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的音乐天赋来自娘胎?看完这篇你就不这么想了!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比如其中一个情节是,中国医疗队刚到非洲时,看到一名交警一边有律动地跳舞,一边指挥交通,医生们都感到很新奇。

这个看似离谱的情节,其实是取自非洲真实的生活情景。不少去非洲旅游的朋友都曾亲眼见到这样的场景,我们也看到过不少非洲交警小哥因为一边指挥一边跳舞在中国走红网络。

交警小哥的舞蹈跳得是如此轻松、自如,跟指挥动作完美融合,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感慨,音乐和律动仿佛就长在他们的骨头里。
是的,我们常常说,非洲人的律动是融入在血液里的,就是因为在长时间的历史、习俗、文化环境的浸染中,音乐早已融入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非洲音乐的历史传承和丰富性
在了解音乐究竟是怎样融入非洲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非洲音乐的悠久历史。

非洲音乐,通常泛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音乐(撒哈拉沙漠以北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更大)。
在这片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有着非常多元的民族部落风情以及各种各样的信仰文化,这就导致各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尽相同,乐器种类也非常丰富。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便是打击乐器,尤其是打击乐器中的“鼓”。

为什么音乐对于非洲人民来说这么重要?
因为在非洲,音乐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与舞蹈、火祭、戏剧、面具、巫术等相结合,曾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明确的功能性。

比如在古代,不管是部落酋长和国王的登基仪式,还是部落出发打仗或凯旋归来,都要举行群体性的歌舞活动;农民播种前或久旱无雨时会唱歌跳舞来祈求风调雨顺,猎人打猎前也需要唱歌跳舞来祈求上天保护。
可以说,音乐对于非洲人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就是生活本身。

可能你会说,很多不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音乐,为什么只有非洲能将音乐融入每个人的血液?
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很重要的两个原因是:
第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长期以来没有文字,音乐承担起了讲故事和传承历史的功能。包括早期的非洲鼓乐也是相对简单的,对演奏者的文化修养没有很高的要求,唯一的标准就是如何将情感真切地传达到接受者那里。
这就是为什么,非洲鼓乐文化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并且得到有效传承。

第二、与其他文明的音乐文化显著不同的是,非洲的音乐非常注重群体性。全民参与,是非洲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非洲音乐中,往往每个人都同时承担着观众与表演者的双重身份,每个人都参与到音乐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几乎每个非洲人都会认为,唱歌跳舞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15世纪到19世纪之间,大量的非洲人被运到美洲贩卖为奴隶,每天过着被奴役的生活。但依然没有抹杀掉他们那刻在基因里与生俱来的音乐感。哪怕在劳动中,这些非洲人也能用身边的工具敲出迷人的节奏,在田园里放声歌唱,以此来排解内心的愁苦。
谁都没有想到,这些音乐被北美文化吸收,发展成为美国最早的一种黑人流行音乐形式,并对后来布鲁斯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丰富的节奏和无处不在的即兴,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演化和空间的迁徙,在苦难中开出了鲜花。
非洲没有“音乐”,音乐融化在生活中
说起来大家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非洲的某些地区,比如东非的语言系统中,并不能找到一个词,可以和“音乐”的概念完全对应。
也就是说,这里的人对于“什么是音乐,什么不是音乐”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这显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音乐,恰恰是因为他们随时随地生活在音乐中,所以音乐的概念反而消融了。

但与音乐相关的行为,自始至终,无处不在。在非洲,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者审美享受,而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一个非洲人,从降生到成人,到结婚再到葬礼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音乐。而在日常生活中,小到每天吃饭、交友等琐事,大到人生中的重要节日、活动,甚至包括诊治疾病、建桥、扫路、灭火等社会活动中,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举例来说,在非洲的一些地方,每当有新生儿诞生,社区的成年妇女们就会唱着歌前来祝福;孩子在换乳牙时,必须唱一首特定的传统歌曲来纪念;男孩举行“割礼”仪式时,长者的教诲与期望都是用歌声来传达的;女孩进入青春期的仪式时,成年妇女同样会用歌声来对孩子进行祝福…
包括在东非的一些地方,人们彼此之间打招呼也都是音乐的形式。他们打招呼要分“领唱”和“应答”部分,语调或许算不上有旋律,但也有抑扬顿挫,整体节奏和结构都类似于歌唱。
在非洲,音乐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非洲村民们自制的木琴不管是在经济发达还是相对落后的地区,音乐同样代代相传,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坦桑尼亚的苏库马兰地区,流行一种叫做“布谷布谷布(Bugobogobo)”的传统集体歌舞。跳舞时,苏库马兰的农民会人手一支锄头,除了模仿锄地动作之外,还会用锄头做一些杂技类的舞蹈动作,同时,他们往往还会加入类似于“劳动号子”一样的人声歌唱。在音乐的陪伴下,劳作也能变得如此快乐。
更有趣的是,在非洲,不同的音乐节奏就是他们的“口音”。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每个部落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型,彼此之间只要通过听节奏就知道对方是来自哪里的。这和我们的方言是多么相似!可见非洲人是真的将音乐当成了自己的语言。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浸泡在如此丰富且广阔的音乐环境中,在非洲的很多传统社区内基本没有从事音乐教育的专门机构。
音乐就像他们的母语一样,那些神奇的律动,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家庭活动、学校活动、社会活动中,自然而然所掌握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在模仿中学会身体有节奏地摆动,并以学会手鼓的节奏而自豪。

所以我们经常说,想学会一门外语,最好的方式是去到那个语言环境中;想学会音乐,一个充满音乐元素的环境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广大的琴童来说,目前,我们文化环境显然还无法提供一个理想的音乐环境,但至少,我们可以从家庭做起,从自身做起。先让自己爱上音乐,先让家中充满音乐,相信音乐的种子,迟早都会在孩子的身体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