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
分享一点《二分之一》的感想。

这部作品的形式是战旗加视觉小说。战旗部分作为老火纹玩家肯定是不能昧着良心打高分的,不过手感虽稀碎,通过很契合游戏风格的美术和ui,整体给人感受是勉强还算用心,不会大幅拖剧情后腿。而作为剧情的视觉小说部分我就要给出很高的评价了。
很多人不喜欢游戏的形式,作为需要繁琐解锁过程的后记回忆等部分竟然比主线还多,觉得太细碎,没有展开,戛然而止。但个人来讲是欣赏这样的形式的,看似只是开了一个头,但在多层回顾里伴随着凌乱的概念画实际上已经在探索着叙事的边界,尽力去渴求着故事的可能。整个世界的架构,重要的人物,理念的核心,都由乐园286里聚集的几个人物引出,从他们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或许只是狭小一隅,但已经是足够丰富的角度去了解一个故事。
区分于正统的基于故事的创作,这类创作是基于人物与理念的创作。它带给你的感受不会是一个酣畅淋漓的完整故事,反而看似是挤牙膏般毫不顺畅的故事,实则是在叙事之外,达到了另一种全新的境界,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人物,了解理念的争执,了解创作者想要创达出的思绪。这是超越故事本身,更加用意识用灵感去创作与欣赏的方式。比如帕博本身,尼采,赫尔憎恨的教皇,他人眼里的教皇,教皇阅读的W,回忆自己一生的教皇,这些是同一个人吗?在生理上与哲学上似乎都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不过在美学欣赏的角度是与不是根本不重要,因为他们都是在探索帕博这一角色所拥有的可能性。
一个绮丽动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会让人深刻地铭记,但超脱故事本身角色与理念的塑造也许是更加具有创造性的创作。因为故事好看与否取决于作者的笔力与整个制作团队的水平,反之这样的创作精彩与否是取决于创作者和欣赏者双向的共鸣,仿佛双方彼此交换着意见,谈论“我心中的某某某”应该是怎样怎样,他在这样的故事下会有怎样的抉择,展现角色性格的哪儿一方面,这样的写法又会展现怎样的理念。就是这样一种更亲切也更意识的氛围就是其令人着迷之处。不过显然这样的创作是违背商业成功的可能的,制作收到如此差评也是可以预见的。作为区区玩家我们也做不了什么,顶多是心底希望一下创作者在被市场拷打做出更有商业成功风格的作品时能够稍稍夹带一些私货,缅怀一下曾经激荡的创作思绪。
抛开二次元美术人设不谈,单看文字就能感受到塑造成功的角色有相当多。制作组以理性和感性为标准区分两边阵营,第一印象给人强烈情感反馈的黑方无疑会得到更多的欣赏与认同,仓央嘉措由诗意,欲望与激情铸就的强烈人性在情感与美学的角度都可谓引人入胜,也有琉璃这样非常有二次元风格与美学的角色,作为一个yuri厨单推沈织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我们白河豚的嘴脸!不过,给我更深的烙印的反而是白方的一些角色。因为虽然用理性和感性来划分阵营,但白主本身的御人之法就是反人性,反自然的。情感的交流冲突,思想的不受拘束,道德的挣扎思索,身体感官的本能,这些本来就是人性中大放异彩的地方,想要用教条去抑制终归是不可能的,是罔顾人类本身的材质的。所以白方在这样的世界下更由显现出双方特质,有的白方角色阵营上从属角色特质上却不属于白方,具备挣扎与冲突的戏剧效果,其实更有可塑性和创作潜力。

以初始角色帕博为例。帕博这种性格就是天生的思想家。深层记忆里帕博14岁时,周围人都在想欢愉仪式的时候,会去非常认真的思考其他人不会去想的问题。就算是整个社会环境习以为常的现象,帕博也能超越生活本身去思考内在,超越自己去思考整个时代。更加年长,人生经验更丰富,作为养母角色的奥莉薇娜在帕博面前反而显得更不成熟,显得一愣一愣的很脱线,却是青涩与苦恼的帕博让奥莉薇娜有了更多的意义。这样的角色能依靠自省获得真正的智慧和信念,非常具有理性之美。同时帕博性格里也有着正直,善良,自爱的感性要素,但是感性与理性本来就是人性中最容易抽象化的两方面,无论是理性之美还是感性之光,都是相互呼应,体现人性的一部分。

或许在像白主世界这样平静的时代里帕博会成为一个庸庸碌碌,不受待见,但想法很奇怪也有人所爱的平凡教士而已,但是一旦遇上时代的洪流,或是出于自身的学识与经验,或是周遭大环境的助推,这样的人解开束缚,就会脱胎换骨,具备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潜质。处刑教士尼采,初代教皇这些角色都是帕博形象的延伸,让人感慨人的可塑性,具备的无限可能性。帕博这个角色,初看之下,这不就随处可见的亚萨西艳遇男主角吗,但是层层的关系交织下,让我们能看清这个角色动人的一面,深入去挖掘帕博的思想与不同环境下拥有的不同可能。这,是帕博的命运,也是我们的想象力延伸的可能性,是我们作为读者与欣赏者所能把握的思绪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