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幸福感是什么?||情绪心理学

2019-01-29 01:03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幸福感可能不能够被视为一种情绪,因为情绪是对刺激的反应,是生理、行为和主观感受变化的复杂组合,是一种对环境的功能性应答反应,而幸福感不一定是对特定的刺激才会拥有的体验,幸福感可能是一种持续性的,找不到确切的行为标准或生理基础的一种体验,所以更多的研究者将幸福感界定为一种心境或情感。

幸福的人格被描述为情绪稳定性好、认真、值得信赖,更容易从坏情绪中恢复,主观幸福感更高(主观幸福感:个体觉得生活愉悦、有意义和满足的主观评价)。长期的幸福感或生活满意感不仅仅是短期快乐的积累,其更像是一种特质。从进化的角度看,幸福的人比不幸福的人更高产,更可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从而获得繁衍的机会。

(注:幸福感的客观指标很难制定,所以一般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主观报告,如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绪量表。)

图片来源于柴犬Maru



【与幸福相关的因素】

目前为止,大多研究都是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并不能够得出因果关系。

比如幸福感与财富:当研究者以“如果你认为更多的钱可以让你幸福,你想要多少钱?”为问题做调查,会发现那些25000美元/每年的人会觉得50000美元会让他们更幸福、50000美元的则认为100000美元会让他们幸福,以此类推。Diener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当人们获得财富时,一开始会评价自己的幸福感特别高,但几个月之后,幸福感水平就降到了平均水平。而财富和幸福感的相关很低,大约只有0.2。但很有可能研究受到全距限制,即只调查了小范围人群(中产阶级),而不能够代表整体(贫穷或上层阶级)。另外,当贫穷的人周围围绕着比自己有钱的朋友或亲戚时会觉得非常不高兴,更富裕的人报告会话更多的时间进行工作相关的工作。WhiteDolan还发现生活满意感依赖于完成某些有价值的事情而产生的成就感。

比如幸福感和亲密可能存在的双向关系:幸福感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亲密关系又会增加幸福感。

比如幸福感和目标:幸福的人的典型目标包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世界变得更好而不单纯是为了钱Nickerson等人追踪12000名大学生,发现对财富有更多追求的人在19年后更不快乐(他们大多也并没有变得富裕,所以这也可能是因为达不到目标而不快乐);阿德勒则认为,清晰且重要的目标对幸福感来说很重要,人要追求卓越;Crocker指出,生活满意度不取决于个人的自尊,而是被人生中有哪些值得追求的东西决定。

比如幸福感和受教育程度:二者的关系比较复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倾向于选择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更多收入的同时也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压力却是一种对幸福不利的因素。Mroczek在控制了收入水平和压力后,发现教育背景对人的积极情绪没有什么影响。不过教育和兴趣有显著相关,兴趣又是一种独特的积极情绪,也就是说,受过更好教育的人倾向于拥有更多样化的兴趣。

比如幸福感和年龄:Mroczek发现,65岁以上的健康人比更年轻的人或中年人报告出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消极情绪。而这一结果与fMRI证据一致,年轻人对不愉悦照片杏仁核反应更强烈,而老年人则对愉悦照片的杏仁核反应更强烈。换而言之,大部分人都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得“温和”了。

 

长期降低幸福感比长期增加幸福感更容易,比如一次车祸造成的残迹,配偶死亡,离婚等都可以造成人的幸福感长期降低;而大部分让人非常快乐的事情只能够对幸福感造成短暂影响。

也有一些活动可以增加生活满意度,如增加新的活动(研究发现有新活动的学生比有新室友的学生获得的幸福感增加持续时间更长),如每周进行一次“记录他人恩惠”(每周抽一次时间列出5件让人感激的事情会使得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乐观倾向和总体健康水平上升。注意,如果这项活动变成每天或隔天的例行行为,就容易记录同样的事情导致不认真对待这项任务),如帮助他人。


图片来源于柴犬Maru


【关于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从某个角度上看,是为了消除消极情绪的消极行为或后果。消极情绪本身的作用已经有多种结论(如避免危险),反倒是积极情绪,其作用并不明晰。在延拓-建构理论中有指出,积极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注意范围,使我们更能够注意到环境中存在的机遇。

积极情绪和对比效应有很大的关联。比如,一个人给了你10元,相比于一无所获,这10元钱会让你感到高兴;但是当你知道那个人给其他人20元,唯独只给你10元,这时,你产生消极情绪的可能性会更大。对比效应即是一个结果的情绪被其他可能的或好或坏结果所影响。先前提到的期待某物和得到某物的感受也是对比效应对积极情绪的影响的体现之一:当期盼某物时,现实和美好预期之间的对比效应使得我们产生愉悦感,而当我们得到了之后,对比效应消失,仅存的积极体验很容易习惯化。

积极情绪的相关生理基础。积极情绪更多的与左半球的激活有关,左侧半球活动强于右侧的人对生活中愉悦事件的反应更强烈,右侧活动更强的人则对诱发恐惧或悲伤的事件反应更强。

 

关于笑:大部分人在自己说话的时候会笑,并且会在说话的内容不怎么搞笑的时候笑。

参考书目:《情绪心理学(第二版)》,Michelle N. Shiota, James W. Kalat著,周仁来译





幸福感是什么?||情绪心理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