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河流域乡村振兴调研(三)——挑战与机遇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安宁河流域的农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国家推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加强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为安宁河流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二是四川把全面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列为“全省二号工程”,着力打造为现代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天府第二粮仓,大力支持推动安宁河谷地区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安宁河流域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大凉山”特色产业等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三是州委、州政府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持续深化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由农业大州向农业强州跨越,打造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支持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壮大经营主体、加速产业集聚、延伸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安宁河流域农业发展仍有亟待解决的诸多短板。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安宁河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结合部横断山区,地表破碎、沟谷深切,降雨集中且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加之一段时期过度开发矿产、森林、荒坡等资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是四川乃至全国地质灾害最高发、最易发的重点地区之一。资源枯竭和政策性关闭矿山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安宁河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群众致富的重要瓶颈,脆弱的自然生态严重威胁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区域内骨干水利工程少,渠系配套差,山区农田灌溉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中低产田土占60%以上,农机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整体偏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然滞后,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股份制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进展缓慢,30亩以上适度规模化面积只占4%左右,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按照国家标准只占11%,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养殖农户仅占养殖总户数的14.5%。四是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不足。农村新业态发育严重不足,农业仍偏重于生产功能,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融合不强,特色农业品牌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市场拓展度不足,农村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五是农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双重挤压、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土地“非农化”“非粮化”风险上升等导致农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六是科技研发投入低。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仅0.31%,远低于全省4.19%的平均水平;政府缺乏对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支持。科技对农业发展贡献率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动能不足。七是农业开放合作局面尚未形成。部分企业和科研机构虽初步与外向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和贸易合作关系,但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缺乏固定的合作平台与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