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奇葩君驻地·城市变迁见证者·还是座要塞 ——巴士底狱完蛋的那一天(二)

2022-03-25 16:22 作者:孤臣泪0208  | 我要投稿

1225年,一位冰岛诗人、历史学家斯诺里·斯图鲁松完成了著作《萨伽》,1844年,塞缪尔·拉宁将其中记载的一位君王的一段歌谣翻译如下:

London Bridge is broken down. —

Gold is won, and bright renown.

Shields resounding,

War-horns sounding,

Hild is shouting in the din!

Arrows singing,

Mail-coats ringing —

Odin makes our Olaf win

“Odin makes our Olaf win”,让我们合理推测一下,维京人这是赢了谁呢?如果这首歌谣出自他们的对手,第一句歌词会怎么演绎呢?

这段歌谣确实变成如今全世界传唱的一首腐国童谣《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英国人为什么要用悲剧题材来写一首童谣呢?答案很简单:

这座桥就是中世纪英国人心中的噩梦。

理由一:London Bridge is always down。它架在泰晤士河上,要想阻止侵略者进伦敦零元购,就得拆桥,不幸的是大家来得还比较勤。

理由二:London Bridge is wished to be down。国王为了修桥,真金白银没少花,毕竟,不修的话城都出不去,更何况这桥老得拆。随着技术提升,桥身材料更新了,越来越贵,甚至坊间传言石头桥里面还有人骨。

这桥让老百姓看着不顺眼啊。

人民之所想,肯(并)定(不)是国王所重视的嘛,因此,1066年,威廉一世想了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泰晤士河边修个要塞吧。

这个要塞今天叫:伦敦塔。(下图中塔桥上方就是伦敦塔。)

最开始时,作为守卫伦敦城一隅的重要军事设施,它真的是座塔,被称作白塔。接下来的一百余年时间里,后代国王们以白塔为中心,修筑了一圈又一圈的防御设施,还在里面修筑了宫殿,自己也搬了进去。天文馆、珍宝馆、监狱、断头台……一应俱全。

伦敦塔到今天经历了要塞——宫殿——监狱——旅游景点的变化历程。被关进这里的监狱意味了出路只剩下了死亡。造成职能转变的重要原因,就是伦敦的扩大,让它的位置从伦敦一隅变成了伦敦的中心地区。

英吉利海峡相隔的法国,还有它的一个不同父还异母的“亲兄弟”。1066年,英国人为了防御维京人建造了伦敦塔,法国人则是为了防范英国人,查理五世琢磨着在巴黎建造一个军事要塞。

这就是巴士底狱。“巴士底”就是“城堡”的意思。公元14世纪,巴士底要塞建成了。

随着巴黎的不断扩大,巴士底要塞从城市边缘,也变成了中心地带,军事意义有所减弱,但仍控制着当时巴黎的制高点。十八世纪时,要塞变成了巴士底狱。

大家可以推理一下,伦敦塔的监狱里关的都是什么人:一定是跟皇室有关系的“犯人”,否则跟国王关在一个大院子里的都是地痞流氓的话,国王还怎么睡觉。巴士底要塞造价昂贵,墙壁兼顾,又是要塞,变成监狱后,也绝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看看《悲惨世界》里冉阿让的监狱生活就门儿清了。

巴士底狱从它成为监狱第一天起,主要关押的就是政治犯:跟国王对着干的人。他们来到这里前也许位高权重,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关押他们的地方规格也是高人一筹的。全巴黎的人都知道,这里和凡尔赛宫一样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里面的生活也好着呢。

上图:巴士底狱平面图

英王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幼子,爱德华之前的国王及堂兄与弟弟,亨利八世的两个王后,先后被囚禁在伦敦塔并被处死。可以说,伦敦塔俨然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死狱”。

那巴士底狱呢?囚犯们表示这里的生活不仅“快乐”,还能在百无聊赖的监狱生活中成为更加出色的

自己。而且,关在这里面的政治犯,真是什么奇葩都有。

比如作家大仲马的著作【铁面人】中是这样描绘一位囚犯的:

他被关押在了圣玛格丽特岛上,头戴铁面罩。当他被决定押往巴士底狱前,当时的国王大臣卢瓦侯爵亲自来看他,聊天的时候态度极为谦恭。当铁面人到达巴士底狱,当时的典狱长马尔斯用行动表明:到这里就跟到家一样样的。陪走、陪吃、陪聊天,一日不断,还给了他专门的时间。对此铁面人表示不会惹麻烦,他听上帝意愿并愿意按国王旨意去做,对现状毫无怨言。

他的身份是迷,相传有可能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是那位太阳王)的父亲。

再比如另一位更奇葩的人物:他叫多拿尚·阿勒冯瑟·冯索瓦·德·萨德,你也可以叫他萨德侯爵。

他活了七十四年,法国人几乎只在四个地方能够找到他:外交场合、军营、监狱(最后一个暂保密)。据统计,这位老兄先后多次入狱,第一次是22岁,总计在狱中待了有27年。

他的叔叔是一位备受尊重的神父,还是文豪伏尔泰的好友。但萨德叔侄二人都有个称呼:浪荡者,可见为人是多么地放荡不羁,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样子。萨德却不以为意,这也不怪他,因为大部分贵族都是这样,但是,能做成他这么极致的人确实不多。出轨、虐待、暴力……同样的罪名导致他多次跟巴士底狱典狱长打起了招呼。

在狱中,百无聊赖的他还是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于是他像叔叔的好友伏尔泰那样动起了笔杆子,只不过,他写的是色情文学……就像罗兰·巴特在《萨德、傅里叶、罗耀拉》中写的那样:“正是由于处在一种极度的孤独之中,令他感到恐惧,然后由恐惧转变为欲望,对他来说,这样的欲望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想要写作的欲望,这样的欲望配上一种可怕而无法压抑的语言的力量,写作就成为可能,他要说出心中压抑的一切。”

萨德侯爵拥有了以下历史称号:

“侯爵·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家之一·情色文学鼻祖·萨德主义创始人”

虽然他的作品和行为都让人觉得还是不效仿为好,但这就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还做到了极致。

1789年7月14日,当巴黎民众进入了巴士底狱,发现里面仅有的几名犯人中,就有这位人间奇葩。我仿佛看到了他挥毫泼墨的样子。

可以明确的是,巴黎民众确实拿他没法子,此行也不是冲他来的。


奇葩君驻地·城市变迁见证者·还是座要塞 ——巴士底狱完蛋的那一天(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