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陽明子,答倫彥式書,原文與意譯。

2021-10-16 17:44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陽明子(1521年)辛巳,答倫彥式書。


前提:倫彥式,倫文敘之子,二十歲時,高中會元。大約是科舉中,省級考試的第一名。鄉試通過之後,大約有了市級官員的預備身分。再上一層的是省級,最高的一級就是皇宮中的殿試。倫文敘,何許人也,嶺南儒宗白沙先生,其後的三傳學子。文史上難得的一門三元,便是這倫家父子三人。先前在甘泉的文集中,有看到陽明夫子以及其弟子與甘泉先生,來往求教的紀錄。以下這一篇文章,也可以見到,甘泉的後生,向陽明夫子求教的經過。同時,也觸碰了學派主張的不同論述。這個時後,陽明先生約近五十歲了,又在三年前,完成了平定寧王的蓋世軍功。


      辛巳(1521)。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切驰想!近令弟过省,复承惠教,志道之笃,趋向之正,勤惓(quán)有加,浅薄何以当此?悚息悚息!


谕及“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即是三言,尤是近时用工之实。仆罔所知识,何足以辱贤者之问!大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学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

 

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静也,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集义故能无祗(zhī)悔☆,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者也。心一而已。


静,其体也,而复求静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废其用也。故求静之心即动也,恶动之心非静也,是之谓动亦动,静亦动,将迎起伏,相寻于无穷矣。故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


濂溪所谓“主静”,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从欲焉,虽心斋坐忘,亦动也。告子之强制,正助之谓也,是外义者也。虽然,仆盖从事于此而未之能焉,聊为贤者陈其所见云尔。以为何如?便间示知之。


陽明子,答倫彥式書。        辛巳年,乘著舟船經過江西,接到了(你說)不滿於自己的學問,主動以弟子的禮節,謙虛而誠懇的提問。以前人說的敏而好學,我在你倫彥式身上看到了。分別之後,有些事情,讓我忙碌了,不能及時與你切磋,心思也是非常的想念。最近,你讓你弟弟來到這裡(白鹿洞書院),再次請我給予指導。如此堅定的明道志願,準確的行走方向,身心都不停歇的樣子,讓我的淺薄,難以承擔,只能謹慎,再謹慎了呀!


手信中說。學習?不能體會,在不動中所得的滋養。(身體的)各種感觀,受到外物的牽絆而迷惘。對應事情處理的不妥當,選擇了之後也會後悔。這樣三段的說明,應該是近來,在用功實踐中的確實感觸吧。而我所知道的,又哪裡足夠與賢士的求問,等量應對呢!上面說的三句話,癥結都在同一個道理。只有探究學問中的不動滋養,就會怕感應被事物給牽動了,感官打開了會體會到不同存在,所以這樣的心思付諸實踐之後,反省起來,又感到有後悔的意念。

 

心,無所謂是動或是靜的。所說的靜,是指思想的態度架構。所說的動,是表明功能用途。所以君子之學,應該是動靜一體,沒有分別的。這個靜呢,不是沒有,反而是理解現象,所以才能對應各種事務。這個動呢,也不是說關注了什麼目標,正確來說是秉持宗旨,所以心思安寧。心思安寧的對應各種事務,是動或是靜,那都會有融通功夫。這樣天地人與我融合的境地,才有道德光輝。這樣才不會發生想也後悔,不想也後悔的狀況。(才可以避免卡頓停歇,甩開障礙。)這麼一來,有行為的時候態度堅定,不著物的時候心思也能成型。心境呀,就一種而已。


靜,就是心中有思想模型的秉持,要再去探索滋養的來由,那不就又會有改動了嗎?動,就是講究功能與作法。卻害怕未成熟的作為,只會進退不安,那是沒有效果的。所以說,能讓你安身立命的和諧境地,是需要行動的。厭惡活動的想法,那不是常道。這是說,行動中有變化,寧靜中也有變化,在變動中探求變動,那沒有意義,只會繞來繞去的。所以說,按著常理走的行動,才會迎來和諧安寧。按著慾望走的行動,是一種不安寧。慾望,也不一定是指聲音、顏色、物體、利害方便等等,外在的誘惑,要說自私的意志,那也是一種慾望。對應天理來行走,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各種人情事物,相處的時候,也都會泰然自若,平平安安。


(靜中的操作,就不要有物欲,不要害怕什麼都沒有的境地,要去清楚物欲,處裡它。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會作鈎餌引誘你,讓你沒有自己。當你沒有自己,你就只是環境訊息的堆積。)  (動的時候,就像是要喝開水,卻會害怕生火,那又怎麼會有所得呢?又像是求學問,卻還有人,怕麻煩?要是本心澄清的,又怎麼會麻煩呢?要是道理善良,認知真實了,又哪裡會害怕呢?)


(又或者說,就是有人靜不下來!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甚麼,又不要些什麼!不能取捨,所以一直猶豫。這個世界,不是讓你等到的,不是盲目守候會有感應的!所以幸福,是因為經營和實踐的,反省思想成熟了,滋味感觸深厚了,才會有不同的境地。)(而且,就是因為良心模糊,天心遙遠,世事善良的作法又不夠透徹,所以才有種種的不同。)(萬般的事物與人情,該有的定位和道理,就是經文內容所說的東西。這個在世界中,稱作常理,又在人事中,那稱作王道主義)


先儒周敦頤,所謂的主靜,是沒有浮動的私心,這是我與天地人融合的王道威德。若是心裡想著私慾,身體坐在書房齋堂中,那也是浮動。孟子的文章裡面,有說到不動心一章,其中舉了告子的作法,是會有幫助的,但是那仍是一種外來的引誘,刺激之下所使然的不動狀況。雖然,我對於這樣的學習,也是有所欠缺的。以上的說法,只是為了向賢人,表達出我的見解而已。有怎樣的看法,若要討論些什麼?就讓我知道吧。


以上的行文,是採用意譯的原則。括號裡的敘述,只是一種補充說明。

紀錄上的文書,是當時的感觸。文言的使用,更有濃縮的訊息,在下筆之前成形,其中的名詞事物,制度、用途等等,都只能用當時的定義,才能解讀出正確的內容。因為時空不同,考據不全,能夠進行考慮的,也就是ㄧ些自己知道的固陋東西。拿出這篇文章,來做論述,不是要代作其人,或者是改作其言。是希望,借由賢儒的高度來對比自己的不足。觀看論述中不同的觀點,想像學問的用力之處,促進思想的完整性。如此感觸良知,鼓動良能,清晰自己的樣貌。進步到在自然環境中,能夠對應天心,推動人事功德。這些是要分清楚,說明白的。所以原文在上面,下面是個人的解讀。在復述與抄錄的過程中,就會有思想的興發,個人也要書寫文章,整理思想,言說據理,清楚自己,那才會有益於事功的推行。

陽明子,答倫彥式書,原文與意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