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
● 第一节、文学的价值
● 总述
●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是文学对人和社会意义和作用的集中体现
● 作用: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
● 文学价值具有多样性(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
● 需要作家创造,需要读者接受和再创造去实现
● 相对稳定,又有变化(不同时代、社会)
● 一 文学的价值和价值观
● (一)、 文学价值及其生成
● 文学价值的定义
● 文学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 能为人们提供精神力量——用于社会实践,让人获得心灵震撼、美的享受
● 文学价值的生成的两个环节(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 1 作家:文学价值的创造。(文学价值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
● 1)客观:文学价值根源于社会生活的价值,是社会生活价值的集中体现和升华。
● 社会生活是文学价值的源泉。——文学价值来自【表现对象】的价值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是全诗情感强烈流露的现实基础,有助于唤起读者共鸣,增加史诗价值。
● 历史和现实的事件和现象所具有的生活价值,可以转化为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但得充分肯定作家的主观创造在文学价值生成过程中的作用,避免“题材决定论”
● 2)主观:文学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文学活动是对生活价值加以转化和提升
● 文学价值【也来自艺术创作活动本身】的价值
● a 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知、认识、评价
● 马尔克斯:一切好小说都是对于世界的猜测
● 杜甫诗歌的史诗价值,来自于他对社会民生的关心,对社会动荡的体验、对语言诗意世界的独创性构建
● b 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 作家唤醒记忆,通过合理虚构、叙述重构去挑战陈规俗见
● 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对生活进行表现
● 使生活价值升华为艺术价值
● 总述:【现实生活价值】和【作家的艺术创作】共同构成了【文学价值的来源】
● 2 读者:文学价值的实现和再创造。
● 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阅读和接受完成的。
● 读者——作品、世界、作者。作品的潜在价值通过读者的阅读接受成为显性存在
● 读者阅读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读者的价值观会影响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和判断
● 前理解:读者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文化水准以前理解来感受作品,理解形象,完成二度创造
● 例:郭沫若读《离骚》,童年不曾感得什么、青年创作《女神》(新文化运动),中年创作历史剧《屈原》(抗日战争)
● (二)文学价值与文学评价
● 文学价值具有客观的相对不变性
● 又会随着读者和阅读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时期、不同读者、不同阅读语境)
● 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价值的载体,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反映与表现的产物。
● 对红楼梦的解读:索隐派(又清信史,真事)、实证派(曹雪芹自叙传,真人)、王国维(示人生之真相的悲剧中的悲剧)、毛泽东(封建社会历史)
● 鲁迅: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阿Q的接受史(五四、新民主主义时期,建国后、新时期)
● 总述:不论从创作角度还是阅读角度,文学价值都是主体对生活对象和作品进行审视、对话、评价的结果。
● 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同主体对文学价值的需求、看法、评价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道德追求、情感愿望、兴趣爱好)
● 审美理想(引导、制约文学创作和接受)
● 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基本观念、规范
● 审美理想具有社会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 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学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总认识、总追认
● 保留着历史传统中积淀下来的人文追求、社会理想
● 是烛照现实和艺术的“火炬”
● 作家、读者都遵循审美理想的要求
● 二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和【主导价值】
● 文学价值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价值因素和价值内容
● (一)文学价值的多样性
● 1 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多样性
● 客观依据: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 从内涵看:人文、伦理、审美、文化、娱乐、交往、科学、商业
● 从效果看:正面、负面、积极、消极、短暂、长久、现实、未来、显在、潜在
● 乔伊斯现实主义小说,重文化审美价值;通俗小说,重伦理价值和娱乐价值
● 2 文学作品在读者接受中所显示出的价值多样性和变化性
● 文学价值的选择接受和评判尺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变迁、读者需求的变化发生变化
● 陶渊明诗歌:萧统、钟嵘中品、李白、杜甫、苏轼。
●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从无人问津到变为经典
● 3 不同时代、作者对其价值判断存在差异性,但总体来说,经典作品往往具有价值上的动态稳定性
● 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诗经、离骚的人文审美价值
●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再创造的潜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式技巧独特,让读者常读常新
● 畅销书——价值单一,取决于某一特定语境的需要(商业、娱乐化,媚俗倾向)
● (二)文学价值的主导性
● 文学的思想、伦理、认识等价值往往处于主导
● 但要和审美价值、语言艺术融合,才能体现其主导作用
● 主导价值往往是一定时代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
● 刘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 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以载道
● 承载着民族精神、美好理想的愿望,反映时代和人民精神世界,引领人民精神生活。
● 与时俱进,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学形象,推动民族和国家的文明进入新境界;
● 贴近生活、实际、群众,在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两者结合起来,把握文学的主导价值
● 2 当代中国: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映
● 1 )倡导正确的文学价值取向,为什么人
● 毛泽东评价鲁迅的方向,民族、科学、大众的,是无产阶级服务人民大众的方向
● 现阶段文学发展的价值主题: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全社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 2)体现文学的主导价值,还要遵循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
● 在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中体现主导性
● 在文学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
● 在文学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自由探讨
● 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统一起来
● 把握时代精神、先进文化的前行方向;
● 重视文学的艺术特征、审美特征——用艺术的方式回答时代问题
● 市场经济下,文学价值的取向分化和失衡现象(逐利、泄私愤、感官刺激、低俗媚俗炒作)
● 三、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 (一)文学价值的真、善、美(联系童庆炳版本第八章进行学习)
● 1 真(认识价值)
● 真实、真情、真理
● 用合乎艺术规律方式,表现社会真实状况、人生真正面目、作家真诚体验
● 拓展(童庆炳版本: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历史理性)
● 2 善(道德价值)
● 与人为善,尊重、理解、关心、爱护人
● 尊重生命,追求人性健康发展
● 向往人类和平幸福,珍惜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 拓展(童庆炳版本:诗意的裁判,善与美的统一;人文关怀)
● 3 美(审美价值)
● 有了真和善的内涵,加上充沛的情感、形象的言说、创造性的形式和技巧,形成更高形态的美——艺术美(语言美、形象美、精神美、形式美、意境美)
● 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 不同时代、阶级、流派对文学真善美价值的内涵理解不同,马克思主义所肯定的真善美,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需求。
● 邓小平:文艺作品要丰富多彩。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得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理占有自己的位置
● 拓展:(童庆炳版本:审美理想、形式内容化和内容形式化,文学形式之美)
● (二)文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 文学的真、善、美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相互联系、渗透的整体。
● 片面求真:呆板。
● 片面求善:空洞说教,道德传声筒。——玄言诗、宋代理学诗
● 片面求美:苍白无力,流于形式、丧失精神。——宫体诗
● 尽管具体的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中有所侧重,但文学价值结构的宏观结构始终是三者统一的
● 儒家:尽善尽美,文质彬彬;
● 白居易: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 李卓吾:童心说(真性情);
● 托尔斯泰:善高于真和美。
● 文学价值的追求,根本上源于人对自由自觉活动价值的追求
● 文学之所以吸引读者,因为蕴含着人类对自由发展、个性自由等社会生活价值的追求
● 马克思恩格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萨特:文学的目的是呼唤人们的自由,以便他们实现并维持人的自由的统治
● 结论:应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育人
● 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情节、物象、情感、事理(万物皆有长短)、意象融为一体——生活之真、启示之善、艺术之美
● (三)文学对真善美价值的评定
● 马克思主义文论认为,文学真善美的价值评定
● 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评判
● 接受历史、实践的检验
●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欣赏者和评判者
● 一部作品是否具备真善美的价值
● 要通过实践看它对社会关系是否做了贴切而深刻的反映
● 是否合乎人情的情感化心理体验来表现现实内容
● 是否以纯洁高尚的境界来净化和塑造读者灵魂
● 是否真正实现了文学艺术技巧创造、虚构想象开拓、情感体验推进
● 是否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是否具有批评意识、前瞻意识
● 对于今天的文学,看它是否体现人民本位观,呈现中国特色、风格、气派
● 第二节、文学的功能
● 总述: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价值
● 一、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 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流、益智、心理补偿功能,各种功能相互联系、渗透,体现在对人的情感欲望、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人们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 1 中国传统:
● 孔子:“诗可以兴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强调小说的“熏、浸、刺、提”,新小说有移人性情、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 鲁迅:唤醒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民,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2 西方:
● 柏拉图赞成歌颂神明、赞美好人的颂诗
● 亚里士多德:悲剧的净化功能
● 古罗马贺拉斯:寓教于乐
● 优秀作品对人的全面发展、陶冶情操、鼓舞士气、提升境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 伟大作品是民族国家的骄傲和灵魂,时代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反映了社会生活、奋斗历程、艺术情趣、精神力量)
● 二、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 总述:文学扩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提升思想境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 (一) 认识功能
● 定义:文学帮助人了解一定时代和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的理解的功能。
● 1 文学是社会、历史、人生的“百科全书”,是人们获得社会生活知识的重要渠道。
● 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通过再现现实充当“生活的教科书”,帮助人们观风俗、晓人情
● 翦伯赞:从侧面反映出真实的史料。《儒林外史》发掘史料
● 文学提供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内容。
● “别人的”生活方式、自然面貌、社会环境、人的命运。
● 积极生活态度——学习受益;消极方面——自省
● 2 文学VS哲学、科学的认识功能
● 科学、哲学:探求客观真理,概念化、抽象、明晰、确定
● 文学:用艺术形式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的把握,知识因素寓于形象和情感深处,含蓄、丰富、细腻,须经过品味思考去感受体验,而非直接的认知(是间接的),且因人的经历不同呈现多样性、开放性
● 3 文学认识功能的实现
● a 作家:文学的认识功能通过——作家在饱含情感的审美状态中进行文学创作实现的
● 康德:只有在他感到欢喜或痛苦的时候,人才认识到自己;人也只有通过欢喜和痛苦,才学会什么应追求和避免什么。——文学的认识功能往往是在审美知觉、情感状态下发生和实现的。
● b 读者:文学的认识功能通过——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体验来实现
● 3 文学认识功能的表现和优点
● 1) 文学用艺术形象反映和表现社会人生,比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展示世界方式更具体、细致、丰富、心灵化,对人的认知作用往往更深入、生动、实在。
● 现实主义作品,提供特定社会生活的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能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地认识自己熟悉或者未曾经历过的人生图景,具有实在、生动、形象、丰富性。《红楼梦》
● 马克思赞扬狄更斯的小说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 2)优秀的文学作品:能透露出社会变革的信号。——“春江水暖鸭先知”
● 其认识意义常常在于能把某一时代的特定社会历史和未来趋势,从艺术上加以吸收和改造,从而概括出时代本质。
● 习近平: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 茅盾《子夜》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双重挤压下发发展困境(软弱和妥协),以文学的形式预示了中国无法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境遇
●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转向,骑士贵族精神衰落
●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资产阶级个人意识兴起
● 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个人悲剧意识,俄国贵族阶级没落,新社会诞生的迷茫和阵痛
● (二) 教育功能
● 1 文学的教育功能表现在
● 文学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提升和净化人的心灵,起到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实践性功能
● 文学是疗治社会和心灵的良药,向着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前进
● 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
● 还包括政治、社会、伦理、道德的启蒙和教化功能
● 产生社会责任意识、自我提高意识
● 2 文学具有教育功能的原因
● 文学寄托着社会理想、审美观念
● 表现作家对生活的态度和评价
● 3 强调教育功能,应该防止片面
● 启蒙时期劝谕说和教训说
● 宋代文学理学化,流于说教
● 4 文学的教育功能VS一般道德教育
● 文学的教育功能必须主要通过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 文学借助人物形象赋予道德内容,对道德进行美感审视,将道德理性情感化,变成形象,道德的说服力从直接变间接,急切的规约变成潜在的感化
● 《牡丹亭》——违背礼教道德的反叛性,女性自我觉醒、追求人性自由。黛玉听后产生心动神摇、如痴如醉的审美体验,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 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时代性。读者应对道德的历史性和时代局限性进行审视与判断
● 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
● 5 文学的教育功能根植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 文学反映和表现对象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作品中写的英雄
● 文学对生活的表现过程中渗透了作家的爱恨臧否等思想情感倾向与审美判断:作家的主观价值取向
● 6 文学的教育功能的大小取决于
● 形象本身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情感倾向
● 接受者的诸种条件,因人而异
● 三、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 (一) 审美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 1)定义: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交流,使人获得对现实的精神超越、实现审美理想、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
● 作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美的规律对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加工改造,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 文学形象比现实事物更集中、独特、典型、普遍、情感性
● 读者欣赏作品,获得更深刻丰富强烈的审美感受,精神愉悦和满足
● 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情趣、观念,升华精神境界、优化心理结构
● 审美功能具有历史性,是发展变化的。审美意识和心理固定
● 2)地位
● 审美功能与其他功能相互关联(冲突或转化)
● 审美功能更基本、更核心
● 是其他功能的中介
● 其他功能通过读者的审美体验才能实现
● 文学提供动人的情感世界、具体的文学形象,读者需有有相应的美感接受方式
● 审美成为读者把握文学形象和思想内蕴的通道,把作家自身的体验感悟转化为读者自己的精神财富的必经之路
● 审美功能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整体性概念,是文学各种功能协调统一的重要条件
● 其他各种功能都蕴含着情感体验的审美因素,具有审美意义和特征
● 其他各种功能都统一于审美,都要以审美为旨归
● (二)娱乐功能
● 1)定义:文学给人带来的身体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情欲宣泄功能
● 让接受者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快乐感——桑塔格:艺术的目的终究是提供快感
●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存在游戏娱乐动机——曹雪芹:游戏笔墨,陶情适性
● 2 )文学的娱乐功能的内涵
● 生理满足,想象化的满足与宣泄,通向精神满足和愉悦
● 武侠小说:技能层面+心智调动,有益智的特点
● 3)最终指向精神陶冶,娱乐性可寓于严肃性
● 老舍京味幽默、市民悲情
● 《西游记》寓庄于谐
● 4)网络文学寓教于乐,同时带来问题
● 绝不能仅限于娱乐功能,娱乐过度会影响作品的创造和接受
● 平衡社会意义和审美属性
● 重视文学的精神内涵、终极关怀、道德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