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写作小白的挣扎——四本日记给了我什么
本人女,大学狗,在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及三年高中生活后,高考,是我送给人生的第一份答卷。
而成绩栏上赫然写着的“语文 95分”,也成为了我最后一次对自己母语水平的证明。

现在高考结束了,我不会再去回望什么,留给我的,是差到在日常生活中,那个明显的不会理解,不会表达的我。
我尴尬的走在人群中,只希望这个世界不存在交流。
可是这样的我,热爱文字。
很可笑?我也觉得。
因为我明明喜欢它,却无法使用它表达我对它的爱...
我时常在汽车的后座上望向窗外。耳边只有发动机的轰鸣,眼前,是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开头。
连绵的山?那里面会不会有一个立于湖面之上上的木屋,一个遨游人间经年的人,于天水间久久伫立。
开阔的海?是简单的生物在完全的黑暗里悄悄发亮的故事。
密林?那里不会有人的踪迹,我想到的是可爱的白色菌类宛延向上的镜头。
然后到了城市,不间断的刹车打断了我所有的思绪。
我没有什么技巧,也没有什么词语,那些在我心里扭动翻滚的情绪,总是感动了我自己,却无法在纸上体现分毫。
于是我用排比,不断的举例,强调,去推敲一些奇奇怪怪的动词,运用我脑洞大开的比喻,然后,我尽可能用我最真实的情感来让我的读者感受我的心。
除了作文和阅读,当时的我运用文字最多的事,大概就是写日记了——

就像喜欢浅色棉布裙子的女孩子,我会认真挑选日记本。那上面会有水墨的印记,隔几页,会有一句戳中我心弦的话。
我不会画画,也不会用水彩笔让我的标题那么好看。支撑本子里的世界的,只有我平实的语言。一个字一个字密密麻麻,写着我的感动和伤痛。
刚开始我的日记真的很简单——
“今天我和朋友出去玩了,很开心,一会儿我要去写作业了啊啊啊,不写了.”
啊啊啊现在看起来真的好尴尬!我的脚已经扣出一栋别墅了。
后来的我拥有了青春期的小小愁思——
“今天,我去看老师们了。当所有的不舍、难过、思念凝聚在一起很久,又在某一点爆发时,我们每个人却显得很平静...”
是因为一个男孩子?因为一个闺蜜?因为升学而分开的人们?那些事情随着时间的风都悄悄吹散了,当时体现在日记里若有若无的语气,也变得陌生而遥远。
回头看时,日记里的文字没有变,只是本子悄悄泛黄,放了太久带上了灰尘,曾经鲜艳的花瓣变成了一样的暗黄色,仿佛在祭奠那再也回不去的简单时光。

我真的会感叹,一个人读着同样的人的文字,只是差了几年的日子,他就真的什么也记不住了。那些感动、细节,那日的夕阳,那时轻轻的吻,什么都不见了。
也许这些小小的树枝,会在未来某一个想象不到的时间点突然清晰,然后它发芽,茂盛,长出一片嫩绿——怀揣着记忆的人终于拾起丢失的片段,在翻涌的感情中泪流满面...
所以我真的爱日记。我爱的不是绞尽脑汁构思结构的自己,也不是由此获得的更好的写作水平,而是那最简单的附属品——对时光的记录。
它让我爱上了我的生活,它让我正视每一个阶段的自己。
我从来都是幼稚的,可每一个幼稚的我,身上都有后来成熟的我所缺失的品质。
我与文字的关系,是它和语文老师把手伸给了我,我却偏偏非要自己走一条更漫长更劳累的路。
四本日记,在初中开始,在高中终结。字里行间是我整个青春。也许未来的我还会去商店寻找我最爱的本子的牌子,然后买回来,拆开包装,在每一天的快节奏里找到一个时刻慢下来,去记录那时的我。
然后我又能重新享受时光对每一个写日记的人的偏爱——那是一个不运用文字的人,譬如现在的我,无法想象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