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CYF的尝试.02

2019-02-04 23:02 作者:悠木阳菜大萌  | 我要投稿


      这次是尝试.02,写卡佛的几篇小说,只是概论性质的。(大概)

       卡佛的小说描写的主体对象是美国的“中下产阶级”。在他的文本中,这些人往往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必需(eg.自尊,明天面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几个“点”,有时是“别的家庭的困境”(《羽毛》),有时是自己的工作(《保鲜》)...。卡佛的一些小说试图指出的是,这些点,往往是脆弱的。当这其中一个点失去时,他笔下的人物根本不能承担这一点点的挫折。就像一不小心踏入了一个深渊一样(即使这个“深渊”在我们看上去多么的“浅”),一坠到底。比如:一个勤奋的人可以因为一次失业而成为一个“长在沙发上的土豆“。(《保鲜》)一个父亲可以因为把要送儿子的礼物弄丢了而丧失去见十几年没见的儿子的勇气。(《软座包厢》)

        他的另一些小说则把重心放在探究原因上。有的时候,一个家庭的破碎早已显现出来,但是人们往往会因为一点点”生活的火花“误以为双方可以重燃激情。(《羽毛》)新的希望已经显现,但是剧中人物已经因为失去了与生活抗争的精力(eg.年老)而无法抓住机会。(《瑟夫的房子》)

        他大部分小说以失望开头,也以失望结尾。这份失望往往伴随着人物在抗争中最后不得不放弃。一家瑞典农民梦想着在新的地区能够找到工作,最后却又不得不匆匆离开。(《马笼头》)爱着丈夫的妻子劝说一天到晚颓唐的丈夫与自己一起出门参加拍卖会,希望他从这一步起步,重回过去的自己,结果连她自己都开始怀疑丈夫是不是永远都将保持现状。(《保鲜》)

          他少有的小说给予笔下人物以片刻的宁静。这大概是卡佛最大的仁慈了,他不相信他笔下的人物能够逃脱生活的困境,因为他看到的生活即是如此。(这里的内容网上都有,不放了)但这片刻的宁静,一个往往来自一个意外的陌生人的安慰,指导(《大教堂》)甚至只是一次谈话(《好事一件》),都是能够成为一个通往新生活的起点。(也许,因为卡佛从来都在这里停下而不给后续内容)。刚刚在儿子生日当天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夫妇被一个素不相识的面包师安慰。(《好事一件》)盲人指导暴躁的失业者,让他在一瞬间成为他自己,做一件不是别人告诉他,而是他自己想做的事。(《大教堂》)

        卡佛的很多小说都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尾。剧情往往在一个闪过的念头之后结束,之后的结局实际上是由读者创造的。所以我不敢说我读的是他想写的。(虽然他明确表示过自己只是把能省略的省略了)但是我要强推他。

最后附上他的《大教堂》(这一篇我讲不好,因为它写的真的只是一个瞬间)

(B站审核没通过诸位自找吧


CYF的尝试.0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