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的吃喝113:武松,你太让鲁智深失望了

鲁智深和武松在路上走了数日,终于来到少华山,可却没见到史进。
神机军师朱武告诉他们,史进因为不忿华州贺太守强抢民女,单枪匹马去行刺,结果被抓住关在牢狱中。朱武他们解救不得,又听说贺太守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进攻少华山,此刻正在焦虑得团团转。
鲁智深一听这个,当即就说,我要去杀死贺太守!
朱武连忙相劝,说我们先上山再商议。
到了山上,鲁智深坚持要去刺杀贺太守,无论武松和朱武怎样坚决反对、耐心劝说,都没能劝得动鲁智深。他越加“焦躁”,第二天一早便自己提着禅杖下山而去。
武松知道后,对少华山三位说,不听我说,此去必然有失。
结果,结果恰如武都头的预言,鲁智深既没有救出史进,也没能刺杀成贺太守,直接就被抓住,然后被痛打一顿,关入死囚牢……

鲁智深从来就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也不是初混江湖的毛头小子。他当初是正规部队的“鲁提辖”,后来又成为二龙山的老大。曾经,他发现自己不小心打死了郑屠,故意说他是假死,然后从容离去;在沧州道上,他救林冲也没有一点急躁冲动,始终沉着冷静,然后顺利达成目的。
这一次,我们智勇双全的花和尚是怎么了?不听人劝,一意孤行,自投罗网,自蹈死地——表现得如此莽撞急躁,以至于智商掉线、大失水准,太让人看不懂了!
细读小说,我发现,鲁智深的失常表现不是无缘无故的。
刚开始,他并没有打算一个人去冒险刺杀。在少华山朱武的宴席上,鲁智深提出:“贺太守那厮好没道理!我明日与你去州里打死那厮罢。”
看起来,他是邀请武松同去,然而立刻遭到武松的反对:
“哥哥不得造次!我和你星夜回梁山泊去报知,请宋公明领大队人马来打华州,方可救得史大官人。”
这话说坏了。

首先,武松的否定太快也太坚决,并且这“哥哥不可造次”说得太重了,完全就是没把鲁智深当大哥当领导的语气啊!其次,他的建议是马上回梁山泊报信,可梁山泊距离西华山路途遥远,神行太保戴宗都要走三天,他们两个还不会神行法,怎么也得走个五六七八天,再等梁山人马下山,差不多半个月过去了,真是时间太长了。
鲁智深还试图说服武松,他于是也提到时间问题,但武松不为所动,反而说你就是杀了贺太守也救不了史进,“断然不肯放鲁智深去。”
这时候,朱武也插话支持武松,“武都头也论得是。”
鲁智深终于愤怒了,他没搭理朱武——你是史进的朋友啊,你怎么能不支持自己?他“焦躁”地对武松说:“你也休去梁山泊报知,看洒家去如何!”
鲁智深深感失望:武松是自己的朋友,朱武等三人是史进的朋友。可面对朋友有难,朋友有求,他们不是两肋插刀、义无反顾,而是瞻前顾后,先考虑自己的安危,先算计自己的得失,浑然不在意史进的生死。

是的,哪怕他们迟疑一下,哪怕他们说一句,我们一边派人去报信,一边好好想个计策,看看怎么能尽快救出史大官人……鲁智深也不会这么生气,这么失望无力。
但他不能强求武松和朱武。
武松已经不是他的部下了,朱武等人更是初识。而且,人家说得都大有道理,看起来都没有问题,是他鲁智深强人所难,非要人家冒着危险去救人。
他原以为,他们都和他一样,是见义勇为的英雄,是需要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好汉。至于个人的安危得失,根本不会在意计较,这才叫“义气”。
可其实,他们不是,他们并没有逃脱普通人的人性,趋利避害、自私懦弱,时时处处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不肯为朋友冒一点风险、付出一点代价。
别人没错,错的是自己,是自己误认了他们。

鲁智深决定自己去。
明知道此去无异于飞蛾扑火,九死一生,可史进对自己够朋友,对陌生人够仗义,自己也要为他奋力一搏,才无愧于“江湖侠义”。
冬日的清晨,天尚未见亮,周遭万籁俱寂。鲁智深提着禅杖、拿着戒刀,冒着凛冽寒霜,独自一人走下少华山,向华州奔去。
他的背影孤单寂寞,他的脚步坚定无畏。
大英雄义薄云天,只在意这事儿该不该做,从不介意个人的生死荣辱。为了心中的正义,他们不问利害成败,纵然身陷囹圄、斧钺加身又如何?
英雄从不怕孤独,虽万千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