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业态升级,体验式文化消费|2023重庆文旅夜游产业博览会
近年来,沉浸式业态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比如《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规划要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也提出,要在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演艺娱乐等领域,进一步深化虚拟现实与行业有机融合。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沉浸式业态进入发展阶段,有关项目的质量和数量均有所增长。

当前,沉浸式产品主要以观看和体验式为主,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营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场景。其核心在于“体验经济”,即以创意为主导,以技术集成为支撑,所激发的有效消费。相对于普通的夜游景观,沉浸式夜游的优势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呈现效果带来的视觉和精神感受,以及其不凡的引流推广能力。用科技结合文化或创意主题所展现的画面和场景可以为游客呈现超出想象的画面,从而实现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精神感染力,引起观众共鸣,从而产生强烈体验感。主要依靠令人惊叹的视觉创作和创新的体验来实现“认可”的目标,人们愿意来了再来,产生消费依赖。
然而,由于对呈现手段、资金条件、空间布局要求较高,相关沉浸式产品往往需要较长的研发和运行周期,长远看,体验式文化消费还有迭代升级的空间。在现阶段,如何用已有条件获取业态优势,重点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契机带领观众沉浸,落点可以结合“故事感”、“画面感”和“氛围感”。

“故事感”要在项目设计和运营中充分融合故事情节和文化内容,不仅仅要做到在有限的场景和手段中完整讲述故事,更要带领顾客融入故事,享受“参与其中”的感觉,可以通过场景设计、角色体验等方式带动游客置身其中、心系情节发展,与故事情节同喜共悲。通过“沉浸式+数字化”的创新表达,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中国故事”,更积极地抓住用户体验的脉动,开拓消费新蓝海。例如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利用裸眼3D技术,让顾客可以站上“船头”,凭栏远眺,欣赏百年前运河往来不息的热闹场景和绝美风光。

“画面感”的营造要从细节入手。比如灯光设置、表演画面、拍照打卡等手段都可以实现“强画面”的目标。当今旅游环节中,拍照留影是最普通的游览需求,但并不是每个游客都具有专业的摄影技术。景区可以在设计中提供部分标配的“画面感”内容,在规划地点,设置AR沉浸式夜游景点,有意识引导游客进行拍摄,满足游客对于照片质量、内容和氛围感的要求,可以进一步提高景区吸引力,带动更多消费者“打卡体验”。
“氛围感”的营造可以用多种科技手段实现,呈现方式包括AR互动触感装置,裸眼3D投影秀,体感发光装置,全息水幕......通过对场地的研究,将更多丰富多彩的体验内容与互动感受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打造多维的沉浸式夜游模式。

沉浸式体验将科技、文化历史等因素融合起来,更多年轻人乐于拥抱数字产品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文旅企业应积极通过元宇宙、虚拟空间、全民共创等为消费者提供虚实结合、共创共融的新奇体验。为助力沉浸式夜游业态发展,将于2023年10月26-28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文旅夜游产业博览会设置多个展区,搭建文旅全产业链交流平台。
展览范围包含
◆ 数字科技内容
◆ 文旅夜游配套
◆ 夜游景区装备
◆ 主题公园
◆ 智慧旅游
◆ 城市亮化景观照明
◆ 游乐游艺设备

展会面积100000+平方米,4000+展位,1500+家展商,200000+人次观众,展会规模超前,欢迎诸位莅临现场,共赴文旅盛会。(展览事宜 黄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