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用一句话干翻国产剧?

大家好,我是Tina。
前几天,看到有人发帖说,“韩剧在我心中干翻国产剧只因一句话”。
话就是下面这句。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到底能不能干翻,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必须要说:其实这句话,是经过中文美化后的版本。
韩语直译是:什么晚霞···疯了。
“什么破晚霞,还美成这样”,还有几分对美好世界的爱而不得。
“什么晚霞···疯了”,属实很像被太阳晃到眼睛。

这种美化,堪称脱胎换骨了,大家纷纷表示,剧组应该给翻译组跪下磕头。
同时,很多人也发现,原来很多我们觉得很美的台词、歌词,美的不是原文。
而是中文本身。


1. 中文之美,独一无二
是啊,中文确实很美。
单说夕阳,便可略见一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的是夕阳之美。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说的是美之将逝的怅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说的则是一份断肠愁苦。

我们有王勃的夕阳,有李商隐的夕阳,有马致远的夕阳,
还有刘禹锡、柳永、苏轼、辛弃疾的夕阳。
这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夕阳,别的人,看不懂。
有时真是替他们遗憾。
既然说到遗憾,我们又很容易想起“遗憾”的千万种说法——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说的是时移世易的遗憾。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说的是物是人非的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是壮志未酬的遗憾。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说的是阴阳相隔的遗憾。
句句不提遗憾,句句都是遗憾。
中文之美,独一无二。

可它又怎能不美?
毕竟,它凝练了世间万物的形色,
目之所及、心之所向皆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所以美得厚重。
毕竟,它承载着东方哲学的意蕴,
可古问今答、可古答今问,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美得深远。

2. “文字失语症”,时代的阵痛
遗憾的是,很多人正与中文之美渐行渐远。
他们患上了“文字失语症”。
之前曾有一篇报道,一名学生在600字左右的作文中,竟然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等,毫无文采可言。

某中学语文老师对30篇作为统计发现,学生用的词不超过200个,用词极度匮乏。
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则聚集了三十多万求助者,小组介绍里写着:
长久以来,习惯了做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希望每一个文字失语者能在这里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
事实上,“文字失语症”是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
每天,我们从睁眼开始,就被迫沉浸在巨大的信息湍流里,留给我们精心思考的时间并不多。
视频、图片、表情包、网络用语这些沟通工具,确实提高了沟通效率,却也成为表达同质化的符号,一步步蚕食我们的大脑。
面对这样的冲击,人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退化,
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丧失了表达能力,被动陷入沉默之中。

3. 在阅读和写作里,找到治愈力
还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文之美以及文字失语症的可怕。
大家开始迫切希望,找到治愈失语之痛的方法。
阅读和写作,成为我们为自己找到的救命稻草。
所以,这几年,新的流行风向,正在出现——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国学综艺,
不仅立意深远,更用一段段经典文案引众人竞折腰,
声声入耳,句句入心,人们纷纷开始“跟着央视学写作”。

开口即金句的“刑法学人”罗翔老师,b站粉丝2600万加,而他最火爆的内容之一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凭借文案、表达力爆火的房琪,成为互联网新顶流,人们不再追求颜值容貌,而是研究“房琪的表达力是怎么炼成的”。

因为只有阅读,才能让我们最直接地领略中文之美。
让我们知道,原来说相思可以不只说相思,还可以说王维的红豆。
说爱恋可以不只说爱恋,还可以说南风与西洲。

而写作,是对文字之美的传承。
先民的心声成了散落在今天的诗,
我们的心声如果无力落笔,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呢?

4. Tina说
常常有人问,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想,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这两种人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
就像人民日报所说——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
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
静下心来读书,它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在我的【Tina心理学读书营】中,
很多同学都通过阅读驱散了生活的迷雾,看见了生命的光亮。
这般美好,愿你也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