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湘云《咏白海棠》诗解析

2023-01-05 10:01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湘云的这两首,正如作者告诉我们的,是“

史湘云一心兴头,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

”。 所以它其实就没前四首那么多弯弯绕,意思挺简单直白的。虽然也有引用,但引用的诗文都很清楚,很容易就知道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先看第一首: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我们已经知道,两盆白海棠,一盆代表湘云即董小宛,一盆代表宝钗即静妃。所以湘云作的第一首,就是夸耀自己的,而第二首是怼宝钗的。 “

神仙昨日降都门

”。湘云这是一点都不谦虚啊,直接把自己比作了神仙了。在书中,湘云是刚到贾府;在现实中,董小宛是刚到皇宫。所以都是“

神仙昨日降都门

”。 然后是“

种得蓝田玉一盆

”。湘云接着又把这盆海棠花比作了“

蓝田玉

”。那么蓝田玉固然是上等的美玉,但上等美玉又不止蓝田一家,湘云为什么就挑这种玉来比喻呢? 大家来看看蓝田玉的典故:说的是有个民间的书生杨伯雍,看上了徐家的女儿。意欲迎娶,却因贫穷被拒绝。后因行善得到神仙的指点,于山上种玉,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种出了蓝田美玉。然后用此美玉,迎娶到了徐氏好女。至此,本是大团圆的结局。然而故事的最后是这样的:

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於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也。名曰‘玉田’

大家看明白了吧?最后这上等的好玉田,被皇帝家给抢去了! 所以用这个蓝田玉的典故,来影射冒辟疆董小宛的故事就很恰当。都是一个民间书生与一个民间美女,经历一定的波折,成就了美好的姻缘。但最后却被皇帝把美玉(美女)给抢走了。 好,继续看下一句:“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倩女离魂的典故,说的是张倩女为了追求幸福,离家出走,追到了情郎即将远去的船上,然后与情郎私奔,最后成就美好姻缘。 这跟董小宛当初追求冒辟疆的故事又是很相似的。董小宛开始追冒辟疆的时候,也是主动地一直追到冒辟疆的船上,跟着他的船一直跑了很多天的。 那么张倩女是主动自愿随情郎远走外地的,而嫦娥仙子却是误食仙丹,身不由己而飞升月宫。所以,湘云的这一句首先就含有她是被迫“

降都门

”而非自愿的意思。 其次,虽是被迫来到“月宫”,高处不胜寒,回不去凡间。但湘云却说“

偏爱冷

”,那意思就是在这里我这么受皇帝宠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我觉得这里也挺好呀。 接着下一句:“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一个“

”字,表明自己是被皇帝捧在手掌心的掌上明珠。“

何方雪

”,暗示自己的出处是个秘密。 而这海棠花,在经历风雨之后,不仅没有被摧残,而且花瓣上沾着点点“

雨渍

”,更显娇艳。这有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却道海棠依旧

”的意思。同时,还暗示自己昨夜刚刚新承皇帝的恩泽。 说到李清照的《如梦令》,顺便多说一句。李清照这首词中的“

卷帘人

”,应该不是通常解读的什么侍女丫鬟,而是指她的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其实是她与丈夫打情骂俏的游戏之作。因为古人诗词中出现的“人”字,大多都是特指的一个有特别身份的人,不是随意的阿猫阿狗。 这样理解的话,李清照这首词才充满趣味。一句“

知否知否

”,非常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心思细腻的妻子,在娇嗔直男丈夫,没有留意到自己已经从少女成为人妇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

绿肥红瘦

”。这其实用的就是杜牧的“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的典故。这个典故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好了,接着湘云的最后一句:“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这句也没啥好说的了,当然是说顺治皇帝一天到晚陪在自己身边吟诗作对,又哪里会寂寞呢? 接着来看第二首,我们来看看湘云是怎么来怼宝钗的: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風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这第一句“

蘅芷阶通萝薜门

”,就直接点出了宝钗的蘅芜苑,她那里是冷宫,当然是永恒地荒芜了。 “

也宜墙角也宜盆

”,这盆海棠被丢到蘅芜苑的墙角落去了,看来也挺适宜的。 “

花因喜洁难寻偶

”,直接怼宝钗那句“

欲偿白帝凭清洁

”。 “

人为悲秋易断魂

”,很多人以为这句是说黛玉,但放在这里的话,当然就不是了。说的还是静妃,在冷宫里伤春悲秋。 “

玉烛滴干風里泪

”。这句是引用李商隐的名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

蜡炬成灰泪始干

”。 要知道,李商隐这首诗,说的就是男女分别,虽有无尽的思念,但再难相见。若用于描绘此时静妃的处境,真的句句都说到了点上。比如第二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

”,书中的“

东风

”不就是特指宝钗的吗?还有第三联“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葵酉本》后28回,宝钗勾引贾雨村之前的一段情景描写,就有颇为对应的早、晚的描写:

晨起窗明,麝月起来,见宝钗呆呆的坐着,把铜镜递了给他。宝钗拿着梳子执镜梳头,只见镜中之人面容消瘦,目光无神。

……

院里梨花绽放如雪,宝钗无情无绪,在院里坐到黄昏,更觉空寂,渐渐的天上飘下雨丝,越下越大。宝钗站在雨中,看那烟雨凄迷,梨花带泪。

然后李诗最后一联:“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青鸟

,这不都是出自天台桃源的典故吗?这个典故我已经分析过了,就是书中暗用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门用以影射静妃勾引陈之遴的典故。那么刘郎与桃源仙女分别后,再想回桃源仙山去找,已经找不到路了,只能让那只仙女留给他的青鸟为他去探路。这自然都是暗示陈之遴与静妃分离,再无法相聚。 好了,回到湘云诗的下一句,“

晶帘隔破月中痕

”。这句以前也说过了,用的是李白的《玉阶怨》。描写宫女生活的孤独清凄,不着怨意而怨意尤深。 湘云最后一句“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这一句说的也是好狠啊。毕竟陈阿娇皇后独居长门宫,还有一个月亮能让她去诉说“

一段愁

”呢。可是现在,别说走廊上一个人影也没有了,连月亮也躲了起来,月色都照不到这冷宫。这是多么地冷清寂寞? 湘云真是七窍玲珑心,举手之间作的诗,把宝钗骂的如此淋漓尽致! 好了,以上就是湘云的两首海棠诗的分析,至此为止,咏白海棠诗就全部分析完了。书中后面接着还有菊花诗。其实主题也差不多,影射的还是董小宛、静妃等人。只不过比较侧重于影射后期发生的事情,比如董小宛的死去,陈之遴被流放等等。这方面的内容日后有机会再写吧。

湘云《咏白海棠》诗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