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贞观之后,唐朝的中书省和门下省为什么被合称为“北省”?

2023-10-29 17:33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唐朝的中央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但鲜为人知的是,严格意义上唐朝“三省”只在唐朝初年存在。从唐高宗开始,“三省”逐渐变成了“两省”。根据史料,当时人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为“北省”,将尚书省称为“南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

“三省”的优点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缺点则是较多的程序降低了效率。特别是负责起草文件的中书省与负责审核文件的门下省之间经常扯皮,浪费了不少时间。“三省”的效率问题在隋朝就已经出现,到了唐朝更是有所发展。以至于唐太宗登基后立刻着手解决。

唐太宗的解决办法是让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在政事堂举行常务会议,在会上把问题说清楚了,以免进入流程后再扯皮。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外,被皇帝授予加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豫朝政、参知政事等等)也参加政事堂会议。

唐高宗时期,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以及加衔大臣从在政事堂开会发展为在政事堂合署办公,政事堂成为凌驾于三省之上的“宰相委员会”,只有在政事堂开会办公的大臣才是真宰相。因为政事堂是为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建立的,所以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就变成了政事堂的一二把手。

既然成了政事堂的一二把手,中书令和门下侍中自然把日常办公地设在政事堂,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下属官员自然也在政事堂的领导下工作。这样一来,中书省和门下省因为同属于政事堂而在实际上合并了。开元年间,唐玄宗接受张说的建议,正式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

唐朝的中书省和门下省都位于更靠近皇帝寝宫的宫城北部,而尚书省位于距离皇帝寝宫较远的宫城南部。再加上贞观之后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实际上合并为同一机构,时人便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为“北省”,而将尚书省称为“南省”。

贞观之后,唐朝的中书省和门下省为什么被合称为“北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