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导条约禁止了陆射战斧,为何偏偏没有禁止海基战斧?

1988年,苏联和美国签署了《中导条约》。如果回到今天来看,这个条约有些方面是堪称搞笑的。第一,就是中导条约规定的中导范围有点过大,居然是射程从500公里到5500公里都算中导。但其技术定义的范围明显是偏差了。因为500公里射程的导弹,很难算是中程导弹,最多算射程比较远的短程弹道导弹。目前谁谁家的重型火箭炮都可以打到500公里以上,因此500公里的射程就算中导,有点明显的过近。而中导定义的5500公里又过远了。5500公里的射程,足够从东岸打过大西洋命中华盛顿和纽约,也足够从法国打到莫斯科,因此对英法来说,他们两家装备5500公里的导弹,就可以算是洲际导弹。而就是到今天,全球能装备5500公里射程导弹的也没有几家。从技术上来说,可以精确打击500公里的导弹和精确打击5500公里,

导弹的再入大气层的难度。都相差2个以上的数量级。美苏条约却把他们不管不顾的都统统算是中程导弹,明显有按照当时现有的导弹硬定标准的意思。之所以是如此的结果,在于苏联上层惧怕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巡航导弹和潘兴弹道导弹。而美国和欧洲人对苏联射程5500公里,携带核弹头的SS20导弹也相当的惧怕。本来苏联装备SS20这种强力的带核弹头的导弹多达350枚,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中远程核导弹系列。不但对欧洲威胁极大,对亚洲也是高悬的利剑。后来SS20导弹拆掉核弹头后,往太平洋发射式销毁,居然100%成功,可见这种当年的中远程核导弹的有多厉害。而中导条约执行以后,苏联人销毁了包括全部的350枚SS20在内的1800枚导弹,而美国却只销毁了800枚,这点上其实很不对等。但是中导条约本身,却是苏联人求着美国签订的。
既然是“求人”,那么主动求人的一方,也就是苏联方面,瀚海狼山认为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就是中导条约的第二个比较搞笑的方面。一定程度上,是苏联当时的领导层为了自己在莫斯科周边居住和活动的安全,而必须付出的战略代价。这和苏联首都过于靠近西部边境的天然地理战略劣势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前苏联把自己的首都早早搬迁到新西伯利亚等内陆城市,那么也就不至于对潘兴导弹和陆射战斧核导弹如此怕的要死。那么在双方谈判时候就不会求着美国,而自己实际吃亏更大。美国方面销毁的800枚中导,其实不完全是潘兴导弹。更多的反倒是陆射战斧导弹。那么这就有了中导条约第三个比较搞笑的地方,即按照苏联的要求,美国方面销毁了陆基发射的战斧导弹,为何偏偏没有被要求销毁从舰船上海基发射的战斧导弹呢?导致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的舰射战斧大放异彩,震惊全球。

实际上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就在于美国的陆射战斧,其实早年主要是带核弹头的,而且当时还没有GPS,打击精度远远达不到后来连续钻窗户打击的程度。不过携带核弹头,只需要命中精度在百米之内已经足够。苏联领导层对这种战斧还是很担忧的,因此一定要美国销毁。第二,当时美国海军还没有在舰艇上大规模部署战斧,当时更没有用垂直方式发射的战斧导弹,最早的舰射战斧都是用发射箱发射的。而莫斯科的地理位置,也不容易直接从海上打击。因此苏联方面就干脆没有对舰射战斧做要求,反倒成就了后来常规战斧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