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读书报告

2023-08-30 23:22 作者:Theta鱼  | 我要投稿

都只为风月情浓

——小议《红楼梦》中的“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读懂这句话,也就明白了《红楼梦》的大义:这本书确实是辛酸眼泪汇聚而成的。《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败为背景,描写了荣国府之中的爱情悲剧。作者自云:“此书大旨谈情”,便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围绕“情”字铺开情节。然而,什么才是真的“情”呢?《红楼梦》或许藏着许多秘密吧!

怀金悼玉真至情

“情”是《红楼梦》的主旨,而情至极处,即是所谓的情痴、情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属——宝玉为“情不情”,黛玉为“情情”,宝钗为“情时”,探春为“情敏”,晴雯为“情屈”,袭人为“情贤”,金钏为“情烈”,紫鹃为“情慧”,等等,可见书中用情之多,显出诸钗群芳之情皆具有真善美之质素。若观宝玉,他认为女孩子都是水做的,是至美至善的,所以为女孩们活着,不管出身贵贱,同下人一样陪着说笑、逗她们开心,可见用情之泛,而并不见得必要爱;再看黛玉,只为一人而活。宝玉出门,她“便觉得闷闷的,没个可说话的人”;宝玉病情稍缓,她“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黛玉总是记挂着宝玉,生死靡他。至于宝钗,素来稳重,处事周到,尽管如此,在宝玉挨打之后也流露出了青春女孩所独有的情感,道:“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心里看着也……”每个人都有情,而又会展现出不同情感,便是她们的真情,至情。

寒塘冷月摧心肝

《红楼梦》中既有丰富的情节引线,又有极(凄)美的语言文字。俗话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不光第五回,还有大量的诗歌、对联暗示了红楼梦中各个人物的结局,而又正因《红楼梦》本不全,所以细节的情节(包括脂批)会受到人们的力推;不仅如此,一句句诗词流传,成为读者们口中的常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满春柳春花满画楼”“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然而《红楼梦》并非挽歌,诗词所言,是全书的预示,也是其时代的映射,或暗示了女孩们惨遭命运之涂炭、毁灭;若仅仅诉说小家之事,作为旧封建的挽歌,那么也就不足以伟大至四大名著之首了。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试想深夜秋色里,湘云与黛玉庭下联诗,野鹤游荡,冷月挂空,两人各自灵机一动组成诗,对偶一句,尽显藕香榭秋夜之凄美,作者之郁感不觉流出,又悄然点出两人结局:湘云幽居,黛玉花陨。读起来使人牵肠挂肚,梦魂萦绕,赏析良久,不绝如缕……

 

性情各异群芳绽

《红楼梦》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如同情榜上所绘)个性鲜明。比如林黛玉,一身多病,寄人篱下,遇到委屈无法言语,或以泪洗面,吟一句“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连潇湘馆的鹦鹉都学会了)。王熙凤,做事雷厉风行、妥妥帖帖,为人又泼辣,还能讨贾母欢心,“凤辣子”可不是白叫的。诸钗群芳绽放之时,谁能闻见她们的花香,而又谁能收拾春残花渐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情,把握好她们的性格而不是刻板印象、道听途说,就会发现,《红楼梦》此书大有意义,读起来便容易品味,不再“晦涩难懂”了。我有受周围人对《红楼梦》的熏陶。我的朋友们或喜欢宝钗、黛玉,我的母亲喜欢平儿,而我最喜欢晴雯。(晴为黛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寥寥几句勾勒出了晴雯处境的污浊、黑暗(身为下贱),反衬出晴雯的清白高尚(心比天高)。她的语言总是很直白的,不比袭人的圆滑,身为奴才,没有奴性。从“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显出晴雯语气压人一头,释怀时之可爱;从“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又看出她对宝玉的尽心尽责,难怪得宝玉的信任。她大方坦然的性格是我永远欣赏的。


《红楼》未完空留憾

张爱玲先生曾言人生三大憾事:鲥鱼有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的确,《红楼梦》在清朝因为时代原因,不仅八十回(七十八回)之后杳无音信,连原有部分也进行了大量删改,不复原味。高鹗的续写并不完美(尽管也不算差),没有对应好前面的伏笔,那么今天的“红学”又该何去何从呢?作者的毕生心血亡失,令谁心里会好受呢?希望我辈能找到《红楼梦》的真正奥秘,不要让“《红楼》未完空留憾”。“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石头下凡一记,或终究只是红楼一梦,谁能想到为之哀叹,驻足沉思?正如作者所言,“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情分一场,或许他写下的字字都是血泪凝结而成的,几十年的创作非同寻常的辛苦,最终是梦幻一场吧!

【简评】《红楼梦》不是一部容易读进去的著作,尤其是对十五六岁的男孩来说。但余潇宇同学不仅读进去了,而且读得很深入,这是极其难得的。虽然观点可能并不新颖独到,但能读完就已经足够,更不用说写出文辞优美的文章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进去之后,其实也会体会到,不仅作者痴,读者也是“痴”,也只有“痴”心一片,才配得上这怀金悼玉的千古一梦。

【注】文章由我高中老师修改并点评,其微信公众号“荧光语文”。


《红楼梦》读书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