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叶康翡翠的87版红楼梦人物造型及服饰艺术品鉴——王熙凤篇(上)

2022-02-15 09:37 作者:天鸿_  | 我要投稿

作者为叶康翡翠,创作与2007年,韩匙匙2014年整理

凤悲鸣【王熙凤】


  如果说宝钗之美是一首诗,那必定是诗中圣哲笔下的七言格律。沉郁顿挫,中规中矩,内涵丰盈,有大雅之风。

  如果说黛玉之美是一阕词,则必定可以为她取个最妥帖不过的词牌名——《如梦令》——简直就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轻巧精致,风流婉转,乃词中上品。

  而阿凤之美,在那诗之庄、词之媚专美于前的红楼世界里,必定是一首热热闹闹的元曲!窃以为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之意境与其形神颇为相合,嬉笑怒骂,潇洒万端。综观红楼众钗裙,也独有阿凤才当得起这“脂粉队里的英雄”七个大字!

  87版《红楼梦》是非常偏爱凤姐的。除第一集外,她的出境率几乎贯穿始终。周汝昌先生评价说她是红楼一书“家破人亡”主线索中照应“家破”的那一条主要分支,信信!而这一堪成红楼梦经典人物的造型更是将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共有春夏秋冬四季衣物74套,每集至少更换两套以上;(史延芹设计了74套,实际剧中穿了40余套)

  单只头面大凤钗的的数量之多,造型之美好,做工之精巧也居全剧之冠;

  其衣饰的造型色调也与家破所预示的由荣至衰的过程尤为吻合:

  刚开始多用品红、鲜橘、明黄、桃红、洋红、宝蓝、雪青等鲜艳色调,正所谓“鲜花着锦”是也;
  中期色调开始用深蓝、绛红、碧绿、翠绿、玫瑰红、老油绿等华贵色彩,成熟气息日渐浓重;
  晚期偏暗,深褐、赭石、石青、深红、土黄,以至于墨黑、银灰等,虽说是大厦将倾,欲挽无力,但那一份古朴厚重,却不减分毫。

  衣料以各色绸、缎、锦、绫等挺括料子为主,衣饰花纹方面多用提花、纹锦、缂丝等衣料本身即有花样。通身撒满的处理方式,若姑娘们用就嫌太俗,太太们用又觉过艳,正巧了她的奶奶身份——李纨也是奶奶身份,可是因为寡居,造型上就被比下去了。

  红楼造型师与服装师借助演员邓婕自身独具的气质,在阿凤身上,将那一段逝去的奢丽风华推向了至高点!

  这是阿凤的出场造型,我们不妨把曹公的原文先找出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先看衣服:

  

  1. 上身是一件“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

   衣服的样式是明清时期女子常穿的袄,“裉”,北方方言,指上衣靠腋下前后两幅接缝的部分。也叫抬裉,有时也指腰身,即腰裉,“窄裉”者,指腰身窄细之义,短短二字,活画出了凤姐苗条的身材;衣服的质料是“洋缎”,本是棉织品,但是表面光洁如同缎子,可见作者创作时期,中国的丝织业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颜色的“大红”,最适合凤辣子的色彩;衣服上的花样是“百蝶穿花”,一个“穿”字,闭目即可见戏蝶飞舞于繁花之中的活泼状态,“缕金”指用金线绣制之义,蝴蝶、百花色已五彩,再夹杂金线于其间,更形辉煌秀丽。

  

   2. 下身系着一条“翡翠撒花洋绉裙”。

       下身穿裙,颜色是翡翠之色,即青绿色(呵呵,原来凤姐的服饰搭配是“红+绿”);裙子质料是“洋绉”,一种丝绸织品。极薄而软,微带自然皱纹。用以裁制罗裙的话,可以借助其本身即有的皱痕,营造出群幅宽阔的特征。“撒花”指裙上也有众多花卉,应该是洋绉本身即有的装饰花朵。

  

   3.外罩是一件“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黛玉进府是在冬季(贾母安排宝黛住处时曾经有语:“等过了残冬也不迟”),所以,凤姐的盛装也包括有一件刻丝丝绸面银鼠皮里的外罩褂子,银鼠是鼬科野生动物,全身毛色随季节而变化,冬季毛色纯白,夏季灰褐,秋季银白,尾尖终年纯黑。加工后的银鼠皮又叫白貂鼠皮,皮板薄而柔韧,毛色银白富有光泽。其中尤以产于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一带的银鼠皮最为著名,是非常名贵的皮草料;凤姐的这件褂子面还采用了刻丝工艺加工,刻丝又叫“缂丝”,就是以桑蚕丝为原料的高档丝织手工艺品,采用独特技法挖织成织物的图案和花纹,悬空背光观察,可见图案和花纹周边星星点点的洞孔,犹如镂刻而成。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是特别名贵的丝织品;衣服的颜色是石青----青黑色-----之中另夹杂有五彩丝线织成的花纹。总体说来,这是一件极尽奢华富丽程度的皮衣。正是因为有了石青色这样的调和色,凤姐上身的大红与下身的“翡翠”(即绿色)对比才不那么明显俗艳,而是在石青这一较为暗沉的颜色的压服下总归于以绿为主,以红为辅,显出了一分别样的隆重端庄。 

再来看佩饰:
  
   1. 金丝八宝攒珠髻 

       乃是旧时女子所佩带的“假髻”是也,古称“编”、“副”,汉以后称“假髻”、“假紒”,唐人又称“义髻”,明清又称“鬏髻”。 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均比较流行。《宋书.五行志二》:“晋海西公太和以来,大家妇女,缓髻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恒戴。乃先作假髻,施于木上,呼曰假头。人欲借,名曰借头”。从清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中我们又看到了假髻在中国南方的盛行情况:“扬州鬏勒,异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八面观音诸义髻,及貂覆额渔婆勒子。”,凤姐所配戴的假髻上有用细金丝编成的八宝等寓意吉祥的装饰物(注:八宝-----民间吉祥图案,有宝珠、方胜、盘、犀角、金钱、菱镜、书本、艾叶。)。攒珠,指用金丝穿绕珍珠点缀于假髻之上的珠宝。
  
   2. 朝阳五凤挂珠钗

      钗,古代妇女所用头饰,挺分两股,妆如叉,插于发髻之上以装饰。朝阳五凤挂珠钗即一支钗上分出五股,每股一支凤凰,昂首作朝阳之态,口衔珠串。估计不少朋友都会心生疑问:一只钗的钗挺能够有多粗,竟能够承受另外分出五股的重量?这里我们不妨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清代命妇多佩带一种冠状花钗,又称“钿子”,按品级不同,其上所装饰的凤凰有九只和五只之分,皇族用九凤,命妇用五凤,称“九凤朝阳”或者“五凤朝阳”,凤口均有珠串,如图2中的点翠嵌珠五凤钿。所以朝阳五凤挂珠钗的形制应该是参考了清代首饰钿子,这虽然只是的一个推论,但至少说明了曹雪芹的创作是受了周围环境极大影响的。

(清代 点翠嵌珠五凤钿)

  3. 赤金盘螭璎珞圈

       赤金,是一种纯度系数高达99.6%的黄金,价值昂贵,从中足可见凤姐身份之尊贵。“螭”是无角之龙,中国神话中的祥兽,身躯盘旋如环状,故多称“盘螭”。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璎珞是一种与项圈近似的颈饰,详细介绍参看宝玉篇。

   4.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 

       宫绦是古人腰间悬挂饰物的一种象布条似的东西,用来系玉佩,金饰等物,其上多打上各种花结,如四合如意式、蝴蝶式等。凤姐这一条是豆绿色,与她全身的主要色调绿色相调和又较明艳,下面系着双衡比目玫瑰佩,乃是用玫瑰色玉石雕制成的比目鱼状的佩饰,上有两道横梁以供系结宫绦之用,豆绿色与玫瑰色相交映,又是一种别样风情。
  
   外形长相: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总体印象:从头到脚,全副武装,黄金珠玉,刻丝皮装。真正做到了黛玉眼中之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再来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凤姐出场造型:


   红衣造型之一:
  
   服装:橘红色立领对襟长袄+橘黄色长裙+粉红色软纱披帛
   主要饰物:嵌珠五尾大凤钗+点翠凤头步摇+赤金盘螭璎珞圈+长命锁

       这个造型和宝玉的出场造型一样作了较大的改动,细说起来有:

  
   1.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样式没有变,仍然是明制命妇长袄,颜色由大红改成了橘红,据今看来非常成功。因为原著中所写黛玉进贾府当值冬季,熙凤身上还穿着“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红绿相配,又是冬装,只怕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现改冬装为较轻薄的春装,加入了浅橘色披帛,保留了窄袄的设计,很巧妙。花样也有所改变,从百蝶穿花变成了传统的吉祥图案凤戏牡丹,两只飞舞的金凤用金线绣制而成,从衣服的上身一直勾勒至下摆,与象征富贵的牡丹花一起构成了寓意特别吉利的图案。也和王熙凤“雌凤”的身份不谋而合,是一处成功的改动。
  
   2. “翡翠撒花洋绉裙”----改成了橘黄色净面长裙,裙前饰有红色宽幅绅带,上绣金色凤凰花卉纹。
  
   3.“金丝八宝攒珠髻”和“朝阳五凤挂珠钗”也做了少许改动,攒珠髻基本形制上与原文描写仍然比较吻合,略去了容易显得繁杂的珠宝;朝阳五凤挂珠钗改成了嵌珠五尾单只大凤钗,凤身珠光闪烁,凤尾连绵,珠串晶莹,不仅是凤姐,也是全剧最出彩的一只钗,几乎从头至尾地伴随了凤姐生命中最精彩的时光。

朝阳五凤钗

   完全保留的是“赤金盘螭璎珞圈”,且缀上了赤金长命锁。

  
   完全省略的有:
  
   1.“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本场戏是完全省略,后面的情节中另有详细的补充。而且是凤姐一件相当重要的服装。
  
   2.“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

       化妆师杨树云先生在《装点红楼梦》一书中详细记述了王熙凤眉形的创作过程:

  王熙凤的眉眼确实成了我的心结。夜里一觉醒来,黄宗英电影《乌鸦与麻雀》里侯太太的形象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对!对!她那一对弧度很大夸张的眉形不是很有特色吗?我赶忙伏案,画出了设计图。等待天明,王扶林导演看过后说:“有那么点意思!”又想起有一次,沈从文先生指着《雍正十二妃》其中第七妃对我说:“此人很像王熙凤,你看她的眉毛上挑,面相精明厉害。”确实,在《雍正十二妃》中,她的眉毛很特别,是唯一一个上挑的。

  我迫不及待。一大早,扮演王熙凤的邓婕坐在化妆台前,我开始用眉镊子仔细地修她的眉毛。压低眉头,抬高眉弓,再用胶水定型,用削得很细的眉笔,一根一根地画出弧度很大的眉弓;内外眼角画得往两头延伸,多层次的眼影顺着眼线由深渐浅地消失在鬓间,借此加强脸的转折。这些还不够,再用鬓角两边的头发编成小辫儿,往后拉吊于头顶,隐藏在头发底下。梳好发型,戴好首饰,凤姐的形象出来了。这还没完,邓婕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六,为了使她在气势上压倒群芳,所梳的发型都是高髻,鞋底又加高十几公分,服装再配以竖线条的装饰。演员为了追求神情宛肖的人物形象,也吃了不少皮肉之苦啊。

  《红楼梦》四个主角宝黛钗凤中,王熙凤在全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塑造好这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我曾分析过唐代周昉的传世佳作《簪花仕女图》。图中共有五名宫廷贵妇,一名宫女。粗看几个妇女全晕宽粗眉,眉式无多大区别,但仔细研究她们的眉式便可以看出种种差异;这分别为“含烟眉”、“垂珠眉”、“五岳眉”,互不相混。晕含烟眉者使人觉得风姿别具,分外妖娆;晕垂珠眉者在丰腴健美之中又平添窈窕婀娜之态;晕五岳眉者使妆扮更加豪华秀丽,势欲超群。她们所晕不同眉式,都有助于性格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汉唐女性热衷于“开额去眉”呢?画上的一对眉毛,提得很高,而且是又宽、又粗的蛾翅眉,为什么要这么化呢?通过我对原画的仔细品味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发现高贵矜持的女性看待旁人,从来都是抬首下视,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架势。从美学上讲,加大眉眼之间距离,是足以表现女性的高贵、矜持;加大眉的高挑弧度,还能表现女性的轻佻与妖媚。

  “柳叶眉”是中国人公认的美人特征之一,这种眉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当时就有“柳叶分眉翠”的描述。全唐诗中也有“柳叶眉间发”的诗句。柳叶眉确实表现出女性的修眉流眄,窈窕婀娜的深情。古代仕女画的另一个特点,几乎都有一双又细又长眼角微吊的“丹凤眼”,女性的含蓄柔媚,绰约妩婉都表现在“阿堵”中。曹雪芹给王熙凤的“柳叶眉”加了“吊梢”,给“丹凤眼”加了“三角”,这种眉眼起了性格上的变化,在“粉光脂艳”的面庞上,既有妩媚俊美,又显得精明强干,同时隐含着“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威严与厉害。

  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一章里对王熙凤“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的描写则更是传神之笔,这一“弯”、一“吊”、一“横”、一“凝”,惟妙惟肖地揭示了她卑劣、狡诈、阴险、狠毒、“嘴甜心毒,两面三刀”的“母夜叉”本质。

  插一句,还特别喜欢凤姐身后站着的平儿姐姐,削肩细腰,眉清目秀。秋香色斜襟比甲,浅紫衣领,明蓝纱质手绢,淡雅之极。与凤姐的相比,一个明艳照人,一个温柔敦厚;一个光彩如丹阳高升,一个皎洁似皓月初明。真不愧让花花公子贾琏也暗自慨叹是一对“娇妻美妾”了。

  这是下身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出裙子的颜色改成了明黄色,橘红褙子的下摆造型做成了如意流苏网绦,非常别致,只有这套衣服有啊。凤仙裙前的“豆绿宫绦”改成了深橘红色,绣工精致,牡丹花样与宫绦上的双凤齐翔图案喜气富贵,很和人物的身份。

  总结来看,明黄、橘红、深橘红、浅橘红,同一色系,错落有致。阿凤的出场造型可谓活色生香。

  这张定装照浓墨重彩,奢华瑰丽,很多年轻朋友可能会嫌太俗气而不喜欢,可它的确很好地表现了凤姐权倾两府,威重一族的气势之美。

  从上往下说,头上梳的朝阳连环髻丰挺高耸。因为邓婕本身较矮,所以造型师在很多时候就选择了梳这种恨天高给她,有非常好的拉长身高的效果,而且人物也显得十分有精神。头顶那支大凤钗是凤姐御用,光华异常,进贾府已经说过,不赘述。

  身上的衣服是正红妆蟒暗花缂金丝锦缎的褙子,滚两寸红褐纹锦边,中衣是天蓝色,与外罩浓淡辉映。黄金璎珞用云脚纹做雕镂花纹,虽不如宝钗那一个华丽精细,却很合凤姐已为人妇的庄重身份。下面穿月色压光棉长裙,古雅中透出冼练。正是非如此不足以掌家国的持家少奶奶形象。

  忍不住跑个题,大家看她身边放的填瓷青花高脚盖碗,玉台金盏凌波水仙花,后面的玉兰鹦鹉镏金立屏……

  红衣造型之二:秋板貂鼠昭君套+攒珠勒子+桃红撒花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原著中对凤姐的第二次浓墨重彩的着装描写也非常有名,出现在刘老老第一次进大观园中的相关片段,只是短短几行字,却被作者写得“奢侈珍贵”(脂砚语),先看一下: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从“家常”二字可见,这一次是借村妇刘老老眼中所见来写凤姐的冬季家居常服,可是毕竟是公候王府世家,这一身家常衣裳其实一点也不家常,照样是从头到脚的华丽,我们依次来说一下:
  
   1. 秋板貂鼠昭君套

   昭君套,满族女子又称之为“额帕”、“脑包”等。与抹额类似,是一种带在头上,无顶的带状装饰品。在中国唐代时便已经出现,多为男子佩带,称“抹额”,后来, 明清时期的中国北方妇女也经常佩带。此时的抹额已经集装饰和御寒功能于一身了,按季节的不同,制作原料也不同,凤姐 的这条昭君套用到了秋板貂鼠,即秋天新生出细毛的貂鼠皮,虽不如冬天的貂鼠皮毛丰美茂盛,但是却照应前文的“家常”二字。
  
   2. 攒珠勒子

   指用珍珠穿成的抹额,和昭君套那种实用性的包头相比,攒珠勒子的作用更多应该是用来装饰的。
  
   3. 桃红撒花袄 桃红色遍地撒花的袄。
  
   4. 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与出场时的“翡翠撒花洋绉裙”一样用到了洋绉衣料,不过洋绉应该不是主料,因为作者强调了是一件“皮裙”,(很时尚的一件衣裳,呵呵)-----也是全书各类皮装中仅有的一件皮裙,用灰鼠皮。颜色成了大红。
  
   5. 石青刻丝灰鼠披风

   与凤姐出场时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一件用到刻丝工艺的皮装,色做石青,皮为灰鼠。样式是披风---此时正值寒冬,故有此御寒衣着。见过不少人批评凤姐的这套衣服过于俗艳,认为桃红配大红,两种颜色相近的红晃得人红光满面却又是一派俗气,只叫人觉得凤姐像爆发户和地主婆一般的平庸鄙俗。其实大多数人都忘了凤姐披在身上的这件披风,浓重的石青色是一种特别庄穆的冷色调,披风又是大件的衣物,正是在这厚重的青黑色的映衬下,才越发另人感觉到了桃红之娇艳,大红之热烈。外冷内热的色彩对比也更容易表现凤姐泼辣不俗的个性特征。所以顺便说一下,曹雪芹其实是很懂得配色这门艺术的!

  电视剧《红楼梦》对凤姐的这一套服饰做了比较全面的再现。如下图上左,是这一造型的外景半身照片,主要出现在第三十一集《家宅乱误窃通灵》的末尾,凤姐接见刘老老是室内戏,所以披风并未出场,那一场戏的主要造型照片是下图的右上,桃红色撒花袄与大红色皮裙的搭配,颜色与原著的描写完全吻合。

   图的下方是实际拍摄中的剧照,一个近景,桃红袄上的碎花已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了。这张图重点表现的是凤姐的妆容,原文中的描写是“粉光脂艳”,官粉光润,胭脂俏艳,可见凤丫头即使是在自己家中也经常是打扮得亮丽惹眼,也就难怪贾瑞一见之下,已经倾心了。另外在凤姐的月白色中衣小袄的衣领上,我们还看到了两粒白色的纽扣,是与明时传统的布制纽襻不一样的质地,曾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明代服饰中不可能出现这类现代气息浓重的圆形纽扣。事实上中国的纽扣历史可以追溯到4600年之前的齐家文化时期,2005年8月考古学家们在甘肃省临洮县发现一只状似桃核、中间有孔的陶丸,经专家论证,这枚陶丸便是远古时期人们所穿衣物上的纽扣;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清代皇宫的规定,皇太后每年可得20两黄金、2000两白银、124条名贵兽皮、400个银纽扣等。由此可见,纽扣在中国的历史不但源远流长,且制作纽扣的原料与工艺也是丰富多彩的。电视剧《红楼梦》把故事背景放到了明代,我国古代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这种钉纽扣的方法也并非是大范围大面积的,一般只在朝服上有应用,纽扣的式样多以布制为主,但是也出现了如黄金、玉石等作为纽扣原料的,所以,凤姐中衣上缀有非布制的纽扣很正常,这也正好体现了她身份的尊贵及强烈的爱美之心。
  
       上左:石青刻丝灰鼠披风+貂鼠昭君套+攒珠勒子
  上右:桃红撒花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下:秋板貂鼠昭君套+桃红撒花袄+月白色立领小袄  

  这张是定装照,注意还是那只大凤钗,还有一条漂亮的金铰链坠蝴蝶抹额。

  再看出镜实景:

  应该说这个造型和原著是非常吻合的。昭君套、攒珠勒子、桃红撒花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都有,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手炉是洋白铁镀景泰蓝四方墩造型。独缺了一件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室内戏码,故而略去。

  另外,这个秋板貂鼠昭君套+桃红撒花袄的造型也是凤姐在第二十五集《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的造型基础,比对两集图片上的细节,所做的变更只是将“大红洋绉银鼠皮裙”改成了一条褐色缎子马面裙。这一集主要改编自原书的第五十四和五十五回,从除夕至元宵,作者不厌其详地向我们充分描述了贾府过年的种种规矩礼节,其热闹繁华处的讲究正式达于顶峰,经许多红学家考证认为应该是全书前后两部分的分水岭。
  
   这一集中的凤姐有两个细节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非常深,一是女先儿讲《凤求鸾》的故事,未及一半即被贾母打断,借机狠狠地批了一回酸腐文人。这断了的故事直到续书101回才又重新提起,凤姐在散花寺求得 “王熙凤衣锦还乡”一签,大吃一惊不解其义,旁边就有周瑞家的提醒:“前年李先儿还说这一回书的”,虽是众人百般圆说,她自己仍是半信半疑,宝钗又认定了“还有缘故”,怎不叫人联想起她“哭向金陵诉事哀”的判词?于是热热闹闹的元宵佳节,欢乐的背后也从生了凄凉之意;另一个细节是她“效戏彩斑衣”,尽“贬贾珍琏辈之无能”(脂砚批语),却只是讲了一个“聋子放炮仗---散了”的笑话,听得众人“冰凉无味”,于全书极盛处乍然间泼出了一盆雪水,似乎也暗示了此节过后,全书的走势将不复往日的安宁和祥……果然,年节刚过,她便小产卧床了,从此身体日渐羸弱,家中诸多繁杂事体再也得不到妥善完美的处理,各种潜伏的矛盾纷至沓来,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百年望族终于招摇着走向了末路……

  红衣造型之三:大红织锦褙子+海棠红撒花洋绉裙。
  
   刘老老二进荣国府,正值凤姐当权的全盛时期,曹雪芹在原著中照样给她设计了一件火红的衣装:

   ......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绵纱袄子襟儿拉了出来,向贾母薛姨妈道:“看我的这袄儿。”贾母薛姨妈都说:“这也是上好的了,这是如今的上用内造的,竟比不上这个。”凤姐儿道:“这个薄片子,还说是上用内造呢,竟连官用的也比不上了。”

   凤姐贴身穿着的大红棉纱袄看似寻常,在见多识广的老太太和身处皇商世家的薛姨妈眼中却是“上好的了,这是如今的上用内造的,竟比不上这个。”,可见刘老老一进荣国府时所见的凤姐威势仍在,却已收敛了泼辣外放的锋芒,转而变成了贴身而藏的秘密。连她自己都知道,这个“薄片子”,如今是连“官用的”也比不上了,原来是在最风光的时候,她也有了心力不逮的感觉,还可陪着大家逗趣打笑,持家的艰辛苦楚,又有谁能够知道?

   电视剧中的凤姐依旧身着亮丽夺目的大红衣裙。刘姥姥畅游大观园的时间是在中秋前后,天气乍寒还暖,所以凤姐的衣服款式是衣春秋常服为主,采用了褙子+长裙的常见款式。配饰上是翡翠手镯+水晶项链,头戴五尾大凤钗,闲适中又透出富庶,褙子上的金线刺绣闪烁明媚,即使是身处美女如云的姐妹之中,她仍然是最惹眼,最醒目的那一个。

  记不记得凤姐还客串了一回船娘呢?难得的童趣大发啊。这件大红袄配了条茄紫薄棉长裙,叫我想起金瓶梅里西门庆为孟玉楼配衣服的情节来——又想跑题,打住,毕竟后者儿童不益,不多说了。不过成年朋友们推荐两书并读,要知道脂砚斋对红楼的构思与写法上有一句赫赫有名的批语:“深得金瓶壶奥”,是一本好书啊,只是不知道要禁到何时?

  再来见识一下书中写到的乌木三镶银箸,即箸之首尾镶银封,旧时讲究的人家用来测试饭菜安全性的——汗一个先,我的意见和姥姥一样:“这个菜里要是有毒,俺们的饭菜就都成了砒霜拌的了……哪怕毒死,也要吃尽了!”改天一定写一篇红楼食谱赏析,完我心愿。

  红衣造型之四:大红色撒花小袄+米色棉裙+攒珠凤头步摇钗 .
  
   二次进府的刘老老即将离去的时候前来与她辞行,两个出身、个性、经历完全不同的女人围绕着另一个孱弱的小生命展开了一段推心置腹般的家常谈话,平时霸王似的的凤姐洗净了铅华,卸去了浓墨重彩的装束,以一身最简单的衣着打扮表现了她身为母亲的平凡与伟大之处,随意挽起的发髻,斜斜俯伏的凤钗,蓬松甚至稍显凌乱的裙褶,这一切的不经意只是因为女儿的生病----“大姐儿因为找我去,太太递了一块糕给他,谁知风地里吃了,就发起热来。”,否则依她爱美的天性,怎么会允许自己以如此不修边幅的模样出现在外人的面前?
  
   且看图中的二人,一个是侯门奶奶,一个是乡野村妇,两个人的心和思绪因为一条小生命而紧密相连。这一场戏的凤姐终于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俯视众人,言谈举止也开始变得像每一个母亲一般的琐碎和平常,相信鬼神,接受俚俗,为了一句几乎只是口头安慰的话语:“以毒攻毒,以火攻火’”,为了女儿将来真的可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她着人烧纸送花神,甚至真的采纳了刘老老的意见,给自己的女儿取了一个那么不合身份地位的名字------巧姐,要知道,深似海的宦族皇亲家中,连一个小丫头的名字都是有来历的,乱叫不得的。凤姐自有他的爽利和决心,她的丫头仆人们,用的都是最简单的称呼,平儿、丰儿,旺儿,包括曾经名叫红玉的小红,对她来说,有个好名字远不如有一份办事的好能力。她不看重外在的形式,巧儿就巧儿,俗气就俗气,她只要女儿好好的,平平安安的,其他的,一切不重要。所以,两个妇人的关系也因为这条小小的生命而发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终于看到了刘老老愚谐之外的质朴和智慧,终于懂得了什么叫做“大智若愚”;也终于看到了一个浑身散发着浓重母爱的凤姐形象,和她平日的运筹帷幄,打理世事比较起来,此时的她所体现出来的那一份温情更更打动读者的心灵,原来,原来,再强悍的女人,只要有了孩子,只要开始用心为孩子着想,那么再卑微衣服有镶银线的银丝滚边,这件没有。的身份,或者再高贵的地位也会失去了差别,在这个时刻里,凤姐只是一个母亲,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呵护着自己的小女。

      很多朋友第一感觉是啊这不就是小红那一件?不不不,你要仔细,那件的花朵是金黄的,这件却是明黄的,一个亮度高,一个就暗些。而且那件衣服有镶银线的银丝滚边,这件没有。

  下面的才是见小红那一件,这个造型我最喜欢头发上戴的一套亮金钗环,金色珠簪,金线绞纹链,还有右耳后玲珑的立体蝴蝶金坠脚……

       看后面。顺便看稿木死灰一般的大奶奶,那一身叫人心寒的青莲色……绝对是红楼时尚界的一大噩梦!

  刘姥姥二进贾府那一集有一个不常见的头面造型,盘珠卧凤钗,于是想起第二十八回凤姐讲为薛蟠配药拆珠花的情景来:

  凤姐因在里间屋里看着人放桌子,听如此说,便走来笑道:“宝兄弟不是撒谎,这倒是有的。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配药。他还抱怨说,不配也罢了,如今那里知道这么费事。我问他什么药,他说是宝兄弟的方子,说了多少药,我也没工夫听。他说不然我也买几颗珍珠了,只是定要头上带过的,所以来和我寻。他说:'妹妹就没散的,花儿上也得,掐下来,过后儿我拣好的再给妹妹穿了来。’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 

  不知拆的可是这个?

       这个发型还配过一个赤金五彩蝴蝶压发,很好看。

    红衣造型之五:大红色遍地金长袄+同色同料马面裙。

  
       这又是一件精彩的红装,与抄检大观园的造型真是惊人地相似。细心一点的朋友不妨自己先找找两幅图的不同之处。

  看出来了吧,衣服的滚边不一样。前者是黑锦缎压粉红边,后者是直接压月色窄边。图案上前者花朵较大,为富贵牡丹纹;后者花朵稍小,采用了松竹梅岁寒三友——庆生辰,阿凤是寿星婆呢!

  只是寿星到底没能“好好地受用一日”。即使面对被捉奸在床的丈夫,凤姐儿也不敢多说一句,只能把气出在往下人身上。而贾母的处置看似公平,可话里话外都透着偏袒:“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可怜已过百年,这样的情形几乎没变。

   其实原著中,关于凤姐衣衫不整的文字描写全书只有一处,便是在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之中,受了委屈的凤姐“也不盛妆,哭的眼睛肿着,也不施脂粉,黄黄脸儿,比往常更觉可怜可爱”,那是在贾琏眼中,草草几笔,叫人顿生恻隐,那“可爱”大概是因为她常年浓装,偶一为之脂粉不施,素面朝天的效果自是另人倍觉新鲜;那“可怜”二字却叫人隐隐嗅出了不详的预兆,贾琏的道歉,一方面的确是因为自身之错,另一方面长辈的压力不容小觑,还有一方面,凤姐与他的感情此时尚不浅薄,她终日的操劳他又岂有不知?在他看来,“可怜”是在“可爱”之前,所以,那道歉时所作之揖,谁又能够说只是一场草率的敷衍?他并非不明白她的苦楚与难处,再加上一句彰示后文的脂批,“此一句便伏下病根了”,我们便会渐渐明白,此时的凤姐不仅外形上需要脂粉的帮助才能够掩饰憔悴,身体的虚弱也已经到了强自支撑的边缘,她的委屈,或许并非全为着琏二的风流,持家的辛苦无人体察,最亲近的人还要背叛、折辱,她内心 的哭,的确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的明白的啊。

   电视剧安排这一集里的凤姐身穿大红色撒金花的对襟长袄,衣冠不整,楚楚可怜地向贾母求救,遍身的喜庆掩不住伤心的神色,美人一样的人仍然无法阻挡丈夫的负心薄幸,生日宴会上的这一场闹剧,也是凤姐终于逐渐与贾琏疏离的契机,“可怜我混得连个淫妇也不如了”,一句抱怨的话,果真就红了眼圈,强势而泼辣的外表下,她同样有着一颗敏感自怜的心,只是偏偏忘了,男人,他们想要的,常常并不是过于出色九天鸣凤,而是需要自己保护的依人小鸟。凤姐的泼辣自强足以另每个自称出色的男性为之汗颜,面对这样的妻子,丈夫是有压力的,所以,贾琏的爱情在经历了多姑娘的挑逗、鲍二媳妇的逢场作戏之后,仍是毫不犹豫地给了尤二姐。

  着实闹了一场后琏二爷作揖赔罪时的造型——又一套红衣服,和前两套又不一样!

  我们来看下原著中的描述:

  “也不盛妆,哭的眼睛肿着,也不施脂粉,黄黄脸儿,比往常更觉可怜可爱。”

       红衣造型之六:朱红底子金色梅花纹样立领衫子 月白撒花马面裙

  其实,她和琏二也有幸福快乐时。周瑞家的送宫花,一路走来,寂寞的李纨倚在炕上打盹的时候,他们小夫妻曾经有过多么开心快活的闺房之乐。

       为帮助黛玉回乡尽孝道,他们曾小别数月。从姑苏回来,她洒扫庭院,亲自备酒出迎,半是认真半是调笑,再带上三分的骄傲和自豪,她叫他“国舅老爷”,一桩桩一件件诉说自己小试牛刀取得的辉煌成效“我那里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况且又没经历过大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些不自在,就吓的我连觉也睡不着了”。“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又再三再四的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日;我是再四推辞,太太断不依,只得从命。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一边炫耀,一边撒娇,一边得意,一边讨巧:“至今珍大哥哥还报怨后悔呢。你这一来了,明儿你见了他,好歹描补描补,就说我年纪小,原没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他的”。他们对酌同饮,摇红灯下,有过那么美好的一段时光。

  总结了一下,先看第一张:这个造型要是非取个名字不可的话,我估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选用“浴火凤凰”四字。看这通身的宝石红撒亮金牡丹花的气派,看那钗头凤展翅欲去的潇洒灵动!总结语四个字——人如其名。

  抄检大观园一集的造型图,衣服还是那一件。华丽的大红对襟长褙子,发式隆重,珠钗生辉。

  周瑞家的和旺儿媳妇只是有身份的仆佣,衣领处的绣花不动声色地渲染了这一点,但衣服质料只是普通的棉绫,就远不如凤姐的品红妆蟒缂金丝提花纹锦了。后面丫鬟与媳妇的造型同样用心,但衣饰上再次一等。阶级与人物的区别就这样体现出来。

  这是“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一节里的造型。

  凤姐听说,便站起来,拉着薛姨妈,回头指着贾母素日放钱的一个小木匣子笑道:“姨妈瞧瞧,那个里头不知顽了我多少去了。这一吊钱顽不了半个时辰,那里头的钱就招手儿叫他了。只等把这一吊也叫进去了,牌也不用斗了,老祖宗的气也平了,又有正经事差我办去了。”话说未完,引的贾母众人笑个不住。偏有平儿怕钱不够,又送了一吊来。凤姐儿道:“不用放在我跟前,也放在老太太的那一处罢。一齐叫进去倒省事,不用做两次,叫箱子里的钱费事。”贾母笑的手里的牌撒了一桌子,推着鸳鸯,叫:“快撕他的嘴!”

来看一看全身造型。两版凤姐儿,哪个更好?

       红衣造型之大红色葡萄纹褙子+海棠红撒花长裙


  这是件对襟大袖长褙子,灿烂荣华,是清虚观打醮一集里的造型。其时正值初夏,薄衫窄裉的设计,加上挖空雕镂般的衣服质料,特别能展现凤姐“体格风骚,身量苗条”的特点。如火如荼般的亮丽叫人一时几乎不可逼视。发髻上还是这根大凤钗,因是打醮还愿之喜,又添了石榴红绒花,看去风流泼辣,精明锐利。正是老太太说的“南省凤辣子”是也!
  
   清虚观打醮向我们展示的是凤姐个性中幽默而势利的一面。对待当日荣国公的替身张道士,她的提点风趣中又带有三分敬重,在一片庄穆的环境里巧妙打破打醮还愿时固有的沉默,逗得人们开心喜乐不已。而对待犯了错的剪烛花的小道士时,她则是不折不扣,扬起手来就是一个耳光-------这个执权者最忌讳的就是他人的冒犯,不管是对自己家里的人还是外人,她是说得也做得的那一个。而贾母的制止,也让我们从一个层面上感觉到了这个老人对凤姐的一片苦心:“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惯了的,那里见过这个势派?倘成唬着他,倒怪可怜见儿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呢。”,这番话是说给大家听的,但是主要是说给凤姐听的, 凤姐正在走着的辛苦持家立业的道路是这个精明伶俐的老人早已经经历过的,她太知道该怎么样更好地去笼络人心,彰显贤良,凤姐对不相识的人-----只是个孩子----扬手就打的做法并不是她认可的,她理解凤姐的许多难处,当着一大家子人的面她不可能也不愿意对她出语批评,所以就极尽委婉能事地说了这几句语重心长的话。聪明机敏的凤姐岂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这祖孙二人的关系在《红楼梦》中一直比其它的关系要和睦得多,有人说是凤姐的故意讨好,也有人说是老太太的有心徇私,作者却觉得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对有着共同经历的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凤姐延续着老太太当年的威望,老太太与她之间有着许多对生活的共同语言,所以,她教导她,也怜惜她,是发自内心,没有半点虚假的。

  看,好精致的芙蓉团花纨扇。

  宝玉挨烫这一节也穿过。瞧那四指宽的额头,并那斜插出去三寸远的八宝步摇簪,怎么怨得赵姨娘不怕得畏畏缩缩?

  插一句,赵姨娘身上这件芙蓉色鸡心领直身褙子设计得也很精致。但是熟知旧时南方尤其是闽粤一带着装规矩的人都知道,惟有正房奶奶才有穿大红裙褂的权利,为人姨娘者只好穿粉红、桃红。北方虽不拘于颜色,式样上却有讲究,《金瓶梅》里提到过节时西门庆家多妻妾裁衣,吴月娘就裁了一件“大红遍地锦五彩妆花通绣袄”下面配“兽朝麒麟补子缎子袍”的两件套;其余人等就只能裁“大红五彩通袖妆花锦鸡缎子袍”的一件直裰。相较之下,正妻的面料、样式、花纹都要高于小妾。

  正如红楼梦的服装设计里,有身份的太太、奶奶、姑娘们才可穿锦缎褙子,其余丫鬟仆佣就只能多穿比甲、袄裤,面料也少用金银暗花绸缎之类。赵姨娘出身不高,原是贾政身边的丫头,人品又不好,所以虽然也有褙子可穿,估计数量也不会多,不然她的丫头小吉祥儿也不会在跟着姨娘奶奶给舅老爷出殡的时候去找雪雁借衣服了——又跑题了,幸好不是写作文……

       给赵姨娘一个近景吧,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她的外型惊人地像贾静雯。

    这件衣服的几张定妆照。

       红衣造型之八:橘红撒花枣红镶边对襟褙子 米白竹叶暗花立领偏襟袄子 浅黄竹菊万字福寿刺绣马面裙

  再来张柿子红撒金纹荔色滚边袄,里面是玉白色中衣。这件衣服倒也罢了,难得的是头上那一只别致的大凤钗。尾分两股,加了两枝软须,绵延至发顶,婀娜多姿。

  更难得的是这是一只专为偏带而设计的凤钗,两只凤翅一上一下,线条优美而夸张,几乎随时会随风飞去!

  更更难得的是,这只钗在改良之后,戴在了尤二姐的鬓边!

  正是那“雪做肌肤,花为肚肠”的尤二姐——看,是不是很相似?乍一看下甚至会混淆,只是凤尾加了一根,凤口衔的串珠坠子由碧绿改成了朱红!——其时二姐与琏二新婚燕尔,故而如此。

  瞧她的衣服颜色,是不是和赵姨娘那一身不谋而合?唉,姨娘命啊。

  贾芸又进府来,可巧在大门前遇见往那边去请安的凤姐儿。头饰已然换了,一只小小的金凤,配上这“乌压压的头发”:

             全身衣服

       烈火烹油-----皮衣凤姐


  曹雪芹笔下的宁荣两府堪说的上是封建贵族的典范代表,日常衣着之华丽奢艳自然不必说,在他写到的众多衣饰中,毛、皮衣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笔,盖因此类衣物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均十分少见而珍贵,正是富贵人家必备的装裹头面。原书前八十回中写到的皮装种类丰富繁多,纯天然的如银鼠、灰鼠、貂鼠、猞猁、沙狐皮、天马皮、狼皮、羊羔皮等,人工合成的如猩猩毡、雀金呢、凫靥裘等。穿着者从两府当家的老爷太太一直到家下仆役,依个人身份各有不同。续书第一百零五回描述贾府被查抄家产,也曾有对各色毛皮的相关记录:“黑狐皮十八张。貉皮五十六张。黄白狐皮各四十四张。猞猁狲皮十二张。云狐筒子二十五件。海龙二十六张。海豹三张。虎皮六张。麻叶皮三张。獭子皮二十八张。绛色羊皮四十张。黑羊皮六十三张。香鼠筒子二十件。豆鼠皮二十四方。天鹅绒四卷。灰鼠二百六十三张。”,另有“皮衣一百三十二件”,足见毛皮衣在当时富庶人家内的普及程度。

   要说到《红楼梦》中拥有皮衣最多的人,估计定为贾母不会有人提出非议,这位老寿星的私房丰富无比,是两府各色人等都垂涎的所在。象征身份地位的各色皮装应该不会少,而且从她出手赏人的几件衣服-----如给宝琴的凫靥裘和给宝玉的雀金呢-------和她自己也有的一件“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四十二回)来看,她所珍藏的皮衣质量都是上乘的。除了贾母,原文写到的拥有皮衣数量较多最喜欢穿皮衣的人,就是凤姐了。

   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原文在凤姐出场时给她设计了一件“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在实际拍摄时被省略了。但是,当故事情节发展到了“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一节时,这件制作精美的皮装正式派上了用场。风丫头正是穿着这件无比华贵而精美的大毛衣服,演绎了她生命中第一场烈火烹油般热闹异常的“秀”。

   那原本是东府的丑事一桩,心怀不轨的公公与暗地妖娆的儿媳做出了不可言说的勾当。在无从考证的外界压力之下,儿媳羞愤交加,辗转病榻,却在某个夜半“忽然而死”,两府上下,“无不纳罕”。东府的女主人敏感地嗅出了不寻常的气息,她却是个不中用的贤良人,希图着好名声,管不住也不愿管早就让她心灰的枕边人,丧事已经出来了,她便只好托病,“犯了旧疾”。只是这微弱的抵抗并不能抵挡贾珍“如丧考妣”般的丑态,他放出豪言去,不拘银钱,“尽我所有”,“只求好看”,于是,一场声势显赫的闹剧就这样上演了。樯木棺、龙禁尉、银子花得水流的一般,心中还只是不满。手中拄着“哭丧棒”,卑劣的贾珍在宝玉的指引下,将打点丧仪,执掌大局的权利正式交到了凤姐的手中。

   当时她便身穿这件富丽到烈火烹油一般的大毛衣服,丝绸面料,石青色泽,五彩刻丝,领口与袖口透出厚厚的锋毛来,一派花团锦簇的富贵模样。头上佩带着大毛貂鼠昭君套,再加上嵌珠勒子,镶珠凤钗,说不出的煊赫威严。那凤姐眉弯若柳叶,青黛勾染着三分凌厉;目秀似丹凤,光辉闪烁出过人才干。只是简简单单瞄上一眼,就已经叫人心慑神服,难怪贾珍在宝玉的提醒之下喜不自胜,当即就将号令全府的对牌送到了他才干不输须眉,野心深藏不露的大妹妹手中。 

  皮草入戏,特别是古装,私以为《金枝欲孽》最成功,皆因虽是大手笔,这类衣物却多挑人,并非上身即可。例如着单装远胜佘诗曼的黎姿在皮褂造型上就被后者比了下来,而如妃邓翠雯的清冷扮相又远在佘之上——总觉得与凤姐的这一造型各擅胜场,一时瑜亮。而如果要加上二十年的跌宕,谁更出色,不言而喻。

  顺便来张如妃——好喜欢她呀!偶像!

  她这件竹叶青镶金丝飞凤纹的大毛斗篷真是漂亮极了。淡雅、古朴、淑静、凛然,领口的淡紫丝绦和袖口的淡紫滚边遥相呼应,花色秀雅,稳如泰山。

  此时她正处于韬光养晦的时候,位卑却毫不怯惧,内敛而孤傲不减。妆容清雅,笑容自信。赞就一个字!

这件就是LS问到的那件云锦的衣服,南京云锦博物馆有这个造型的照片。

  这套图有好多张,多发一点

  再看这身玫瑰紫压正红边幅锦缎长袍冬衣,是早些时到东府赏花的装扮,配上尤氏婆媳一个浅桃红,一个鸭梨黄,好一幅冬装集艳图之少妇版!

  凤姐这场戏的妆化得很好,请看近景。

  眼神伶俐,态势精干。87版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披肩造型——里面是件洋红缎子袄

  旧时女子着正装时一般讲究要佩带披帛,唐时尤甚,有时几乎权充上衣,取其轻盈以消除丰腴厚重之故,可谓是重要的装饰品,相关题材电视剧如《大明宫词》中的众多女性角色人手不止一件。

  宋明之后披帛逐渐有了御寒挡风等更多实用价值,于是变厚变宽,质料也从唐时的轻薄纱绡之类逐步扩大到了毛皮、锦缎、羽纱等更多面料上,与我们现在的披肩有异曲同工之妙。凤姐这一件,银妆缎滚灰鼠毛,荷叶短斗篷样式,造型小巧,华丽中见娇媚,怪道迷倒了色鬼贾瑞。

  插一句,电视剧中贾瑞的声音真叫滑稽,每次看,闭上眼睛就觉得是孙悟空在对凤姐无理,哈哈。凤姐的配音还配过央视西游记的女儿国国王,没想到吧。

  说到配音又想起来——袭人的配音是金龟子呢!想象一下金龟子追在宝玉后头问:“二爷,大风车看了吗?”

  还有,凤姐身后的连理百花穿衣镜如何?

       这是近景。看,宝姐姐的簪子她也戴过——想来也有道理,她们应该算是姑舅姐妹,自然同声同气。

 去看老太太时,披肩外还罩了件斗篷:

     这是披肩底下的模样。可怜的平姑娘,神仙一样的美人,却只能穿着黯淡的鸦青与秋香绿。再看凤姐的朱砂红——难为了她的赤胆忠心。

  这个造型,我叫它“天女散花装”,版权所有,盗录必究,哈哈。

  只因小时候家里有张杨柳青年画,画中仙女的造型和她这件几乎一模一样,细缎质料,光泽柔软。正玫瑰色比甲,浅洋红中衣,同色棉绫凤仙裙,素白半月水波腰封,掺金珠线穗子宫绦,再点缀上细碎的小花,好一个俏皮风韵的凤辣子!

  这裙子尤三姨也穿过的,不过腰带改成了雨过天青的软纱,来看。

  此卿敢爱敢恨,刚烈如火,两府中第一等奇女子!后文另有补述,不赘言。

     同样颜色的还有这件。少了撒花,做成了直身长衣设计,搭配的中衣都是粉兰色。注意后头丫头拿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手炉。

       贾琏要送林妹妹回家那场戏。

  这件衣服的下落大家猜去了哪儿?

  ——来看,给了袭人了。原著中有精彩描述: 

  半日,果见袭人穿戴来了,两个丫头与周瑞家的拿着手炉与衣包。凤姐儿看袭人头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的,赏了你倒是好的;但只这褂子太素了些,如今穿着也冷,你该穿一件大毛的。”袭人笑道:“太太就只给了这灰鼠的,还有一件银鼠的。说赶年下再给大毛的,还没有得呢。”凤姐儿笑道:“我倒有一件大毛的,我嫌风毛儿出不好了,正要改去。也罢,先给你穿去罢。等年下太太给作的时节我再作罢,只当你还我一样。”

  ——可叹的凤姐,真正是曹公笔下第一等深刻的人物。大家千万不要把她看作一个单一的反面定例。她的确干了很多坏事,聚材敛私,善妒工谗,甚至伤人性命。可是同时,她也做过并不少的好事:例如此节,她看顾袭人;而且紧跟着这一节写下去,她又让平儿包了两件羽纱大红对襟褂子给岫烟送去,丝毫不介意她是嫌着自己也遭自己嫌的婆婆邢夫人的内侄女;她掩护鸳鸯,变着法尽量劝服婆婆以帮助鸳鸯摆脱大老爷贾赦的毒手……

  周汝昌先生和周思源先生不约而同赞赏过她有狭义心肠,而从一个体贴侠义的理家能手最终沦为权与利的奴役,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有耐性的朋友们不妨坐下来,再花些功夫,细细体谅。 

  一个小细节还请大家注意,粉光脂艳一图里昭君兜上戴的那枚团凤坠珠钗在这里戴到了后面的发髻上,那颗珠子会动的,很独特。

  上一件衣服给了袭人,那又做的一件是什么样子呢?

  来张能看得全一点的图,这个玫瑰红实在红得周正。这是一件洋缎泥金五彩牡丹凤凰纹通袖长袄,金线绣制的菊花彩光绚烂,与中衣的浅金云纹褂子相映生辉。抹额也是金色的。

  红衣篇结束。这套衣服好像只这张定妆照才有,没有在剧中出现过,若记错了请指正。

未完待续...


叶康翡翠的87版红楼梦人物造型及服饰艺术品鉴——王熙凤篇(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