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F—关于发射器的原理、历史、简介与杂谈》(001)
本书是笔者对NERF发射器的动力源种类的分类体悟,同时会尽可能的详细解读这些动力源,讲解一些相关的内构运行原理,并会梳理讲解各个种类动力源的历史标志性的发射器。
由于资料的不完整性,本文的分类依据主要是经典系列(N-STRIKE·2003-2020)以后的发射器,但会在不同的环节提及早期的属于先驱者时代的发射器。
NERF旗下的发射器可总分为NERF/软弹发射器与SUPER SOAKER/水龙水枪两种。
首先从软弹发射器讲起。
软弹发射器可总分为手动发射器和电动发射器两种。
第一章——手动发射器
NERF的手动发射器的动力源可以分为5种:
【1】汽缸类发射器
【2】弹簧类发射器
【3】气动类发射器
【4】皮筋类发射器
【5】手动飞轮类发射器
第一节【汽缸类发射器】
汽缸类发射器是手动发射器占比最大动力源种类,无可争议的王者。
气缸类发射器的主要原理是由弹簧为推杆(反塞式则为气缸)提供动力,推动空气进入吃弹杆产生瞬时气压,推动软弹使其发射。
因气缸与吃弹杆的结构不同,汽缸类发射器分为了两大支:
【1】反塞式气缸发射器
【2】直塞式气缸发射器

1.1.1【反塞式气缸发射器】
反塞式气缸是NERF手动发射器所采用的数量第二多的发射模式,其仅次于直塞式气缸。
反塞式气缸由吃弹杆、压缩气缸和气缸组成,在击发时气缸运动,压缩气缸推动气缸内的空气进入吃弹杆产生瞬时气压推动软弹发射。由于需要为空气流通留下空腔,所以压缩气缸直接推动的气缸空气非常少,而由于压缩气缸的存在,使得反塞式气缸的吃弹杆容积大幅增加,极大的稀释了发射时的瞬时气压,最终导致反塞式气缸发射器性能普遍较差。
诚然,这也成了反塞式气缸的一个优点,NERF设计师可以通过为发射器设计反塞式气缸来限制发射器的性能与改造天赋。
关于【反塞式气缸发射器】的历史、简介与杂谈

截止2022年9月,已知最早的反塞式气缸发射器是1995年发表的属于最大力量系列(Max Force·1994-1997)的疣猪。同时,这把发射器也是第一把燧发式反塞式气缸发射器.


转自外网
疣猪是一款燧发式载弹的发射器,发射老式外置沾粘弹,最大载弹量2发,拉杆式上膛,手柄处可以额外的装在2枚软弹。
与最大力量其他的发射器一样,疣猪的原型为现实中的动物,其原型为疣猪,不得不承认,虽然发射器很丑,但设计师确实完美的抓住了疣猪特点。
疣猪所发射老式外置沾粘弹与我们熟知的经典系列的外置沾粘弹有一定的区别,两者并不通用。手柄处的额外载弹设计是个不错的亮点,但由于设计失误,其在剧烈运动时非常容易脱出。
虽然欺骗性较大,但从换位思考触发,可以轻松判断出其反塞式气缸的本质。“吃弹杆”不动,拉动气缸上膛,释放后气缸推动其内部的空气进入“吃弹杆”形成瞬时气压,推动其内的软弹发射。
疣猪压缩气缸的结构与红狙的类似,是一种开了圆孔的推杆,而压缩气缸则缩小为可以导气的“限位导气杆”,链接压缩气缸头插入软弹内部。
这种插入软弹内部行程气密的方式,能够起到与吃弹杆一样的对软弹加速的作用,使得软弹飞出发射管时的初速最大化,不过相对于吃弹杆,这种限位导气管的设计会增加软弹后空腔容积,降低发射时的瞬时气压,可谓有利有弊。另外要注意的是,软弹的加速是建立在整根限位导气管都有气密的前提下的,如果只有末端有气密的话,这种加速就无法成立。
作为NERF历史上第一款反塞式发射器,疣猪的设计十分的“超越时代”。压缩气缸末端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气缸中的空气推入压缩气缸内。而缩小为“限位导气杆”的压缩气缸最大限度的缩小了自身的容积,相对于后世的反塞式气缸发射器,其可以形成更大的瞬时气压。从现在的角度来判断,其采用反塞式气缸可能是为了同时将两根发射管上膛并同时发射所做出的一种妥协。
反观经典系列时代的反塞式发射器的“原始设计”,不得不让人认为是一种设计的退步。
同时疣猪的内构也证明了一件事,反塞是由直塞式发展来的,虽然就现在的眼光来看是一种“退步发展”,但依然是一种伟大的尝试。
直塞是由反塞发展来的谣言,无论是站在NERF的早期历史面前,还是站在1853年最早的针管面前,都是毫无说服力的。




截止2022年9月,已知NERF历史上第二把反塞式气缸发射器,为1997年发表的属于最大力量 2112系列(Max Force 2112·1997)的镭射之牙。
镭射之牙与最大力量2112的其他发射器一样,均以现实中的生物为原型,其原型为蝙蝠。发射器发射老式沾粘MEGA弹,采用燧发式载弹模式,原装载弹量1发,拉动吃弹杆上膛,设计有一对可以拆卸的蝠翼,蝠翼上爪子可以额外的装载两枚软弹,其眼部可发光。
镭射之牙是一款有趣的发射器,从内构可以看出,他的气缸是不动的,通过拉动吃弹杆上膛。通过脑内运行内构就可以轻松发现,虽然气缸不动吃弹杆动,但依旧是“气缸将其内部的空气推入压缩气缸内形成瞬时气压”的反塞式气缸发射器。
镭射之牙为了实现自身奇葩的设计,不得不将将疣猪的设计优良的限位导气管改为与后世经典系列(N-STRIKE·2003-2020)发射器一样落后的的吃弹杆,此设计算是一种妥协,因为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实际是一种退步设计,这使得压缩气缸与吃弹杆内的容积大幅增加,导致发射时形成的瞬时气压被大幅的稀释。
这种设计对外观的影响是使得发射器多出了一张“嘴”,或者说是牙套,这使得发射器看起来非常奇怪,甚至让人联想到异形。
镭射之牙所发射的老式MEGA弹与现代的任何软弹都不兼容。从已知的情报来看,发射器两侧的蝠翼需要自行组装,但是可以拆卸,安装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充当护手。蝠翼对发射器最大的使用作用在于其上的爪子可以抓住一枚所附带的软弹,使得发射器的载弹量增大至3发。

截止2022年9月,2003年发表的所属于经典系列的组成泰坦系统的童子军(SCOUT IX-3·N-STRIKE·2003/2004/2010·该配色不做单独销售)是历史上第三把反塞式气缸发射器。
截止2022年9月,他是被证明的首个使用通用软弹的反塞式气缸发射器,同时其也是首个设计有NERF通用导轨的发射器。
童子军是现代少见的燧发式反塞式发射器,发射外置沾粘弹,载弹量1发,滑块式上膛,设计有一条战术导轨,发射口下可额外装载2枚软弹。
侦查的战术导轨可以使其装载在泰坦的侧面,这种模块化设计是成功的,其极大的增加了NERF发射器的可玩性,直接大幅提高了发射器的销量。同时其导轨有一个链接释放的按钮,在泰坦对应位置有一个与扳机联动的凸笋,侦查被装载在泰坦上后,玩家可以通过扣动泰坦的扳机使得上膛完成的侦查释放发射。诚然,即使不安装在泰坦上,玩家也可以简单的按下侦查的按钮使其不扣扳机释放发射。
童子军,以及同年的夜巡(Nite Finder·2003)和清理者(Eliminator·2003)的额外载弹设计成为了定式,日后大量的燧发式发射器均沿用了这种设计。
侦查的反塞气缸是比较先进的,无论对比其前还是其后的发射器,均是如此。虽为反塞式发射器,但他几乎没有压缩气缸。此设计可以使得发射管几乎没有稀释瞬时气压的空腔,在发射时可以形成较高的瞬时气压用于发射软弹。
笔者一直认为,反塞式气缸最适合的载弹模式就是燧发式。其最大优势是可以减少空腔体积和所需材料数,着实是一个经济实惠和性能并存的设计。

2005年发表的做属于DT系列(DART TAG·2004-2013)的下挂,可以看作是童子军的改良版。
下挂采用燧发式载弹模式,发射DT沾粘弹,载弹量1发,滑块式上膛,发射口下方可以装在4枚软弹,顶部设计有一个导轨连接器。
下挂最大的特点使其有着极为罕见的导轨连接器,这种设计可以使得下挂安装在任何采用NERF标准导轨的发射器上。
诚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下挂的导轨连接器被设计在其顶部的上膛滑块上,并且与滑块一起移动。虽然玩家可以在下挂被安装在其他发射器上时,通过前推主体来实现上膛。但下挂的导轨连接器力道太小,无法在玩家前推主体时牢固的抓住导轨,这就导致玩家无法在连接状态上膛。最终,玩家或是上膛完成后在将下挂连接在其他发射器,并作为一个一次性的挂件存在,或是只把它当作一个手感极差的大型握把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