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杭州历史,从良渚古城到人间天堂,无数文人为她折腰

2023-09-26 14:31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完杭州历史


5300年前,一条河流流经西溪,穿过一片混沌,汇入了钱塘江,杭州的地貌雏形开始在历史长河中浮现。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杭州的历史,杭州,地处江南,古称临安、钱塘,5300年前发源于天目山系的东苕溪流经良渚古城,过现在的西溪、古荡、松木场、杭州主城区最终汇入了钱塘江,良渚古城孕育的良渚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而良渚古城一般都认为是杭州城市发展的起源。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他乘船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接见各路诸侯,路上经过了杭州,可能正巧是船坏了,他就将他的小舟扔在了这个地方,而当时的小舟呢,被称为“杭”,所以当时杭州就被人们称为“禹杭”,经过n代人的口口相传,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余杭”。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朝时期,秦始皇在灵隐山麓设立了县治,称为钱塘县,归属于会稽郡,589年,隋朝实现了大一统,隋文帝废钱塘郡,将此地命名为了杭州,杭州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了历史长河中,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条大运河连接了长安、洛阳两大古都,成为了南北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杭州则成为了贯穿南北大运河的终点,这是杭州飞速发展的开端,唐朝时期,大运河上的船只南来北往,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辏,无数的文人都顺着大运河来到了江南,来到了杭州,并在这里留下许多佳作。822年,51岁的白居易接受调令,任杭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他的到来是杭州一次历史性的机遇,白居易任职期间,干了很多利城利民的事儿,当时的西湖还不像苏轼诗里写的那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和现在的西湖相比那是大得多,能从西山脚下延伸到武林门一带,一下大雨就形成涝灾,冲毁庄稼,不下雨吧,地里又容易干旱,西湖边上的百姓那是愁啊,经常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白居易亲自到西湖实地考察,他设计了一条将西湖一分为二,从钱塘门到武林门的长堤,发动百姓大规模治理西湖,将水患、水荒问题一并解决了,这条湖堤就被当时的百姓称为“白公堤”,不过这个“白公堤”和现在西湖的“白堤”那可不是一回事儿,现在的“白堤”古称“白沙堤”、“断桥堤”,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白居易所修的这条“白公堤”已经随着岁月变迁掩埋在了风沙之下,但它为杭州留下的宝贵文化精神,隔着数千年的岁月仍在熠熠生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西湖的早春里万物都活了起来,绿树荫里,平坦修长的白堤静卧在碧波荡漾的天色之中,白堤上人来人往,踏春而行,枝头的鸟儿和行人共同演奏着春天的赞歌,白居易行走在西湖的春色里,感受自然之美,杭州就好像是他的缪斯,他在这里创作出了200多首描写杭州胜境的佳作,《杭州春望》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这首诗像是西湖的一篇旅游攻略,清晨登上望海楼,看日出朝霞,奔流入海不复回的钱塘江水像一条银带滚滚而来,伴着涛声游遍“伍员庙”和苏小小家,一路上还能碰到穿着杭州特产“柿蒂”衣的织绫女在清旗门前买梨花酒,踏上白堤沿着断桥向南行走过长满青草的小道到孤山寺里去,在白居易的这首诗里,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好像真实的展现在了我眼前,,他回到洛阳以后,总会想起那似在梦中的杭州风景,写了《忆江南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让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寻找中秋盛开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因为他的诗句,杭州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桃源,他们循着白居易的脚步来到了杭州,留下了无数的诗词,也形成了杭州独特的人文精神。

1071年的一个冬天,36岁的苏轼乘着小船来到了杭州,开启了他和杭州的故事,当时的杭州,就像柳永在《望海潮》里写的那样,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说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这里泛指江、浙一带,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帏幕,阁楼有高有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形容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天然的壕沟钱塘江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扬,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这里指孙何外出时仪仗很威风,随从人员很多。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引导,旗很高,乘醉听吹箫击鼓,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回朝廷升官时向人们夸耀。乘着大运河的东风,杭州的对外贸易是搞得风生水起,宋朝时就是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了。熙宁四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深陷斗争风波,为了躲避祸患,他自请出京任职来到了杭州,杭州对苏轼来说就像是第二故乡,就像他诗里写的那样,“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当时西湖的美名已经是名扬天下了,亲眼看到这秀丽山水的苏轼已经陶醉在这湖光山色之中了,他办公的地方又正好在西湖边上,没事儿就出门溜达两圈,天气好的时候,他甚至将办公桌挪到了西湖边上,一边赏景一边工作,这美滋滋的幸福日子着实是给我羡慕坏了,在杭州,苏轼结交了很多好友,有一天,他和红颜知己王朝云泛舟湖上,望着碧波荡漾的西湖,写下了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晴有晴的灿烂,雨有雨的柔情,这首诗到现在为止都是西湖绝美景色的代名词。到杭州的三年,苏轼几乎走遍了杭州的每个地方,灵隐寺、天竺顶、虎跑泉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苏东坡还是个吃货,整天就在家里研究美食,虽然杭州现在被戏称为美食荒漠,但我真得说一句,这东坡肉是毫无疑问的杭州美食界台柱子,天塌下来都有东坡肉顶着,这味道想想我都开始馋了。

1086年,苏轼再次来到了杭州,和第一次的匆忙相比,这次可算得上是衣锦还乡了,不过,此时的西湖却失去了它“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色彩,由于长期的治理疏忽,西湖的湖面上堆满了杂草,这让苏东坡十分痛心,他立马成立了一个治湖小组,带领杭州市民清理淤泥,并修建了一条贯通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也就是现在的“苏堤”,他还开创了西湖人工治理与景观营造完美结合的先河,现在西湖十景里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都由此出现,现在看来,提到杭州就会想到苏轼,提到苏轼,他的杭州经历也是绕不开的话题,苏轼对于杭州来说是无可替代的,而西湖也用一波碧水带给了苏东坡无限的欢愉。南宋时,正式定都杭州称杭州为临安府,杭州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1368年,朱元璋将杭州改为浙江行中书省,直到今天杭州仍是浙江省省会,现如今杭州已经是国际化的超级大都市了,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底蕴,寺庙、古建筑、龙井虾仁、西湖醋鱼、东坡肉、丝绸、陶瓷、木雕,这些都是2200年的历史沉淀下的,独属于杭州的文化遗产。杭州第19届亚运会即将在杭州市举办,它作为中国南方一颗璀璨的明珠,将用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谁不爱杭州呢?

一口气看完杭州历史,从良渚古城到人间天堂,无数文人为她折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