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雨轩笔记》 清 清凉道人述 (十)

2023-08-14 19:07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续记 四 宁波定海县的渔民,经常几个人结伙出海捕鱼,某回出海,有一渔夫偶然捕获到一条长差不多一丈的鳗鱼,他随便将此鳗鱼置入船舱中,这鳗鱼入舱后,昂起头蜿蜒不已。 渔夫见了,举起木槌敲击鳗鱼的头,鳗鱼被击头后,随即昏倒,不再蜿蜒。不久,这鳗鱼苏醒,两眼盯着拿木槌击打它的渔夫良久,蓦然,鳗鱼跃起,咬住那渔夫的手,趁冲势将那渔夫带入海中。 其他的渔船见渔夫掉入海中,急忙掉头救这渔夫,可惜只见海面上浮出一道血水。 长江有一种外形像狗,被称为“狗头鳗”的鳗鱼,狗头鳗肉厚味道鲜美。可这种被称为“狗头鳗”的鳗鱼,一条最大的有十多斤,它们也吃人。 仪征县有一人家,家中有兄弟二人。某天兄弟俩划船到沙洲伐荻,晚上在船中过夜,有狗头鳗跃入船中,将大哥咬死,并吃食;弟弟发觉后,急忙逃到岸上而幸免。第二天天亮,弟弟找来父亲,二人顺着痕迹在江中看到那条狗头鳗,此鳗长七、八尺,身子像柱子,头像是一巨大的狗头,非常可怕。 父亲暗中观察这狗头鳗,它每天不定时会上岸游走一次,所行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如油脂般的白光,从这地方上岸,也会从这地方下江。此狗头鳗行动迅疾如风,人根本捕捉不到。 父亲想替儿子报仇,于是想了个办法,自己先埋伏在附近,当狗头鳗上岸后,再用栗谷洒在那如油脂般的涎上,然后在旁边挖几个陷阱,等待狗头鳗回来。 狗头鳗如之前一般上岸而去,父亲将准备好的栗谷洒在鳗涎上,狗头鳗顺原路回来时,遭遇栗谷顿时迷失归途,再加上身子沾满了栗谷,身子糙涩,行动困难,于是四处乱奔,掉入父亲挖好的陷阱里面,父亲一见,冲到陷阱边,以长刀刺杀狗头鳗。 父亲将狗头鳗拖出陷阱,随即刨开腹部,见里面还有大儿子的头发和指甲。他将此狗头鳗载回家中,烹饪后先祭祀大儿子,而后食其肉,发觉这狗头鳗味道极好。 五 绍兴人刘专三,具体叫什么名字我忘了,他是明朝忠端公的后人。刘专三擅长作诗,精通古文古辞,书法很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写得最好的是擘窠大字,可惜长年不得志。有位亲戚时任广西临桂县县官,专三决定前往临桂找亲戚谋个事,但到的时候,才知道亲戚已经离世。他便寄居在臬司旁边的法华庵。 当时,法华庵的僧人正重新粉刷墙壁,有面墙壁高二丈刚粉刷完,洁白无杂,刘专三技痒,在房间暗中磨了斗余墨汁。等到了夜半无人时,取来梯子,来到白墙前,借梯子大书“鳶飛魚躍”四个大字。 第二天天亮,人们见此四字笔式奇劲飞动,皆以为是飞仙到此所书,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这件事传到臬使李公锡秦的耳中,李公好书法,他穿上便服来到法华庵。 李公在观赏期间,正好刘专三站在他旁边,李公在与专三聊天过程中,知道这四个字是刘专三所书。 二人在书法方面很聊得来,专三邀请李公到自己所住的房间继续谈书法,到专三房间后,李公向专三要他写的字,看了专三的字,李公大为赞赏,当即聘请他到官府负责书写笔札这类的事。没过多久,制台也听说了这事,便下文聘请刘专三,刘来到广东。 刘专三因此很出名,请他写字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家中贮了千金。专三非常喜欢端砚,家中收藏了不少,最大的有二尺大,小的才仅仅数寸,青花、紫花、蕉叶以及鸜鵒、火捺各有收藏。刘死后,他的儿子将他收藏的端砚出售,获得千金。 我当时客居广西,丙子七月五日与桂林太守商乾峰、沈益川夫子、查遇老、俞彦升、周鸣皋到北门南熏亭游玩时经过法华庵,听说刘专三的字还在,于是进入庵中观赏;后来又在梧州见到刘专三的“江山一览”以及“念德堂”、“润德堂”数个匾额,刘的字豪放苍古,的确是名笔。 六 捕鱼的方法,除了网、簖、叉、钓外,还有一种叫“跳白”的方法。 “跳白”的舟长大概二丈,只有二尺多宽,越到舟尾越狭窄,一舟只能坐一人。此舟的舷离水不到一尺,在舟首右边竖一高大约一尺多的短网,左边设置一宽二尺,长与舟等长,用白垩粉涂白的白板,此白板斜放在水中,两头用绳索绑缚在舟舷上。 到半夜,渔人轻划此舟于滩头岸侧,夜里鱼儿见到白板上的白影,便会跃跳入舟。要是有大鱼跃入,渔人随即用木槌击死大鱼,主要是怕大鱼在舟中翻跳,而导致舟翻而沉水中。一晚上可以捕获不少的鱼,但这个方法只在黑夜有效,要是再白天或者月亮很亮的夜里,白板被光一照,鱼儿瞬间消失无影。 住在绍兴偏门外的张凤翔以此为业,他的叔叔在杭州开了一家绸缎店,叔叔经常劝说凤翔到店里帮他,但凤翔喜欢捕鱼,不愿意改行。 某天晚上,凤翔划舟捕鱼,他看见远方义塜处有火光,还能听到大约十多人左右在那儿谈笑。凤翔悄悄将舟停到岸侧,往火光处张望,一会儿那些人下船离开。凤翔见这些人走远后,便上岸四处观看,他发现河边多了一口新棺材,棺材边上还有未烧尽的纸钱在熒燃,凤翔见了心想“这些人大概是升棺的。”但他心里也怀疑“既然是正当的升棺,为何举止仓皇呢?” 带着疑惑,凤翔慢慢靠近棺材,见棺材盖缝有血水,非常的臭。凤翔见此情形后,心中觉得奇怪,想“尸体应该是放在棺材底,怎么只看见棺材盖缝有血水呢?而且这臭味不像是人类的尸臭。” 好奇的凤翔将棺材盖打开,见棺材里面放着死猪,这些死猪已经腐烂,在死猪的尸体底下堆满黄白之物,凤翔此刻明白了,这棺材用来藏脏物,估计是船小物多,不敢载太重,所以放到这里。 凤翔白天一回家,赶紧在家中后院挖坑,他每晚划舟到义塜处,将棺材里的财物运回,把这些财物装入大甕中,再将大甕埋入坑中,填上土。凤翔取尽棺材中的财物,依然将棺材盖好。做完这一切后,凤翔回到家中,自己心里合计“要是我马上离开到外地的话,豪客见棺材里的财物没了,一定会四处打听,我这样忽然离开,必定引起他们的怀疑,如此我将遭遇不测。”思考后,凤翔依然如之前,每天晚上出门捕鱼,但不敢靠近义塜处,而是到南塘一带渔人多的地方跳白。 一段时间后,凤翔故意制造事故,将舟往桥柱撞,舟破人落水,其他渔人赶紧救他上岸,接着凤翔在家中装病一个多月。病后,因为舟已破,无钱再买舟,渐渐凤翔只能靠行乞度日。 过几个月,有几个貌凶身魁梧的人到村庄买鱼,并询问村中渔人的情况,卖鱼的说了几个渔民,也说了凤翔因舟被撞破,如今只能行乞度日了。凤翔见那些人打听,故意低头提篮从旁边走过去,卖鱼人指着乞丐装扮的凤翔说“那位就是舟破行乞的跳白渔人。” 豪客打听了凤翔的家,几人来到凤翔的家,启门而入,见凤翔家萧然四壁,情景可怜,家中院子放着一条破为两截的舟,豪客看了互相对视点头而去。十天后的一个夜里,有个小偷潜入凤翔家,四处探看,将卧床、盆、罐、甕等东西翻看一遍而去。 为何豪客会怀疑凤翔呢?因为豪客到义塜,发现棺材中的财物不见了,其中一人想起在他们放棺材时,有一条跳白舟在附近,于是怀疑是跳白渔人偷走了财物。他们便四处调查,其他的渔人的情形,不像偷财物,因为这些渔人都像往常一样生活,惟一的就是凤翔从那天后发生特别多事,因而成为重点怀疑对象,于是三番五次观察,幸好凤翔早有提防,懂得怎么隐藏,没被发现。 凤翔几天后,再没发现周边有人盯梢,心想这些人应该不会再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凤翔也确定这些豪客已经走了,才放下了心。凤翔悄悄来杭州找叔叔,将这件事告诉叔叔,二人密谋将财物渐渐运出。每次凤翔提财物出门,邻居皆以为凤翔到远方行乞,不知道他其实是在悄悄把收藏的财物带到杭州。 数个月后,凤翔的叔叔来到绍兴,假装四处寻找自己的侄儿,邻居带着叔叔到凤翔家中,叔叔见凤翔竟然行乞度日,于是大声呵斥,令他跟着他到杭州,凤翔也大声嚎叫,不肯跟叔叔到杭州,邻居听见叔侄争吵,渐渐围过来看热闹,叔叔此时更加凶狠骂凤翔,无论如何也要带他到杭州,凤翔死活不肯,邻居一见急忙过来规劝凤翔,凤翔被邻居说感动了,于是答应跟着叔叔到杭州。 凤翔到杭州后娶妻做起营运,成为富翁。 他一年回绍兴扫墓两次,每次回家都是穿布衣草鞋,让人觉得他这几年也混得一般。五、六年后,凤翔知道事情渐渐过去了。于是,他假借叔叔的名义在绍兴买田产、买房子,再过去十年,凤翔才举家回绍兴居住。 回家居住的凤翔依然造一跳白舟,依然每晚出舟捕鱼,邻居劝他“你又不缺钱,为何还这么辛苦?”凤翔说“这是我的职业,怎么可以因为能吃饱饭就忘了本呢?如果我不跳白的话,怎么会有今天啊!” 至此,家乡传说张凤翔因为刻苦跳白而致富,他的事迹勉励着后辈跳白人,渔人从此有个盼望,想有一天像张凤翔那样,靠勤劳跳白而致富。 七 邑城溪东边有座保济侯祠,祠里祭祀宋朝的戴公继元,戴公的事迹记载在祭祀文里。戴公的旁边坐着两个人,一人称叶侯,一人称柳侯。叶侯的名字和出生于什么时候,以及他的事迹也没记录在祭祀文里,故叶侯具体是谁?无法考究。在新市有篇巫师祭祀祈祷文,里边说德清叶小伤,难道是这位? 柳侯就讲得很清楚是本地人,于是乡人皆以为柳侯就是唐朝时期的柳宗元。但我读遍庙中的碑记,没见到前辈提到柳侯既是柳宗元;而传这件事的,一般都是市场聚集聊天的佣人、做生意的商人、官府的小吏等,说法属于不可信的。 柳宗元字子厚,陕西万年人,考中进士后,便在京城任职,宪宗元和初年,因为是王叔文的同党,被贬到永州任司马,之后调到柳州任刺史,而后离世,他的事迹详细记录在新旧唐书里,我家乡他根本就没来过。 我家乡在唐朝初年设为县后,名字老是换,到唐玄宗天宝元年,才定名为德清,子厚的祖父詧躬,是最初的县令,他对县民很好,有德于县民,公离世后,当地的读书人、平民决定为他建立祠堂,最初这座祠堂并不是在溪的东面,县人每年都会祭祀詧躬。到宋朝,这祠堂渐渐颓废,理宗宝佑年间,戴侯离世后,经常显圣,乡人感其神异,于是便在柳公祠的旧址建立祠堂祭祀戴公,人们便将柳公置于戴公身侧。这段说法出自于明朝陈永南先生的《两山墨谈》、许恭简公的《溪堂闲话》,二书说得很详细;这段文字记载也是柳公与戴公一起被祭祀的由来。 那么柳侯可以肯定就是詧躬,不是子厚,这不用怀疑了。我族伯宝四先生以前有筹备要记录詧躬的事迹,四处寻好石,准备琢刻完成后,将它镶嵌在西城上柳侯的祠堂墙壁上,让人们考证;后族伯被罢官,他随即离世,这事业半途而废。我恐后人牵强附会,因此记录在此书。 呜呼!焉三写而成烏,天下以讹传讹的人太多了,怎么可能有人为了还原事实而考证。

《听雨轩笔记》 清 清凉道人述 (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