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回家陪伴父母的时间更少
人生不知不觉来到了40岁,恍惚间,生活开始将整个人都疯狂的卷入其中。
这个年龄,如果还有父母健在,那就是一种幸福。但又令人徒增些许愧疚。
今年以来,生活、事业、家庭的一切犹如一股洪流夹着旋涡,整个人都是被裹挟着,在慌乱着奔涌向前。

已经不记得,是有多久没有回老家看望父母。
这条走了无数次的老路,今年似乎变得有点陌生了起来。
父亲今年81,母亲74。这个年纪的他们,生活算是平静,康健。这个年纪的他们,也还在为这个家庭和儿女们操劳。

老父亲,去年经历了一次意外,手术后便更加的少了出门的走动。只是一个人,守在家里,默默的坐着,陪着电视坐着。因为听力的问题,他开的电视总是很大声。但是一看到我们回来,便会第一时间站起来,或者关掉电视,或是调低音量。询问我们有没有吃饭,念叨着让老妈给我们去做饭吃。这不管是什么时候,白天亦或者是晚上。
可能在他的心里,孩子们都是饿着肚子回来的,也可能是外边吃的不好,亦或者外边吃的不饱。一回家,就要有饭吃。
不过,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会说上一句“我吃了”。
老爸是会做饭的,有时候他会自己一个去厨房做饭吃,特别是母亲不在家的时候。因为早年间,他就是村子里的厨师,做过大大小小无数家的婚丧嫁娶的饭菜,对于做饭这件事情,即使80多岁的他,都没有丢弃过。毕竟是要,有让自己吃到一口饭的能力,是我们这一家人股子里的传统。

和很多孩子回家的第一反应一样,我们都会冲着老爸问一句,“我妈呢”。
在得知老妈不在家,而去了数公里以外的老院子摘花椒时,我们也便不做停留的去了那里。
虽说是老院子,其实已经是历经十多年耕种之后留下的一些残垣断壁而已。只是人都已经搬上去了原上住,所有的种地还都在这塬畔上。所以,闲不住的老妈总是会一个人步行数公里去那里忙活。几十年这样的生活,她早已经都习惯,以前还有老爸一起去,现在她只能自己一个人。

看到老妈的第一眼,便是一片老院子树下,孤独安静的老人。每一次来这里,儿时的画面都会浮现在眼前。没有人比我们对这一片坍塌荒废了的地方更有感情和记忆。因为在这里生活的时间,经历的事情,远比后来居住的地方多且深厚。
既然回来了,那就陪老妈摘一摘花椒。
我们这些孩子,不算是那种娇生惯养的,早年间也是陪着父母一起吃苦,一起劳动。虽然父母对我们的疼爱,都是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农活,但奈何劳动总是那么多,孩子们同样不能幸免,也是把农村的这种活计几乎都给经历了一番。
摘花椒,是每年暑期,农村人都会多多少少去做的事情。那个时候,还会有不少这样的,可以靠辛苦赚点小钱的事情,我们会跟着大人一起去做。母亲的勤劳和贤惠,让我们从一颗颗又扎又麻的花椒粒都不愿意丢弃中,也是从小养成了,珍爱劳动的品质。

一颗两颗三颗四颗,陪着老妈摘花椒的那短短的时间里,几十年这个院子成长的画面历历在目。好像每一颗花椒就是一份成长的故事。那是我们专属的故事,是父母伴着我们长大,再到一点点变老的故事。有刺痛,有苦麻,有脏有累,也有收获的喜悦,更有陪伴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的时光值得珍惜。
小时候摘花椒,总感觉篮子摘不满,特别慢。而现在摘的却是那么快。恍惚间,就要结束离开这里。
没有人能理解,现在来这里,多少是带着不舍和珍惜。
回家第一时间,老妈放下手里的篮子,便是询问我们吃什么饭。她总是那么勤快,勤快到这样的年纪,好像就是看不出她的劳累。我分不清,这是看的不出,还是她就根本不知道辛劳。

其实,我们也是有遗传了父母勤快做饭的本事的。很多时候都是想着回家了能给他们做一点点饭菜吃一吃,也总是每一次都是被他们的“溺爱”搞到我们什么都会做了似的。
还好,这一次带了几份他们几乎很少吃到牛羊肉泡馍,可以很方便的给他们做着吃。让他们不用奔波的去馆子,既行走不便又不舍得多花钱。吃一份陕西人都喜欢的味道,也多少不用再去辛苦的给我们准备饭菜。

一辈子,我们可能会走很远的路,也会吃到更多美味的饭菜。但几乎没有一桌饭菜,一种味道,能抵得过家乡的味道,父母做的饭菜。即使它再简单,都是吃着那么的舒服,香甜。几乎是能尝出粮食和蔬菜原本的味道。

和所有的儿女一样,我们走那么远,干那么辛苦,就是想让父母妻儿能有些许的安稳。可能我们还是做的不够,但是我们还在努力。
每一次回家,既是想吃到父母做的饭菜,品尝那些熟悉的味道。更是想从那个曾经出走的地方,坚定些许初心,汲取些许力量。每一次都是如此。
40岁,我们需要权衡的事情太多,也想能和时间去赛跑,好能争取一些回家的机会,陪陪父母。这个愿望不算大,但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