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宁波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 编制与实施汇报 2009 真不愧是文化之都 来接受文化的熏陶吧

2020-08-14 01:16 作者:最快乐的懒虫  | 我要投稿

一、编制背景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需要。 2005 年,民政部和浙江省民政厅部署启动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地名规划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名管理工作中的突出矛盾。随着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道路、桥梁、建筑物(群)等各类地名迅速增多,由于管理体制和地名工作的特性,地名主管部门难以及时掌握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情况,从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地名命名、使用当中事实上的无序状态,对地名的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挑战。

——地名命名要求具有前瞻性。地名命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要遵守相关法规政策,又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还要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要做好地名工作,改变地名使用中的随意性,从根本上解决地名命名管理服务工作的滞后状况,必须对城市建设中将要产生的新地名进行前瞻性的规划。


二、编制过程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提性研究,确定规划文本和图集框架。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实地踏勘,形成规划讨论稿。

第三阶段: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

第四阶段:专家评审,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规划思路

立足宁波港城、商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地名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要求,继承和弘扬宁波传统地名文化, 适应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丰富地名内涵,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主题明确、 特色鲜明的城市地名网络体系,促进城市地名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基本框架

规划范围以《宁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为依据,总面积约 600 方公里。

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近期为 2007 年— 2010 年;远期为 2011 年— 2020年。

 

规划导则部分由通名规划、专名规划、地名标志规划、地名优化规划、地名文化保护规划、地名管理与政策建议组成。命名部分由分区命名导则、道路和桥梁名称的表格与图件组成。


五、主要内容

1、通名规划。

主要是确定各类地理实体的通名适用范围。明确了道路、桥梁、住宅区和建筑物(群) 、水体的通名,对不同的通名作出具体定义。提出了“名地相符、规范使用、保持稳定”三个原则。


2专名规划。

 明确各类地理实体的专名使用原则和一般规定。 提出了禁止用外地名及其谐音,或使人们产生疑似外国语的词语作专名;不允许以外文、汉语拼音字母作专名;宁波市六区范围内住宅、商用楼盘名称不得重名、同音等规定。并着重提出了道路专名采词原则:要有较强的指位性;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性;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以及整合性和层次化、系列化等。

规划采用了地名分区与地名词库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一套适应宁波地域特色的地名词库。

主要包括宁波古地名类、藏书文化类、宁波山水类、先贤名人类等:

宁波古地名类:将古地名用作道路名称,使路名具有历史厚重感,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如庆元大道、明州大道、城山路等;

藏书文化类:宁波历来为浙东名城,文脉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藏书文化享誉海内外,使用藏书楼命名的路名有较强的文化气息;

宁波山水类:宁波东部、南部为山地,山水地名众多,用山水溪流作地名,丰富了地名词源,使地名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先贤名人类:宁波历史上名人辈出,主要有开创“四明学派”的北宋“庆历五先生”、明代大儒王阳明、 清代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通过名人地名缅怀先人,增强市民自豪感。


3、区块命名规划。

宁波城区分属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区。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和自然地形,将规划范围内的地块划分为 17 个地名主分区。进一步依据规划用地属性和建设状况,将地名主分区分为 27

个地名亚区块,并提炼各分区地名主题,对地名采词提出引导性、控制性要求。


4、桥梁道路名称规划。

跨中心城区“三江”桥梁名称形成四个系统:

(1) “丰”字系列,除原有永丰桥、庆丰桥外,新增“长丰桥、和丰桥”等;

(2) 采用桥梁所在地的名称命名,如外滩大桥、白沙桥、梅墟大桥等;

(3) 使用宁波古行政区命名,如鄞州大桥、句章桥、庆元桥等;

(4) 以桥所在古渡口得名,如邵渡桥、桃渡桥、青林渡大桥等规划共命名了 25 座拟建桥梁名称。

道路部分,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共对 9 条拟建快速路和 200 余条主次干道作了划命名。


5、地名标志规划。

设计了地名导向系统,规定了地名标志内容、设置密度等。


6、地名优化规划。

城市道路名称优化要坚持稳妥为上、就地移植、逐步调整的原则,同名地名调整要遵循时间先后、规格等级、知名度高低、地域特色、因由等择优选择的原则。


7地名文化保护规划。

阐述了城市发展历史和老地名的类型, 确定了老地名的保护原则、保护对象和保护策略。


8地名管理与政策建议。 

明确了地名命名申批程序, 提出了地名管理措施和政建议。


六、主要特色

1. 系统性。 

按照地名管理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归纳城市地名分布规律,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和分期发展目标,构建地名空间布局网络,做到了点线面层次清晰、区块主题明确、相互联系规律、空间覆盖完整。

2. 统筹兼顾。

规划既充分挖掘宁波的自然、历史、人文特色,使地名彰显宁波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体现了宁波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务实、开放的城市精神。

3. 以人为本。

规划地名优化和调整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文化及生活习惯;地名读音尽量考虑本地方言读音和谐音情况,符合本地习俗。

4、重点突出。

规划以道路名称为重点,对中心城区的主、次干道、跨三江桥梁和东部新城道路进行整体化、层次化和系列化的设计。


七、专家和社会评价

2007 11 月,省地名规划专家评审组对本规划进行了全面评审,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规划较好地把握了宁波市区地名分布特点和地名特色,提炼和归纳了城市的显性文化特征,对指导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弘扬和保护地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道路名称规划的命名方式和表达方式对全省道路名称规划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在社会反响方面,由于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广泛的意见征求工作,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各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并通过《宁波日报》等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因此,社会知晓度、参与度较高,反映良好。


八、实施成效

规划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城区一批新建成的道路、桥梁已进行了正式命名,部分道路名称作了规范化处理,地名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一是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发改、规划、建设等部门认真按照地名规划要求,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地名协同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关。二是避免和克服了使命临时地名、随意命名等现象,基本做到城市地名命名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三是地名主管部门掌握了地名工作的主动权, 地名管理环境得到改善。 以规划为依据, 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拓,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宁波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 编制与实施汇报 2009 真不愧是文化之都 来接受文化的熏陶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