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零差评”的九部“抗战剧”,有的曾遭禁播,有的热播60年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要想种族不灭,唯有抗战到底。

这是革命前辈在国家危亡之际所喊出的口号。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新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只能通过影视剧来了解战争的残酷。
但近几年,徒手撕鬼子、炸弹包子、蔬菜雷、扑克牌杀鬼子等剧情雷人的“抗日神剧”层出不穷。
这些“抗日神剧”不仅侮辱观众的智商,还抹黑革命前辈的形象。
国内的抗战剧都如此无脑吗?
当然不是,国内优秀的抗战剧比比皆是。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九部优秀的“抗战剧”,这些剧不仅好评如潮,评分还十分高。
一起来看看你所中意的抗战剧有没有上榜。
1.《铁血昆仑关》1994年上映,豆瓣7.5

1939年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军加快了对我国的侵略。
为了威胁重庆,日军派出装备精良的第五师团突袭登陆我国西南地区。
作为日军的精锐部队,第五师团战功赫赫,为了应对强大的敌人,我方派出了国内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前往阻拦。
还抽调附近部队的精锐人员前去支援,共计派出15.5万的兵力。
人数上占优势的我们,本以为能够轻松抵御日军。
但现实是日军抢占了昆仑关。
昆仑关易守难攻,我方苦战18日,牺牲了1.4万人,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也遍体鳞伤。
有人被炸得断手断腿,有人被毒气熏瞎了眼睛,即使如此战士们也继续拿着枪向前冲。

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却仅仅消灭了敌人不到三分之一的兵力和一名团长。
此战役我方虽然胜出,但却是“惨胜”。

整部剧画面真实,演员有血性,但昆仑关战役存在争议,这部剧被禁播了。
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部剧才重新放映,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2.《小兵张嘎》1963年上映,豆瓣7.9
《小兵张嘎》改编自徐光耀的同名小说,是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影。
并且剧情没有因翻拍而被过多的删减和改编。
保留了小说原有的特色,将视线聚焦在抗战时期的孩子身上,用孩子的视角展现战争的残酷。
亲人被杀害,变成孤儿的自己还要被奴役,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主角的四个孩子没有退缩。

他们与日军斗智斗勇,帮助我方战士获得情报,用自己的力量与敌人战斗。
就像这句话:用孩子们所能出的力量,去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

作为一部面向儿童的作品,它通篇没有过多展示战斗画面,而是用主角的遭遇来衬托战争的残酷。
在故事的最后,嘎子正式成为一名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
在胜利即将来临的时候,孩子们的脸上充满了笑容的,而大人们的脸上是无尽的悲伤。
上映了60年依旧热播,《小兵张嘎》依旧是帮助孩子们了解战争是多么残酷的一篇佳作。
3.《雪豹》2010年上映,豆瓣8.2
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它,一播出便在全国大火,更是经常被拿出来重播。
但也被吐槽是神剧,说它主角逆天,配角无脑。

这部剧是以抗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在国家沦陷以后,富家公子周卫国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决定弃笔从戎,保家卫国。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周卫国进入了当时著名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
表现十分优秀的他,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并在留学期间结识了日本好友竹下俊。
中日战争爆发之后,回国的他与好友成了对手,在战争中,他失去了战友、未婚妻。
最后,他加入了八路军,组建了国内第一支特种部队,并利用战队将日军赶出了根据地。
虽说主角有些光环,但却不会让人觉得十分出戏,反而觉得很有爽感。
因此,这部剧的评分十分得不错。

4.《地道战》1965年上映,豆瓣8.3
这部剧影响了几代人,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童,都多少看过这部剧。

主要讲述的是1942年,日军侵华的战火蔓延到冀中平原,冀中人民协作抗日。
鬼子到达冀中平原之后,进村扫荡,杀人如麻,身陷囹圄的民众,奋起反抗。
村里的民兵首领,领导群众在各家院落挖地道,利用地道与鬼子斗智斗勇。当时的地道是家家都有,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就躲进去

为了防止鬼子们进去追击,村民们还挖了假洞迷惑敌人,更有的制作陷阱,击杀敌人。
村民们凭借着地道,神出鬼没,让鬼子有来无回。
在冀中地区凭借地道战取得胜利后,各地都纷纷效仿,将鬼子打得节节败退。
这是我国民众的智慧,是抗日战争的奇迹。
5.《永不磨灭的番号》2011年上映豆瓣8.9
这部剧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国外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民不聊生。

面对列强的侵略,手无寸铁的普通民众能够勇敢地站起来奋力反抗。
李大本事他们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不知道战场上的各种战略,更没有经过长期的训练,这样的他们却能勇敢地站出来。
没有人指导,他们就自己琢磨;不知道战略,那就按照老祖宗留下的办法。
他们利用戏文里的“孙膑斗庞涓”“火烧赤壁”等计策打了诸多胜仗。

消灭鬼子的骑兵营、破坏鬼子的细菌战,帮助组织的主力部队转移等,他们的胜利引起了敌人的关注,敌人开始针对他们。
草台班子的他们,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有一个正式的番号。
可惜的是,最后全部牺牲的他们都没有得到。
但有人说他们早就有了番号,“华夏儿女,中华民族就是永远的番号”。
这部剧的评分很不错,但也有很多人吐槽,说剧中的主角个个都是神枪手,子弹永远用不完,太不现实。
李大本事明明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民众,却能够料事如神,主角光环太大。
这部剧虽然有些神剧的影子,但剧情十分优秀,能够经得起推敲。
6.《战长沙》2014年上映豆瓣9.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长沙会战,是众多战役里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长沙的那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让众多家庭,家破人亡。
这部剧没有大的战争场面,是围绕着普通民众来讲述的。

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以家比国,让战争片不再枯燥,变得有血有肉,更让观众感同身受。
优秀的众生相,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能够看到他们的勇敢,也能看到他们的怯懦。
剧情看起来有些沉重,却也正是那个时候的现实。
残酷的事实,让人不忍再回头细想,当我们处于那样的环境时,我们会怎样做呢?
7.《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年上映豆瓣9.2
这部剧主要讲了在那动荡的年代,杨家兄妹面对彼此不同的政治信仰,血浓于水的亲情、自己的革命理想以及美好纯洁的爱情将如何选择。
这样真实的内容,引人深思。
除了引人深思的剧情,剧中的场景更是真实。
剧组租了12000平方米的摄影棚,并且用一半的场地来搭建黄埔军校,力求真实。
这部剧拍出了初期共产党人的坚韧,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困难,坚持初心,坚持理想的纯真。
也拍出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官僚主义。
看完这部剧,你基本能够明白,为何国民党会战败,共产党会胜利。

共产党的初期党员为了理想牺牲得太多,正是有了这一批不惧生死的共产党员,才有了现在的新生活。
8.《亮剑》2005年上映豆瓣9.5
这部是被国家官方认可的抗日剧,叙述风格新颖,表现手法独特,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一经播出,就在全国掀起了热潮,收视率连破新高,是抗战剧的经典之一。
时至今日,依然能够记起李云龙的经典台词,“二营长,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拿来。”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
不仅经典台词频出,更是热梗不断,是众多网友心中的表情包资源库。这部主要讲述的是八路军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共同抗日。
两人虽然阵营不同,但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抗日。
为了能够击败敌人,他们两人有几次违背军令在战场上打配合。

身处不同的阵营,使得两个惺惺相惜的人,最后不得不炮火相轰。
这部剧能够尊重历史,且战争场面真实不假,能够经得起人们的推敲,至此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
9.《我的团长我的团》2009年上映豆瓣9.6
有人说是《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这三部影视剧成就了兰晓龙,但也是兰晓龙成就了这三部剧。
编剧兰晓龙曾到缅甸边境的松山,在那里有让他决定写这部剧的墓碑。
墓碑上边没有名字,墓碑下边却有着8000多名烈士的英魂,那是中国远征军松山战役的遗址。
松山战役,我军伤亡惨重,有7763人牺牲,但日军仅伤亡1250人。

在听到这样的回答后,兰晓龙决定写一部“给活人看的关于死者的戏”。
于是,他写了《我的团长我的团》。
在《士兵突击》爆火之后,兰晓龙便集结《士兵突击》原班人马,筹拍《我的团长我的团》。
其中,王宝强因档期原因错过了拍摄,但友情客串了两集,不过播出时被全部剪掉了。
这部剧最初因节奏缓慢、台词难懂而没什么水花。

即便是这样都不影响战士们抱着的必死之心。他们是小人物,没有主角光环,他们怕死,他们只是一堆炮灰,可就是这一堆怕死的炮灰,他们去死了,心甘情愿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最终还是去了。
正因为有这些小人物的甘愿付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结语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我们不曾见过血,不曾见识过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也不配替先辈去原谅战争所造成伤害。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大自身,铭记历史,激励后辈,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