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市场部要不要扛数? & 标杆分析法

2023-11-06 14:19 作者:月影sh0  | 我要投稿

一口气读完,真是句句扎心,拳拳到肉。 比如书中提到“如果你做的事情跟客户没有关系,你就不会获得市场的响应;如果你做的事情跟CEO没有关系,公司里就不会有人在乎你的看法,尽管你可能会忙死”。 “以投资者的心态行事和创造回报是市场团队提升影响力的关键”。 很多问题因此迎刃而解。 市场人在公司被边缘化、市场部门价值得不到体现,问题就出在:业务影响力不足,被定义为“成本中心”而不属于“营收阵营”。 在企业高速增长期,也许这个问题并不明显,钱花了就花了,慢慢见效呗。但在降本增效的现在,当内部投资者(指的是CEO及ELT成员)越来越重视营收的时候,市场人也不得不适应新的变化。 上两周To B CGO在北京举办的《过来人说》,几位嘉宾都提到了“勇敢”,我听了好多遍,深有感触。 是啊,往前走一步,也许有坑、有篱笆,但说不定有路。 但步子怎么迈?我总结了《深度营销》的箴言和自己过往的经历,大致有以下: 1. 亮出态度,加入营收阵营 2. 邀请财务总、销售总参与预算制定 3. 效果模棱两可的营销项目,减少投入 4. 有把握有回报的项目,加大投入 5. 花少钱,办大事 6. 集中火力 7. 把散落的珠子串成项链 我们分别来说说: 1. 亮出态度,加入营收阵营

道理都懂。当提升了品牌声誉、带来了新客户、维护了老客户关系时业务就会增长。市场部门就有更多的资金,又能创造更多的营收和利润。 但事实是很多的营销投入真的不容易衡量效果,比如品牌建设。就算是投入到获客上,也只能到把成熟的线索交给销售跟进。成没成交,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市场部并不知道。 但站在CEO的角度,他/她关心战略、组织、营收、成本、融资...如果营销投入是成本,是从利润里“抠”出来的,自然非常谨慎。一旦业务收缩,预算就可能减少甚至没了。 要从成本中心转到营收的阵营,当然不是拍拍胸脯就行,更不是去和销售battle:哪些SQL算是市场部门的收入,线索不及时跟进的责任在谁... 而是从业务战略出发,层层分解到使用怎样的市场战术,预估可能带来的营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营销项目都可以量化。先度量那些容易量化的成果,再解释那些难以量化的项目。 如果实在很难,找找财务总监或销售VP好好聊聊。 2. 邀请财务总、销售总参与预算制定 我在刚入市场这一行的时候,公司里最怕的人就是财务总监。印象中,她最难沟通,常常“难为”我们。 有一次我负责一项大活动,硬着头皮去找财务总监批预算。正因为怕,还特地先把公司财报看了几遍,带着自己准备的资料,虚心请教“您看,我是这样衡量产出的,您觉得可以吗?” 她看我姿态低,态度好,还详细介绍了策划案,竟然非常nice地给了我很多建议。比如去掉项目中的“某明星演唱会”赞助,追加产品促销的礼品数量,便于与供应商谈一个好的价格… 我才发现我的刻板印象也许是错的。 他/她们明白不是每项投入都立竿见影有效果(如果不是,转发给你的财务同事吧)。过去大家业务语言不通,立场不同,沟通并不顺畅。但当他/她们参与评估项目投入,并时时被告知进展时,就是我们的盟友。 销售团队也是同理。市场人定位自己和销售是一条船上的兄弟,是为业务增长提案时,会发现产出怎么算也是可谈的。 实在一次谈不拢,就多次沟通。 这个过程一开始也许很难受,来来回回要拉扯很多次。但好处是财务和销售部门知道了市场部门是为利润做贡献,而不是仅仅花钱的。 3. 效果模棱两可的项目,减少投入

遇到要“节流”,有些市场投入也是可以先缓缓的。 前段时间有市场人问:要不要在高铁站投广告?这是老板的提议,自己感觉不太对。 我的建议是不要直接say no,而是先分析下高铁广告的受众,现在有哪些品牌在那打广告,公开数据有没有支撑有效果…然后带着自己更好的提案跟老板说。 实在不行,拉着财务总监一起谈。投入要有ROI,拍脑袋的想法还真不好说回报。 还有一些年度赞助项目,用于维护客户关系。如果还是同样的客户群体,来来去去都是那些人,也许没必要再刷存在感了。 再来说说很难衡量产出的品牌投入。 假如把营销当成投资,品牌的投入也许就是“价值投资”。不用追涨杀跌,但也要常常看看回报趋势、如果遇到大环境不好,积极回撤调整也是需要的。 4. 有把握有回报的项目,加大投入

当有好的机会时,也不要错过了。 几年前我服务过的一家物联网企业。当时他们的业务主要在国内,虽然已经开始尝试开拓海外市场,但主要还是依托国外的经销商渠道。 某一次针对物流行业的产品推广用eDM的形式,也准备了一份英文版发到为数不多的海外客户邮箱,没想到打开率非常高,马上有一个东南亚的客户直接找上门来,迅速签了单。 后来公司着重加强了海外营销数字营销的力度,积极搭建英文官网、投放关键词、海外参展...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 这也让我想起八九年前,我在To C的一家初创消费品类企业做顾问。CEO在最艰难的阶段,很有魄力地把所有的营销预算all- in 在当时还不算太流行的KOL推广上,没想到真的就卖爆了。现在,这家企业依然发展得很好。 5. 花少钱,办大事

说到这,你也许会说,市场部门真的费用很少,To B也不可能像To C那样因为KOL引爆,怎么办? 尽量结盟(或者抱大腿,也不可耻)。 比如和生态上游的的大企业一起推广,参与一些新兴的媒体的活动,组织一些小型的客户早餐会及city walk… 总是有方法的。 当年salesforce的碰瓷,去Siebel客户现场做“No software”的宣传,就有了奇效。当然,从道德的层面去评价,这样做确实不地道。但算是花少钱,办了大事。 我不鼓励大家去抢竞争对手的客户(主要也很难抢啊)。但《深度营销》一书中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低成本预算能激发营销人员的核心优势-创造力。” 说不定,以小搏大的想法真的就出来了。 6. 集中火力

假如还是有点预算,那就把钱花在刀刃上。找到最可能购买的客户群体,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痛点和需求可以被解决。 我曾策划过一个CIO社群系列活动,通过读书会、企业互访、参观硅谷总部,让更多的CIO认可我当时所在公司的产品。并以签约客户作为影响者,通过案例分享,触达了更广的客户群体。(放在现在,也许算是ABM的成功案例) 不过,聚焦就意味着要放弃。回到第3点,也许有些项目就要减少投入了。 比如聚焦在影响CIO群体的时候,一些针对IT开发者的巡展就推到了两个季度之后。 7. 把散落的珠子串成项链

当取舍很难,或者干的事情都很琐碎时,可以用之前我在《年度市场计划的四个关键步骤》提到的把零散的想法聚合,串成珠子。 至少是同一个主题贯穿全年的营销推广。比如智能硬件企业以“智慧零售”为年度推广主题,线上有产品发布会、KOL推广;线下有年度用户大会,赞助中国零售展;零售客户案例推广... 一段时间内客户所见都是同一主题,同一主画面。 不但客户的印象深刻,更是在公司内部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销售团队,更细致地跟进投入的回报进展以及最终结果。 说到这,你也许明白了我对“市场部门要不要扛数?”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的,试试吧,迈出去一步,事情也没有你想象的难。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自信。

数据分析的经典方法之:标杆分析法

很多同学都有困惑:“总说数据驱动业务,到底咋实现的??”想实现数据驱动,需要公司有尊重数据、规范管理的工作环境,也需要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指导。光指望每天喊“同比、环比、高了、低了”可驱不动业务。

其中:标杆分析法是最基础的方法,也是典型的:“一看就会,一用就错”的方法,今天跟同学们系统分享一下。

基础思路

问:如何让业务做得更好?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谁会做,我学谁!”标杆分析法就是这个思路的应用。从一堆业务里,找到可复制的成功标杆,然后直接复制它的做法。这种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在数据驱动中,非常好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数据分析师去跟销售讲怎么卖出业绩,只会被人嘲笑“你他妈卖过1单吗!你敢教我!”但一个数据分析师去把销售大神们的祖传秘方总结出来分享,其他销售会伸长了脖子来听,还生怕听漏了。这就是标杆分析法的直观优势。

标杆分析法的最大好处,就是打破了“数据分析师没干过业务”的壁垒,用业务的案例说服业务,实现借力打力,从而更好的实现数据驱动。

具体操作,分为5个步骤。

第一步:设定标杆指标

设定指标是标杆分析的第一步。一般把期望其他人复制标杆后,所能提升的成果指标,作为标杆指标。

比如:

考核销售团队,主要看销售金额、回款比例

考核用户运营,主要看活跃率、转化率

考核用户增长,主要看新用户数量、质量

所谓成功标杆,指的是对特定的指标而言很成功,可作为标杆。如果想提升销售团队的业绩表现,就主抓销售金额、回款比例即可,其他的指标可以稍后站。这就引出了第一个要注意的点。

注意点一:对特定指标成功,不代表其他指标都是成功的,更不代表十全十美。一个业绩好的销售可能考勤做得差,一个效益好的运营活动可能很耗费人力。如果苛求十全十美,要么根本选不出标杆,那么选出的标杆太过特殊,无法复制。

第二步:标杆指标分层

利用标杆指标,可以对参与筛选的目标对象分层,区分出高中低。最简单的方法,即十分位法。即按标杆指标对目标对象排序,每10%分为1组,一共分10组,再看组间差异,决定哪一个群体作为标杆(如下图)。

注意点二:标杆不见得非得是最好的那个!很有可能最好的那个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尽,其他人根本无法复制。一味追求最好,有可能挫伤其他人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因地制宜选标杆。

第三步:清理异常情况

所谓异常情况,指的是:分布在高层的对象,并非靠自身努力达到的最好。这一步,是最容易被数据分析忽略的步骤。

很有可能表现好,是因为:

1、运气好:其实平时很一般,只是碰巧走运气

2、时机好:今年刚好在风口,过了风口就垮了

3、季节好:最近刚好是旺季,过了这阵就没了

4、资源好:投入力度特别大,投入一停就没了

比如销售团队的业绩表现,经常有以下几种情况,树标杆时一定要小心(如下图)。

 

之所以要清理异常情况,是因为这些情况使标杆没有说服力,因此要提前分析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相当多的标杆分析,根本没有对这些异常情况进行分解,而是有奶就是娘,最近谁红就拍谁马屁,最后自然无法驱动业务。这是第三个注意点。

第四步:提炼标杆特征

以上三步,确保的是:我们找到的是真高手。找到真高手以后,可以开始研究高手了。要提炼的包括三个方面:

一:高手的基础特征——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先天特质上的差异。

以销售举例,销售人员的:个人外貌、言谈举止、从业经验、资源多寡、客户关系亲疏……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甚至永远都弥补不了——有的人就是天生招人喜欢,有的人就是天生靓仔,这些是难以复制的。

如果发现在某个领域,高手的基础特征是高度趋同的,则说明:这个领域只有这种人才能成功!那么后续复制的思路就变了:不是复制行为,而是复制人,找与高手相同基础特征的人!

二:高手的行为特征——可以学习、模仿、复制的动作。

还以销售举例,比如:

上午拜访客户or下午拜访客户

拜访客户时先谈产品or先谈感情

先给产品试用or先给价格优惠

……

这些动作、话术、行为,是可以复制的。需要单独提炼出来。如果真的有这种行为的话,可以立马复制给其他人,提升业绩。

三:高手的对象特征——高手是全领域通杀,还是吃特定对象。

还以销售举例,有的销售可能能搞掂所有类型客户,有的销售就只擅长搞掂传统行业老板,有的则擅长搞掂互联网行业年轻人。

如果发现,高手能全领域通杀,则直接复制人/复制行为;如果发现高手只在特定领域有用。则需要立数个标杆,尽可能多扩展标杆可用领域。

这是第四个注意点,也是避免标杆分析沦为灌鸡汤的重要一点。很多人喜欢跟着成功人士的屁股后边当应声虫,总之只要他成功了,放的屁都是香的。这样不抓重点的做法,只会让大家迷信所谓“早上四点的太阳”“晚上只睡四个小时”一类鸡汤,忽视了真正重点。

第五步:检验复制效果

经过前四步,已经有可落地的方案输出给业务:

要么复制人,扩大优质群体比例

要么复制行动,增加优质行动数量

最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如果复制能成功,则说明真的有效。如果复制不了,就再看怎么抽离真正的业务成功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很有可能业务团队无法复制,是因为执行力差,不是数据分析没做到位。所以对执行过程的数据监控,也要做好。

比如:

复制人:招聘进度如何,招聘质量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入职后是否如期开展工作。

复制行动:业务培训是否到位,是否足够比例到场听课,是否事后工作按要求进行。

这才是标杆分析的最后一步,做完这一步,才好总结:标杆是有效的/标杆无效,需要其他办法。

小结

标杆分析法之所以“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大部分是因为:数据分析工作做得不仔细,没有注意到上边五个注意点。

1、有的分析师连啥是“成功”都没定义,就开始大谈经验

2、有的分析师一张嘴“八大经验”“十大优势”,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句句空谈

3、有的分析师不清理异常情况,结果总被人挑战“是特例!”

4、有的分析师不提炼特征,总说:“要搞高!”,结果被嘲讽:“你行你上啊!你搞个我看看”

特别是上边第4点。有的分析师做标杆,就知道喊:“你们要做到每天5个新客户,就有业绩啦!”这是典型的说废话,难道销售不想做吗!用什么方法做,说什么话,做哪里的客户这些才是真正要复制的经验。

标杆分析法,真正的难点,反而在于第四步,很有可能做得好的,是“赢者通吃”几乎各个方面都很好。这时候做分析,很容易引发“因果倒置”问题,即:到底是因为他做这个行为才表现得很好,还是因为他很好所以他才做这个行为。这个问题是个很深刻的问题,需要单独探讨。

 

市场部要不要扛数? & 标杆分析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