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学竞赛的都是什么人?
新一轮的五大学科竞赛学习已经开始,刚入学高一的同学们大多已经选择好了自己要学哪一科竞赛,但你是不是还在纠结和怀疑,自己真的适合学竞赛吗?
学竞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是你稍微感兴趣就能坚持下去的东西,也不是你不花时间就能攻克的简单内容,更不是你单凭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垫脚石。
学竞赛,是有门槛的,它需要你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学竞赛的条件到底是什么?什么人才适合学竞赛?
我们可以用3个关键词概括:强烈兴趣、探究精神、学有余力。
学竞赛的强烈兴趣是什么?
深入学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兴趣的支撑,尤其是竞赛这种需要自学的“枯燥”内容,这是学竞赛的第一个前提。就算你有强烈的目标,只要没有强烈的兴趣,同样很难坚持下去。
竞赛学习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过程,需要你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内容。特别在遭遇瓶颈期时,更容易消磨人的斗志。只有拥有足够强烈的兴趣才能让你享受这个过程,并一直坚持下去。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真的有兴趣呢?
以物理竞赛和物理学为例,如果你只是喜欢各种物理现象的绚丽多彩、倾慕各位物理学家的智慧风采,那么你并不是真正对物理学本身感兴趣;如果你只是喜欢阅读物理类的科普书籍,喜欢观看物理类的科普视频,张口量子力学、闭口时空扭曲,那么你也未必是真正对物理学本身感兴趣;但如果你在看一本物理竞赛书籍或者大学物理教材时,面对略显枯燥的基础理论仍然希望自己能够真正理解,面对眼花缭乱的公式推导依然渴望自己可以彻底搞懂,这才代表你是真正地、强烈地热爱物理学。
竞赛生需要具备什么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是判断你是否适合学竞赛的第二个前提,它实际上是一种由兴趣驱使的学习态度。
探究精神是对现象背后原理的挖掘,不只是停留在“知其然”,而是要不懈追求“知其所以然”。打个比方,如果你对彩虹的色彩感兴趣,并且收集了许多彩虹的照片和视频,那就只是单纯的兴趣而已;但如果你能主动查阅资料,尝试去弄懂彩虹的成因及其色彩分布的特点,甚至还能够举一反三,进一步去研究与彩虹类似的霓、晕、幻日等光学现象,这就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钻研的探究精神。
在物理竞赛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你的学习只是停留于知道各种物理现象本身,而缺乏对其背后原理的深入探究,那么就很难在一些本质原理相通的物理现象之间建立起必要的逻辑联系,很难构建起足以“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就很难真正把物理竞赛学好。
竞赛生的学有余力是什么样?
竞赛是比高中课内知识更高深的内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掌握。对于高中生而言,想要学好竞赛,必须要保证自己课内尽量不被影响。所以,就需要具备学有余力的条件,再去学习竞赛,而这也是学习竞赛的第三个前提。
那么,竞赛生学有余力的标准是什么呢?
(1)课内综合成绩排在学校前10%
(2)每周有8小时以上空余时间
保持在前10%,一定程度上是对学习能力的体现,而每周8小时以上空余时间,意味着你在课内学习上游刃有余,有多余的精力可以去做别的事。
而在目前竞赛制度下,除了进国家集训队被保送的极少部分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会参加高考。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保证自己的课内不被落下,再花时间去学竞赛。

强烈兴趣、探究精神、学有余力,这三个条件如果你没有满足任何一个,我们都建议你不要轻易尝试竞赛。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自律能力,这都能帮助大家在竞赛中更好地学习。
竞赛终究是少数人的道路,同学们一定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