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卖书靠量,线下卖书靠宰”?

在东布洲的新店整理上架书籍,有路过的客人进店。无一例外,价格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一位约摸50多岁的大叔,进店就问:“你主要是做网店的吧?”
我答,网店也有,但还是以实体店为主。
大叔有点替我担心。他说,现在没多少人会在实体店买书了,毕竟网上便宜啊。他每年都会在网上买几千元的书,并颇有些得意地和我分享淘低价书的经历。
我有些好奇他都在哪些平台买书。大叔给我展示了他手机上的两个应用:淘宝、淘特。我还是头一回见到淘特的图标,事后百度了一下,发现是一款对标拼多多的应用。
图书市场,本来价格体系就比较混乱,有了这些应用,更是乱到无法无天。消费者对图书价格的认知,也渐渐畸形化。
大叔从书架上随机抽出了一本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我眼睛有点老花,帮我看下定价多少。”
我看了一眼封底,“59元。”
“这书我的心理价位,也就十几元。”大叔道。
我简直有些生气,但还是耐着性子解释:“书分好坏,并不是所有的书都会做到这样的低价。有些品牌出版社也会控价,太便宜的书,不见得可靠。”
大叔不置可否,蹦出一句“金句”:
“线上卖书靠量,线下卖书靠宰。”
我忙摆手,“不能宰客,做生意要凭良心的。”
大叔临走加了我微信,事后又通过微信和我分享了他的洞察。他发现,淘特上同一个书店的同一个品种,往往会上架几个不同的价格,这样就会刺激消费者下单更低价的那一个,精准拿捏用户占便宜的心理。
“还有这种操作?这不是宰客吗!”我说。
“这不是宰客,是套路。”大叔说,“我知道的都告诉你,怎么做是你的事。”
我感到莫名惆怅。
傍晚时分,一个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进店,只问了一个问题:“书是原价卖吗?”
我告诉他,开业后,书店会员差不多可以6折购书,而且塑封都是可以拆的,不买也没关系。
年轻人点了点头,在书架前巡视了一圈,转身离开了。
书店又归于沉寂。
我继续搬砖。整墙的书架,一点一点被填满了。
PS.草木书店(东布洲店)预计8月初开业,期待和大家在书店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