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23 柴静《看见》
最近喜欢深入一点的阅读。
前3/5的章节,没有太多想要记在笔记上的内容。最后三篇文章内容密集,记了不少东西在本子里。
说农村征地问题,我记下来: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任何问题。
近来我也有很深刻的此般体会。
去年到今年,网络上很多令人义愤的新闻。我常以为自己善良,便相信很多带着强烈偏向的文章。后来和朋友聊天,他问我,你在哪儿看的?我说哪哪哪。他说,那个哪哪哪,他也可以发一篇那样的文章,讲那样的话。内容本身不是有害的东西,但失去真实还带着强烈情感倾向的内容,总让人容易迷失。以前以为正义,即是同情弱者。后来觉得,正义的基础是真相。而道德,往往建立在温柔和同情此类并无恶意的情感之上。但空有道德,不追究真相,则会沦为制造噱头的工具。
真相之上,再说道德。每个人的道德,都无法避免地受到自身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甚至原生家庭的局限。故人们的道德各不相同。如此看来,逻辑与公理,才是最不会出错的判断依据。
说卢安克。
我惊异于他流动的,无限制的教育思维。但似乎他也不是在教育。他在陪伴山里的小孩成长。他理解所有孩子不好行为的原因,却不加纠正,他的世界观中,这些都无需纠正,事事都需要检查和纠正的普罗大众,才让他疑惑。他说归属。说他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但无能也只是无能,他欣然接受,并不将无能与所谓成败相联系。前几天和同事午间闲聊。她说她们校训,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外,还有一句口口相传的“自由而无用”。又想起前段时间那位不幸结束自己生命的学生,他写道,没人教我们如何面对平凡。
是了。
我们都缺少一些面对平凡的安心感。
对自我未取得成功的不安,对灵魂归属的焦虑,对自我及其不坚定的认可。都让我们焦虑。
似乎我们认可自我的前提,是被别人认可。
就像在做证明题,因为所以。因为别人都觉得我很好,所以我觉得我很好。
而不是,因为我接受并安于我的现状,我的灵魂有独立自我的归属,所以我觉得我很好。无论这现状是相对静态的,还是强烈流动的。
不说书本身。
我最近总是被朋友说,缺乏逻辑。
自己认真想了想,似乎确实是。
所以在努力改正。
不讲逻辑,就可以有话就说,一吐为快。每每考虑到我的话要符合逻辑,我要清晰地表达我的想法,便只能逼自己捋一遍心中所想,出口之前自然会发现很多不合理之处,便会思考。这是我有话就说的时候,未曾感受过的。那时说话的目的似乎不是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而是表达此刻的心理活动。前者是论述题总结,后者是心理活动现场直播。
最近觉得,真的很需要多学习。
目中无人,则会傲慢,自大,甚至固步自封。
所以要先目中有人。
补充一点值得记录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