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山西古建——晋中市榆次区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古城旧址上修筑进来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榆次老城占地一百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六十万平方米,是一处优秀的以古建艺术为载体的中国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结地。是晋商旅游黄金线路的起点,也是按照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
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
榆次城隍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府兴路榆次老城景区内,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榆次城隍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玄鉴楼、乐楼、戏台、显佑殿、寝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廊房和东西配殿。榆次城隍庙是研究宗教体系、建筑艺术和思想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
1996年11月20日,榆次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次城隍庙始历史: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明宣德六年(1431年)正月,榆次城隍庙迁到县城东南,建造有正殿三间,东西庑各三间,山门三间。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三月,正殿迁到后面七八丈远的地方作为寝殿,并在寝殿新建正殿,面宽五间。明弘治七年(1494年),把东西两庑扩建为二十八间。明弘治十年(1497年),在正殿南面,神道正中修建玄鉴楼。明正德四年(1509年),在玄鉴楼南面修五间山门。明正德六年(1511年),在玄鉴楼北面修建乐楼。明嘉靖六年(1527年),在山门南面竖立照壁。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山门外东西两侧各建牌坊一座,东侧牌坊称为“保障”,西侧牌坊称为“昭假”。 清代,在外院两侧增建了钟鼓楼,并在乐楼下建造了一座新戏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增建道院及财神庙。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山门外影壁。道光三十年(1850年),添建配殿。 榆次城隍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玄鉴楼(兼作乐楼、戏台)、显佑殿、寝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配殿等[3][6]。现存显佑殿为元代遗构,山门、玄鉴楼为明代重修,其他都是清代建筑。 其中城隍庙玄鉴楼1999年被评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 1996年11月20日,榆次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花园因位于城隍庙西侧而得名。
西花园东有客厅、西有木栈道、北有庭院假山飞瀑。园区以恰当的寓情于景、精湛的置石、别具一格的建筑为胜,将西园打造出的独具一格园林景观风韵,扣人心弦。
园林布局紧凑有序,建筑手法灵活多变,亭、台、楼、阁、廊、轩、榭点缀其间,将北方建筑的大气与江南水乡的灵韵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了老城园林豪放与秀美的风韵。
占地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里面有烟霞阁、凌霄阁、多景楼、石舫、岂知桥这几个景点。
园区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别致的建筑为胜,将西花园打造得独具园林风情,引人入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西花园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却有湖水、假山,还有石舫、多景楼、三潭印月,疑是在江南。西花园里面园林布局将北方建筑的大气与江南水乡的灵韵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了老城园林豪放与秀美的风韵。 榆次县衙是明清时代的衙门。
据记载,榆次县衙有“晋藩首辅”之名,始建于宋朝,建筑风格是中轴对称,六进六出,左文右武,前堂后寝;建有五堂二十六个院落,占地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历史的记载显示县衙规置多是四径三堂,而榆次县衙为什么有六径五堂?原来宋初灭北汉之际(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晋阳屡出“真命天子”,有“王者之气”,故以火烧水淹,摧毁晋阳古城(位于今太原晋源区境内),将并州府迁到了榆次,榆次县衙也就自然升到了州府衙门的规置,一直沿袭至今。
经过历代修葺的县衙,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之大成。其间牌楼、牌坊、厅、堂、廊、轩、楼、阁,众多的建筑形式精彩纷呈、生动古朴;砖雕、木雕、石雕等古典建筑的艺术构件刻工精细、为数极多;五堂、六房、县丞院、钱税院、牢房院,以及土地祠、侯祠、衙神庙、狱神庙、马王庙、思凤楼等行政管理、文化生活、神庙祭祀系统功能齐全、价值极高,整个县衙建筑群是传统王权与神权、封建礼制、古建艺术、乡土特色和官制变迁的实物标本,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历史见证。
榆次文庙,在榆次市区内的龙王庙街北侧,为榆次现存最古的建筑,为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县令龚父主建,金、元、明、清以及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建筑范围也随之扩大,至民国初年,孔庙占地北至任家巷,南至龙王庙街,东至奎楼院,西至射圃,南北长27.7丈,东西宽19.4丈,占地约8.8亩。民国八年,又在文庙西侧购置旧民房,建台植杏,周环花墙,并仿照山东曲阜杏坛匾额上的篆字制了匾。
榆次文庙是榆次城内古庙中规模最宏的的建筑,尤其是其中的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以及前面的戟门、棂星门等都是斗拱迭集、飞檐高啄。历来为榆次最高学府住地,可惜文革以来,被陆续拆除,仅存戟门以前的一小部分明代建筑。
2004年榆次区对榆次文庙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修复后的文庙,主要建有影壁、石牌楼、过街木坊、棂星门、泮池桥、状元桥、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神厨所、斋宿所、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东西学宫、廊庑等,占地面积达到230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6000平米。大成殿是文庙的中心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殿内供奉有先师孔子塑像,孔子塑像两侧供奉有颜回、曾参、孔仍、孟轲等儒家代表人物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