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将《红楼梦》饭圈化(一些感触)
我真的没想到,饭圈这盆脏水已经泼到了《红楼梦》身上。 起因是今天晚上我的b站主页上出现了这样一则专栏,题目大概是“请钗迷进来对线”之类的话,心中疑惑之下点了进去,略微浏览了下内容和评论,真的震惊了:原来《红楼梦》的读者们还分了“黛迷”“钗迷”“袭迷”blabla一大堆群体,还会像饭圈一样写长文相互黑,真的开了眼。 其实近几年看到《红楼梦》越来越火,真的很开心,作为一名从十一岁开始读《红楼梦》的孩子,我不会再有曲高和寡之感。但后来随着“林怼怼发疯文学”火遍全网,我就开始觉得不对劲:碎片化的断章取义的“热梗”,会让公众对林黛玉的印象沦落到什么地步?又会让公众对《红楼梦》产生多少曲解? 而今天看到饭圈这盆脏水泼到《红楼梦》身上,疑惑与震惊之余,更多的是不满和反思。 首先,不可否认《红楼梦》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是一件好事,正如我前文提到的,爱《红楼梦》的人的曲高和寡之感会减轻不少。并且这也有利于复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去看到曹公所在的社会是一番怎么样的状况,且鉴古警今——我见过不少up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精良的视频,像介绍服装颜色器物辛里说,还有复刻美食的红楼宴,做87版《红楼梦》剪辑的许多up,都能极好地阐发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和思考。 But...把饭圈拉进来我就不理解了,所谓的各种“迷”自以为对《红楼梦》研究深刻,然后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去找自己不喜欢的角色的黑点去骂。我:? 我想,但凡真正看过《红楼梦》,大约都会有这样的感想:“人人都是社会的产物,他们的品性与生长的环境、见过的人和事有着莫大的关系。”虽然读书不多,但我会从我浅薄的阐读经历中感受到,不单是《红楼梦》,世界上所有的经典都会有一个暗含着的共性主题,那便是“博爱”。经典作品中任何一个的塑造都不可能肤浅与片面,每个人物,都会有他的优点与不足,都会有形成这个人的内因和外因,并且作家塑造的这个人物会引发我们对当时社会的思考,我们也可从书中揽镜自照去观察自我,改善自我,再说大一点,我们的时代可以避开过去的谬误,向着光前进。 这才是文学的目的,这才是《红楼梦》的目的。而不是很肤浅地去争“这个角色是最好的,你喜欢的是什么鬼东西”之类的无意义的话题,你们不觉得争这种东西跟小学生争哪个奥特曼更厉害的本质是一样的吗?只是争论的话题是比较深奥的《红楼梦》而已,只是这个争论会让你看起来很厉害而已——哇,ta读《红楼梦》诶,好高级的样子。 看似是“文艺复兴”,其实却是将其庸俗化肤浅化的“文化堕落”。毫无意义,荒谬且无聊。 能不能不要把这种饭圈的思维惯性带到《红楼梦》上来?既然知道《红楼梦》是四大名著,既然知道它是经典,就请用一种庄重的态度去对待这本书,去欣赏,去学习,去从中发现每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去从中厚实你的灵魂,去从中学为人处世。不要心浮气躁地还没把书读透就轻率地作出定论并且汲汲营营于无意义的无聊争论。若是如此,你读书得不到任何东西,至多得到一份与人炫耀的资本来假扮你的灵魂高贵,至多是在谩骂攻击之中感受快感,成为同样在吵嚷的乌合之众中的一员,获取一份廉价的自我满足和安全感。 《红楼梦》理应得到普及和重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明珠,它理应“火”起来。但我希望它“火”起来的同时,曹公的思想深度,和那字字血泪的沉痛不要被抹杀。诸位,曹公披阅十载仍自谦是“满纸荒唐言”,希望各位读者别书都没读透就在那儿自尊自大地“满口荒唐言”。 那在我看来,你就是站在一堆碎片里,让世界看着你的苍白与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