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诺奖得主被曝40多篇论文P图造假?时间跨度长达20年(加长版)。

2023-01-18 03:29 作者:老龙di  | 我要投稿


201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联合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们“对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的发现”

近期,Gregg L. Semenza被质疑多篇论文涉嫌学术不端,Pubpeer已经挂了他至少40篇论文

这些被质疑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时间跨度从2001年到2021年,论文发表的期刊包括Science Signaling、Cell Report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PNAS、Cell Metabolism、Cancer Research、JCI 等期刊。

这些被质疑的论文所涉及的学术不端,主要是一图多用,图片PS等。目前仅有少数几篇被质疑论文得到作者回应,作者回应称“论文中无意的错误并不影响实验结论”。

截至2021年11月6日,Gregg L. Semenza至少纠正了6篇文章,撤回了1篇文章

这批被爆涉嫌造假的论文,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诟病最多的套路:一图多用或图片PS。

“Much more similar than expected”最常出现的评论。

另一些图片则被质疑使用了PS修图大法。

2. 还有少数文章被质疑存在伦理问题。

这里实验鼠的肿瘤被质疑长得过大。

其他被质疑的数十篇论文情况类似,不再一一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打开文末链接查看。

部分被质疑论文列表

网页链接:

https://pubpeer.com/search?q=Gregg+L.+Semenza

每年的10月份,科学界最大的事情就是公布当年的诺贝尔奖,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已经尘埃落定。

两年前诺奖得主塞门扎为什么造假?这在欧美科研圈或是普遍现象

当地时间10月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授予戴维o朱利叶斯和阿登o帕塔普蒂安获得该奖。

两位获奖者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折合人民币约736万元,着实一大笔奖金。

如果你经常关注诺贝尔奖的相关新闻,很可能还记得去年十月份爆出的关于诺贝尔奖得主的大丑闻:2019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格雷格o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

截止2020年10月20日,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已经挂出有争议的论文多达40篇,时间跨度长达18年。

那么问题来了,科学家们的论文要如何造假?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也会这样做?我们来一探究竟。

格雷格o塞门扎

格雷格o塞门扎何许人也?

格雷格o塞门扎出生于1956年,出生在纽约市皇后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教授。

1992年,36岁的塞门扎发现了低氧诱导因子,成为现代低氧领域的奠基人。低氧和氧化应激反应是许多重要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塞门扎的工作对肿瘤学和心血管疾病等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塞门扎54岁时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在两年后获得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该奖意味着他有机会冲击诺贝尔奖。

2019年10月7日下午17时30分许,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主名单揭晓,格雷格o塞门扎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该奖。

诺奖表彰三位科学家“革命性地发现让人们理解了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指他们对低氧诱导因子水平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

到了2020年10月份,也是诺贝尔奖颁奖的月份,格雷格o塞门扎被推翻了风口浪尖。这位诺奖得主被指涉嫌论文造假、学术不端,64岁的塞门扎可谓是晚节不保啊!

格雷格o塞门扎

这些论文是如何造假的?

格雷格o塞门扎的论文造假是被一位专业从事打假、化名为克莱尔o弗朗西斯的人揭露的。

赛门扎的论文还没有完全分析完毕,但高度怀疑造假的论文数量就已经多达40篇,这在国外生物学领域是史无前例的。

这些论文都是如何造假的呢?其实大部分论文都是在实验结果的图片上进行P图。

为什么要在结果图上动手脚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想要分离DNA和蛋白质,就需要进行一个叫做“电泳”的实验,“电泳”的意思就是DNA在电的作用下向一个方向游泳的意思。

该实验就是把DNA片段添加在凝胶里,然后放入缓冲液,一通电这些DNA片段就会移动,片段小的移动的快,片段大的移动的慢。

等过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染色情况就可以和标准的标识DNA片段做对比,从而知道这些DNA片段的大小。

但是这个实验结果要写到论文里的话,只能通过一张张图片间接展示出来,科研人员没办法提交、也不需要提交直接生产的产物。所以一旦有人要造假,就只能对实验结果图下手。

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图片,这是一张格雷格o塞门扎疑似的实验造假图,他把某个结果比较显著的图片用在了其他结果里。

框起来的部分看起来明显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塞门扎把同一张结果图,用在了多次的重复实验结果上,只不过把图片的角度转换一下、进行不同程度的缩放,或者把某个区域复制粘贴到其他区域里。

这次造假事件虽然把塞门扎推倒了风口浪尖,但涉及的论文数量多、作者人数多、时间跨度大,参与造假的人遍布美国、日本和韩国。因为每篇论文的作者都不是塞门扎一个人,而是有其他科学家一同署名。

对于打假网站挂出的40篇论文,格雷格o塞门扎只对其中一篇做出了回应说:虽然是一图多用,但并不影响文章结论。这种回复显得塞门扎倒挺理直气壮的!

打假人克莱尔o弗朗西斯还发送邮件询问了那些涉嫌造假的文章的其他作者,有些回复道:“当初做那个实验的实际操作人已经不在这里工作了,要去问了才知道”这明显是在推脱!

从这些当事人对造假事件的回复中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特别在意这件事,而且塞门扎还觉得这没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诺贝尔奖奖牌

诺奖得主格雷格o塞门扎为什么会造假?

事实上,科学界论文“造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科学家们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造假而造假。

一些论文出现“造假”,跟欧美科研体系的关系很大,尤其论文的审稿制度和作者署名惯例,让一些论文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分别来说说审稿制度和署名方式引起的“造假”情况:

一、欧美论文的审稿制度很可使得最终发表的论文跟初始版本相差很大

我们拿《细胞》杂志来举个例子,《细胞》是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

一篇研究报告能否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很大程度上是由编辑决定的。而编辑虽然是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但因为学科分支太多,也经常看不懂投稿是不是靠谱。

于是这些编辑就找相关领域专家大佬帮忙参谋,一般会找四、五个人,把论文的初稿发给他们,让他们在限定时间内给出结论。这几位专家就相当于审稿人,论文的作者一般是不知道审稿人是谁的。

等编辑拿到审稿人的意见后,如果是小问题,就跟论文作者沟通一下,改一改就可以发表了。如果是大问题,编辑会直接通知作者,这篇论文不能刊登。

但大部分情况是处于小问题与大问题之间的问题,就是说你的结论很有意思,但是证据支撑不足。

《细胞》杂志期刊

作者为了能够把论文发表出去,就只好继续补充证据。用个夸张一点的说法,比如最初的论文里有5张图片,修改完之后就变成了12张,再发过去审核,结果还是证据不足。

作者继续补充证据,这次的实验数据从5组增加到了50组,改好了再给审稿人看,编辑表示还差点意思!

于是作者干脆把实验重做10次,补充证据120多页,比论文主体还要多两倍。要知道,作者重复做实验是需要花钱的,材料费、人工费等也不是个小数目。最初做实验的成本只花了2万块钱,但把所有审稿要求都搞定的时候,可能要花20万!

作者花费了一年时间,投入了十倍于最初试验的成本,写篇论文终于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

但结果呢?结论和最初投稿时没有什么变化,中间来来回回改了一年,补上的东西并没有让结论有什么变化。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做不是挺好的吗?重复实验可以找到更加充实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来回修改的这个过程,基本上都是围绕美化数据和美化结果来做的。因为重复做实验,并不能得出重复的结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不可控的因素很多,哪怕你按照教科书上写的实验过程来做,而且实验过程很规范,得出的结论也许10次里面有5次都是不一致的。


2013 年,兰迪·谢克曼(Randy shekman)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于《卫报》发文公开抵制 CNS,(《Cell细胞》,《Nature自然》, 《Science 科学》三大期刊的简称),宣布他的实验室将不再向 CNS 投稿。他写道:“在极端情况下,这些奢华高端期刊的诱惑会助长研究人员为了发文章而偷工减料或造假,进一步恶化被撤稿的有问题的论文数量。” 在他写下这篇评论的 2013 年,《科学》就撤掉了一系列报道克隆人类胚胎、造出大新闻的论文,一篇阐述随地扔垃圾和暴力的联系的文章,还有分析百岁老人的基因组成的研究。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3/dec/09/how-journals-nature-science-cell-damage-science

而如果有些结论是你自己的猜测,最后做完20次可能只有一两次是你想要的结果,那么你猜测的结论到底对不对呢?没人会知道,你那这样的实验结论也无法说服他人。

所以你可能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显得更加有意义,很可能只取两次准确的结论,而把其他18次失败的结果优化掉,这样你的结论看上去就有了比较好的支撑。

除了优化结论,数据处理也是个操作空间很大的“造假”手段。一些在数据处理方面拥有高超技术的博士,他们通过熟练应用各种统计技巧,总能用正规数学手段把“模糊的实验结果”处理成“显著的结果”,于是结论看上去就有了比较好的支撑。

格雷格o塞门扎可能用了更加夸张的一种方法,直接对实验结果图进行PS,这种方式也能够很好的找实验证据来支撑论文结论。

所以在欧美科研体系下,期刊编辑和审稿人过分要求结论要有足够的证据支撑时,科学家们的大部分精力都是在想方设法满足编辑的要求。

于是为了让论文能够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科学家们使用一些手段也就不奇怪了。

甚至更加极端的情况是,哪怕编辑说的方向是错误的,科学家为了能在著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也要想法设法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

二、作者署名方式让造假事件涉及者有了推脱之词

前面我们提到,当打假者联系造假论文的作者时,作者竟然回复“实验的亲自操作者已经不在这里工作了”!也就是说,这篇涉嫌造假的论文可能跟署名的作者没有关系,这又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回复打假者的人是写篇论文的合作者,但实验不一定是他做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他的托词,实验有可能是他做的,也有可能是别人做的。

但是面对打假者的质疑,论文作者竟然可以用这样的理由回复,而且没觉得这又什么不妥!这其实反应了欧美科研圈的一个怪现象,就是一些研究者会到处挂靠论文,来增加自己的论文数量。

一篇论文的作者名称,当然可以有好几个。但一般规律是,写在第一位置的那个人,就是工作做得最多的;如果偶然在一项研究里,有两个人的工作分量差不多,那他们可以列为共同第一作者。

这种情况本来应该是不太常见的,但现在在一些造假严重的情况下,篇篇文章都会出现4-6个共同第一作者。

此外,还有一个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项目当初是他申请下来的,他是实验室老大。但在个别造假严重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往往也有好几个,而不是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一篇论文里的实验到底是谁完成的,从论文内容和作者排序上已经很难看出来了,只有那个团队内部才知道。于是,这才可以当作一个借口回复打假人。

之所以名字能填多少就尽量往多了填,是因为就算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单看起来好像有点儿乱搞,但我们小组允许其他没有参与实验的人来我这里乱搞,那么其他实验小组今后写出文章来,是不是也能让我们小组的成员挂靠一下?当然可以。于是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就达成了利益交换,成倍增加了论文数量。

可能有些朋友对此质疑,就是低阶科研人员可能会这样做,毕竟挂靠论文可以让自己获益不小。但为什么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也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呢?他在获得诺奖之前,就已经名利双收了,何必要做这些落人口实的事情呢?

其实这根本不是想格雷格o塞门扎这样的大牛能够左右的事情,他就算内心非常不乐意,但也会被裹挟着参与。否则,他将成为圈内众人皆知的过河拆桥之人。

这个现象在科研圈内部,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作者挂靠论文也不会停止。

结语

格雷格o塞门扎造假事件,给他个人的名声带来了不小的打击,甚至科研圈认为,如果该事件是在塞门扎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被揭露,他很可能会失去竞争诺奖的机会。

但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的是,难道塞门扎造假事件发生在他获奖之后,就不能取消他诺奖得主的资格吗?

关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大道朝天”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诺奖得主被曝40多篇论文P图造假?时间跨度长达20年(加长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