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空降铁骑——空中投送突击车的发展

2021-01-09 21:11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最近随着空军释放的2021年宣传片,大家对飞行器的关注又一次被提高了。正好,今天在投票中有的朋友想问问山猫突击车,我觉得这两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即空突部队的机动兵器和作战任务,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空降/机降突击车的前世今生。

该文章需要结合本人上次写的二战两次著名空降战役文章一起阅读。

雄鹰落地不如鸡——早期空降兵的困境

自从二战空军广泛用于战斗以来,空降作战就一直是打穿敌方前线坚固防御,奇袭敌方后方关键节点,接引主力部队突破的重要手段。在冷战中,在大规模作战时使用空降兵对敌方纵深进行直接突击的手段,也被苏联写入到了自己的大纵深战役学说的教材中,由此可见,空降兵(及日后使用直升机机降的部队)作为战略战役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公认。因此,从二战至今,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空降/机降部队的发展。

大纵深作战示意图,空降兵会直接在敌方纵深降落,阻挡敌方援军支援一线,并从后方攻击敌方防线的后部,策应正面攻击波突破


但是,壮观的“空中雪花”落地之后,就远不如飘在空中时那么“自由自在”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克里特岛空降作战,市场花园行动中,空降兵虽然人数众多,但落地后因为随身携带的重武器不够,反而无法快速占领指定的战略区域,接应部队赶来。一直到现在,由于降落伞的安全承载力相当有限,伞兵跳伞时只能携带个人武器,为数极少的弹药和不足三日的补给品,大一点的武器——如大型无后座炮(如二战德国130千克的LG 40 75mm无后座炮,现代全重50千克的82mm无后座炮等)、迫击炮、大型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等等,都需要额外打包空投,落地后由伞兵回收组装使用。因此,一旦空降过程被敌人发觉,招致地方反扑的话,很容易发生士兵落地后找不到武器,被敌人切成小块歼灭的事情。在克里特岛作战中,德军正是因为降落过于分散,指挥官未等赶到部队就阵亡,以及无法在夜里找到空降的重武器等诸多问题,空降后伤亡超过了全师75%,此后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克里特岛空降作战中缺乏重武器的德军伞兵付出了严重代价

除了缺乏重武器外,另一个更大尺寸的装备——机动载具也成了空降兵的头疼事情。由于现代空降作战必须要设法穿透敌方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直接夺取敌方的重要节点以瘫痪敌军的增援,同时还需要尽可能掉头围歼敌方陷入前后打击的防线,这就需要空降兵在站稳登陆点后还需要机动相当长距离赶赴一线作战。可是,在空投大小如迫击炮等级的武器就已经很困难的情况下,投送10倍于迫击炮体积的车辆显然是难上加难。然而,如果空降兵一点机动载具都没有的话,那么必然会陷入敌方的合围之中,无法及时撤离的绝境。市场花园行动中,正是因为英国和波兰空降部队降落点距离过远,英国增援部队中途又被德国部队阻隔,结果导致伤亡超过六成,战略行动彻底失败的惨剧。

市场花园作战失败后被俘虏的英军士兵

因此二战中各种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想让空降兵落地后仍然有战斗力,不至于“雄鹰落地不如鸡”地被普通陆军击败,就需要为其配备足以抗击敌方火力的重武器,尤其是机动载具。

从吉普车到履带式空降战车——重量提升了,性能一定跟着提升吗?

其实,早在市场花园行动中,盟军就已经考虑到空降兵落地后缺乏机动载具和重武器的问题了。不过,由于缺乏重装空投能力,美军只得使用一次性滑翔机运输汽车和火炮。而小到足以装入简陋的滑翔机的车辆,在当时只有一种选择:威利斯吉普车。

CG-4A滑翔机和里面的威利斯吉普车
成功着陆后,战士们就会开出吉普车进入战斗

CG-4A投送的吉普车确实是给了前线最低需求的机动工具,但是劣势也是可见一斑的:首先,威利斯吉普车在加装一挺机枪(M1919A1或者M2HB)后,整个车只能容纳驾驶员内的四个人,仅能作为指挥官的通讯车和侦察车使用;第二,威利斯吉普车没有任何的防御力,敌方轻武器都可以对其车辆本体和乘员造成致命杀伤;第三,威利斯吉普车(非其衍生出的福特水陆两栖吉普车)没有任何跨越江河湖泊水体障碍的能力,本身越野能力也比较差,对于大雨后的泥泞地面,洪水(战斗发起后守军往往会破坏水坝和大堤释放河水)造成的泛滥区等没有任何通过性,因此这种小汽车很快就不被人认为是合格的空降战车了。

很显然,空降兵需要一种专门的车辆,体积既适合由飞行器(固定翼运输机或者直升机)投送到战场上,同时还得具备乘员量大,机动性好,武器扩展性强等诸多特点。而这一来就给设计师们带来了难题:乘员多,防护性和武器性能好意味着更大的车身和更重的车体,意味着难以空投或者使用直升机吊送。因此,经过一番斟酌,各国都选择适当放弃一些性能,转向其他被他们认为更为重要的方面,在冷战时期,苏美等国便开发出了他们认为符合实际的空降战车。

一、苏联——空降步兵战车

苏联由于特别重视伞兵在大纵深作战中的重要性,因此苏联设计的空降载具除了最早期的ASU-57空降突击炮外,绝大多数都是发展自同一时代的步兵战车,因此造就了苏联/俄罗斯辉煌的BMD车族。

ASU-57空降突击炮
BMD-1,火力系统来自于BMP-1
BMD-4,其武器系统来自于BMP-3

BMD车族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性,而这又是和苏联建军理论,以及预想中的欧洲大平原作战高度相关的。

第一,BMD车族为全防护车型,乘员坐在车内时尽管相当局促,但可以获得三防系统的有效保护,这个和苏联假想中的大规模核战争中地面大范围污染有关系;

第二,BMD车族发展到BMD-3时,允许人车同时空降(不过为了安全,一般现实中训练最多只有车长随车空降)。这点同样是和核战争有关系,由于大规模核战争情况下,双方空军也会投入核空对空导弹交火,这很容易导致机群被打碎,将伞兵和车辆胡乱投掷下去,而且地面遍布核生化污染区。因此只有让人提前就钻进空降车中,才能避免落地后被核生化污染杀死,或者落地后找不到自己的车辆;

第三,BMD车族拥有无准备浮渡能力,可以直接跨越江河湖泊障碍,这一点来自于苏联大纵深作战思想中“尖刀部队行进间跨越江河湖泊障碍,为后继部队占领登陆场”的指导思想,因为空降兵登陆点往往距离主力有100公里左右(70公里内都是苏联远程“月亮”(北约代号“蛙足”)火箭打击范围,所以北约军队不会把主力布置在苏联火力范围之内,因此空降兵也会在更远地方着陆以直接突击北约纵深),远离己方地面部队支援范围,落地后占领登陆场后便要立即转身扑向前线固守的北约防线,其中必然遇上欧洲平原遍布的小溪和河流,拥有行进间无准备浮渡能力的BMD,就不用面临市场花园行动中英国人找不到小艇渡河,又无法固守大桥的窘境了。

第四,BMD虽然人员拥挤,但仍然具备完善的火力系统。由于它采用的是同时代BMP的火力系统(进行轻量化修改),因此BMD-1时就具备73mm低压炮和反坦克导弹,到了BMD-4时代更是换上了BMP-3的100mm低压炮和30mm2A72并列机炮的炮塔,配合车身开设的机枪口,让其能够进行完整的步兵支援战斗。

所以,苏联空降战车大致上就是一种小型化并且可以直接空投的轻型步兵战车。不过,它们也不是完全“所向披靡”的。

首先,BMD系列车族受制于苏联运输机安12(运8母本)和伊尔76限制,其自身重量比较轻,加上为了承载足够的乘员和武器系统,并保持全防护的,无准备两栖浮渡能力的车身,整体装甲非常薄弱。最早期的BMD-1只有8.3吨,全车身都是铝合金装甲,除了正前方能够抵御7.62mm穿甲弹攻击外,其他车身只有7-10mm铝合金装甲,近距离抵御7.62*39mm AK弹都非常吃力。就算是现代最新的BMD-4装甲车达到了13吨左右的战斗全重,其车身仍然是铝合金装甲,只有炮塔为轧制钢装甲,因此,现实中在很多局部战争中,BMD系列装甲车在近距离交火中很容易被对方的机枪甚至突击步枪击穿,导致相当严重的损失。

第二,BMD系列优秀的火力系统意味着车内需要装载大量易燃易爆的弹药。由于车身并不坚固,甚至面对大口径反器材步枪都有可能被击穿,因此一旦被击穿装甲,引发火灾,就会有大可能导致殉爆。

由于载弹量较大,且整体防御薄弱,BMD装甲车也难逃“载人航天”的结局

第三,人机功效不高,乘员出入困难。BMD系列车身不高于2.2米,这对于个子较高的苏联士兵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同时,由于BMD车族为了空投而非常紧凑,导致BMD系列采用了发动机后置布局,因此BMD系列和BMP系列最大区别就是没有后门,人必须从车体上的舱门爬出战车,这对于突然遭遇袭击的情况下十分危险,士兵既不想躲在皮薄的BMD中享受“弹射座椅”,又不想顶着敌人的扫射硬是从车顶爬出战车,因此现实中在苏阿战争中,大部分乘坐苏联BMP/BMD车族的战士都宁可如同二战前辈一样直接坐在车顶,作为“人肉反应装甲”,起码遭遇游击队从上而下的大口径机枪偷袭时还有机会跳下车隐蔽起来。

对比站在车上受阅的士兵身高和身下车体的窄小,BMD的人机功效可见相当之低
BMD系列一直到最新的BMD-4M都没有尾部车门,人必须从车体上部爬出,这在遭遇突袭或受损时非常危险
现实中,为了不被游击队的RPG,地雷,12.7重机枪一锅端,苏阿战争时大部分士兵仍然如同二战一样坐在车身之外进入战区

二、美国——空降高机动车和机降轻型坦克

作为二战使用伞兵最多的国家,美军在自己的空降行动也颇有心得。不过,由于在诺曼底和市场花园行动中见证了太多士兵因为迷航和空降失误而白白送命,美军二战后只保留了82空降师的伞降能力,而101师则改为直升机投送的空中突击师,整体伞降部队规模远低于苏联。不过,由于美军的空中实力一直雄踞世界第一,加之美国陆军的直升机部队又非常庞大,美军因此发展出了符合他们特色的空降和机降车辆,主要投送方式也和苏联大不相同,他们更倾向于直升机吊送,或者以C-130在机场超低空飞行状态下直接用低空空运托盘丢下的手段部署。虽然灵活性比起苏联差了一些,但是投送效率和安全性却大幅提升。

在美军的装备序列中,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应该是最为中国人熟知的武器了。

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

在美国发展M551坦克之前,美国就已经注意到市场花园行动中空降兵缺乏载具和重武器的问题。因此在50年代各种尝试中,美国觉得应该首先提升空降兵的反坦克火力,于是就有了M50无后座炮反坦克车和更轻的M56无后座炮反坦克车的出现。这一时代美国两种可以通过直升机或者C-130低空投放的装甲车类似苏联ASU-57自行反坦克炮,只不过苏联选择了身管反坦克炮,而美国选择了无后座炮。

M56反坦克车
M50自行反坦克车装备了6门M40 106mm无后座炮

到了1960年代,美国觉得这两种用途单一,且缺乏有效防护的车辆没有价值,于是企图设计一种新的轻型坦克,用于替换这两种无后座炮反坦克车和M41轻型坦克,而这个计划诞生的就是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

M551轻型坦克重量达到了15吨,超过了所有的苏联BMD系列空降战车,意味着它无法伞降。不过,凭借一些手段,仍然能够将其以机降的方式输送到一线战场。

CH53重型起重直升机可以吊运M551坦克
或者以低空降落伞托盘将其直接丢到机场跑道上

所以,虽然尺寸和重量大于苏联BMD系列装甲车,但凭借美国强大的空中投送能力,M551仍然可以快速抵达战场,不过和苏联是人车一同空降并直接夺取登陆场不同,美国通常是直升机和伞兵结合先夺取机场,然后再快速投送装甲车进行增援,这也体现苏联和美国用兵思路的极大不同。

M551作为一种轻型坦克,其防御力和打击力都强于以步战车为目的设计的BMD型空降战车。和三十年后的BMD-4相同,M551采用高性能铝合金车身装甲和轧压成型均制钢炮塔,但配备了一门152mm低压炮,携带20枚炮弹和9枚“橡树棍”炮射导弹,这也是世界首个成功列装的炮射导弹(略早于苏联T-64A),也是迄今为止口径最大的炮射导弹,足足比BMD-4的100mm炮射3UBK10-3导弹(9m117的BMP3/4型号,也可用于MT-10牵引式反坦克炮,T-55坦克炮)多出了50mm的直径。同时,美国热爱机枪扫射的习惯也让他们为M551配备了多达1000发12.7mm高射机枪弹和3000发7.62并列机枪弹,火力相当强悍,就算不使用火炮,强大的12.7mm机枪也足以对苏联配备的大量BMP,BMD装甲车造成严重威胁。

M551不像苏联BMD具备无准备渡河能力,取而代之是二战谢尔曼DD坦克用的“充气帷帐”系统,这种系统在东方阵营很罕见,但在西方阵营很常见,如瑞典S坦克,M2布莱德雷都是用类似的设备横渡江河。不过这套系统只有在需要渡河时才会额外安装,且渡河时很不稳定,不能如同BMD和后来中国05A两栖突击车渡河期间开炮射击。

M551使用外挂充气帷帐浮渡过江

M551服役后,便随同美军参加了越战,虽然火力和防护性都很一般,但是其优越的通过性仍然获得了不错的好评,在那之后,美国人一直使用M551到1996年,之后因为美军战略调整,第82空降师不再使用M551轻型坦克,从那之后美军就没配备过两栖坦克和空降坦克了,一直到2018年,美国陆军才从美国陆战队获得了LAC-25八轮装甲车,并进行了空投试验。

2018年美国陆军空投LAC-25A2成功

为什么美国要放弃M551谢里登呢?它不是火力和防护力都超过了苏联同类车辆吗?其实,美国人部署M551后,便很快觉察到一件事情:对于空中火力支援几乎不会中断的美军而言,空降车的反坦克火力倒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相反的,一开始被忽略的“人员代步”问题,才是美军乃至所有的空降部队、机降部队最为头疼的问题。敌人有坦克,可以呼叫AH-1和A-10予以解决;但是在敌方的不间断炮火下,让UH-1和UH-60登陆带起士兵可不是那么安全的事情,更不能拖着士兵在地面狂奔赶赴下一个战斗地点。因此在M551后,美军空降兵和机降部队的目标转向了更轻,但载人数量更多的运输车辆,除了可用直升机直接投送的“悍马”高机动车外,美国还使用了一种更轻的载人车辆,如近两年服役的polars MRZR-4空降突击车。

UH-60强大的运载能力可用直接投送悍马车
MRZR-4全地形车可用携带6人快速机动

当然,如果仅以空中运输定义美国空降车辆来说,对于志在实现全球霸权,“90分钟一个营”的美国来说,一切的陆战主力武器都是理论上可以空中投送的,如美国“斯崔克”旅,本身就是为了C-130快速投送而生。甚至美国陆军最重的装甲战车——M1艾布拉姆斯也同样可以由C-17环球霸王输送。

C-130可以轻松运输20吨以内的斯崔克装甲车
M1开出C-17货舱

所以,美军发展的空降/机降战车不强调自身防护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圆满的解释:由于美国空军实力傲世全球,其空中突击火力几乎能够单独摧毁一个中等强国全部的防空火力和重型装甲部队,因此它只需要让空降部队或机降的特种兵夺取一个足以起降C-130和C-17的机场——甚至空旷的沙漠,并守住它几个小时,那么美国接下来的运输机大队就会快速把斯崔克装甲车乃至M1坦克快速送到战场。这个战术,更多是来自于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蛙跳战术”,而非市场花园行动的空地大纵深突击。

C-17有时都不需要跑道,任何平整的场地皆可以让其卸载装备后,在500米内回到空中

综上可见,美俄两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空中投送车辆并不是两个国家“率性为之”,而是在基于本国战争经验、假想战场、工业发展水平和战略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的适合于自己的装备系统。

从WZ141到“山猫”——渐成风格的我国空中突击车辆体系

建国后,人民军队开始了艰难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过程。由于技术较为落后,中国无论是在地面系统还是空中系统都有不小的和外国的差距,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并未设计自己的空中突击车辆。一直到1975年,在应对苏联钢铁洪流的威胁下,加之国内仿制苏联安12的中国国产运8运输机的服役,中国第一款空降战车才被提上了研发日程。

WZ141战车是我国第一辆列入研发的空降战车,它重量约6.2吨,和苏联BMD-1基本一致,但火力更接近于BMD-1和美国M56的混合体,配备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和105mm无后座炮,设计目的是在苏联对我国进行装甲突击时,以运8空运到敌后,配合空降兵切断苏联的钢铁洪流。由于是空降战车,该车使用了类似BMD的液气悬挂系统和液力传动系统,以应对着陆时对于车辆底盘的巨大冲击。不过,由于该车内大量子系统国内都缺乏经验,二号车为了系统可靠直接用了引进的德国道依茨柴油机,加上重装投放技术、液气悬挂,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105mm无后座炮本身都是极为新颖的东西,且中国当时无法解决运8运输机的大量生产,中国在1979年被迫放弃这个项目,一直到1996年台海危机的骤然加剧,中国才不得不重新审视装备能够迅速跨越海峡天堑的空降战车,为此引进了俄罗斯BMD-3装甲车,并以此开发了国内的03式空降战车,但内部布局却大相径庭。

03式空降战车
BMD-3,和03式内部布局有很大差异

在引进俄罗斯的重型人车空降系统的同时,中国还仿效美国开发了空降全地形突击车,即国产“凌云”空降突击车。SX-1凌云突击车于2001年服役,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可以空投部署的突击车,填补了国内03式服役以前的空白。

凌云式空降突击车

目前,中国03式空降战车已经相当成熟,也随着我国健儿出国参加了俄罗斯的军事比赛。但是随着我国“全域机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能够空投,且仅部署于中国空降军的03式空降战车显然不能符合如今每个陆军集团军都要建立自己的空中突击部队的突击车需求。而“凌云”突击车虽然较为轻便,配置也类似于美军MRZR-4全地形车,但是它仍然有一点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复杂地形通过性不符合需求。毕竟,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世界最为复杂的,既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高寒缺氧环境,又有中国母亲河——黄河的高度泥沙的江水,又有南方湿热的热带丛林的泥泞小路,为了让国内空中突击部队真正做到“全域突击”,势必需要一种能够载着士兵顺利在以上所有的地形畅通无阻前行,并可以使用飞机和直升机运输的轻型车辆,在这样的需求下,一款由重庆嘉陵厂以沙滩摩托为母体开发的轻型全地形突击车——绰号“山猫”的突击车诞生了。

山猫全地形突击车
山猫可由米171带有跳板尾门的型号输送。因此2020年中国又向俄罗斯采购了MI171SH直升机,全部配跳板式尾门
山猫战车也同样适合大型运输机直接空投

山猫突击车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种以本国需求,而非参照已有的外军产品研发的空降/机降突击车。该车尺寸极为紧凑,在全尺寸和过去的SX-1‘凌峰’差不多的情况下,实现了8*8全轮驱动和全地形通过能力,并且承载力相当惊人,可以乘坐不低于6名士兵,或携带1.1吨的武器投入战斗。在中国珠海航展中,甚至一度展出了拥有122火炮的“山猫”自行火炮,但是考虑到身管火炮对于车身的破坏力,解放军空中突击部队主要配备的仍然是只有12.7mm重机枪的运兵型,并少量配备携带107火箭弹的火力支援车。

山猫火力支援车,携带了107火箭炮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山猫突击车防护性如此之低,它到底能否胜任高烈度的作战需求呢?其实看到这里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需求。由于中国的地域环境非常复杂,南部接壤地区多为高山和丛林,北方接壤地区多为荒漠平原,东南则直接面对大海,因此对于无装甲突击车最大的敌人——敌方重装甲部队并不是山猫突击车主要遭遇到的对手,它更多面对的环境是陆军集团军下属的空中突击部门所要攻击的敌方战术地幅内的节点,这就需要直升机/运输机投放后快速通过各种障碍赶赴战场,属于一种加快空降兵机动和横跨障碍的代步工具,而非苏联BMD那种主要突击力量。在这样的定位下,山猫如此受到重视的原因就不再是它的防御力和火力强度,而是极为优越的战场通过性,能够让直升机和运输机在对方打击范围外安全释放登陆部队,然后自行开赴战场,避免中国宝贵的大型飞机和直升机被敌方反击击毁。同时,山猫卓越的扩展能力和运输能力也使得它足以承载迫击炮,107火箭弹,红箭8/12反坦克导弹,98式火箭筒,89式重机枪,35mm狙击榴弹,12.7反器材步枪等具有对对方载具和掩体有足够威胁的轻重武器,在使用目标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使用乘车的摩托化轻步兵摧毁或占领敌方重要节点,并接引主力部队赶到战场。

结语——武器千百家,只有自己家的适合自己

2019年大阅兵接受检阅的新一代山猫突击车

作为军迷,没有比在新闻上看到先进武器更令人兴奋的事情了。但是,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具备自我研发能力武器的国家不少于50个,而且每个国家都会开发出令人眼前一亮(或者脑洞巨大)的武器,不禁会让人目不暇接。但是,任何一个能够打赢战争的国家,必然都是结合了本国国情,熟知“天时地利人和”,并以此打击对手的薄弱点才得以胜利的。山猫车虽小,但是它是符合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多变,全域机动需求大的当前国情的产品,也不怪它在多次阅兵中牢牢占有自己的一席位置。因此,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空降铁骑——空中投送突击车的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