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李时珍,大明神农,中华药圣,倾尽一生点亮中医的光

2023-10-16 13:02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完李时珍


他是大明的神农,尝遍百草,只为铸写一部药典,他是科举的弃子,却身体力行点亮中医的光。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李时珍的一生,正德13年(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春县的一个小镇,李时珍的出生并没有像影视剧里那样,一出生就有七彩祥云,百鸟来贺,也不像王公贵子一般,一出生就有buff叠满了马甲,不过有趣的是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作为钓鱼达人的李言闻来说,今天运气实在不好,接连几次下网都没鱼,李言闻emo了,心想来都来了,那就再下最后一次网吧,果然在拉网的时候发现网兜怪沉的,心想一定是一条大鱼,李言闻咬咬牙一使劲就把网兜给拉了上来,发现是块大石头,李言闻彻底emo了,对着石头说:石头啊石头,我终究是错付了,不成想石头也说话了,没有错付,我这是来贺喜的,你家娘子正要生了,原来这石头便是雨湖神,听到这话的李言闻赶忙跑回家中,果然听到婴儿的哇哇大叫,于是便给孩子起名“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个梦,梦到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时针时针,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可见历史伟人的来历都是有点东西在身上的,作为和海瑞同一时代的李时珍,家族并没有像海瑞那样有功名出身的老祖宗,相反不管是父亲还是祖父都是医生,小李虽然没有一出生就能穿上大富大贵的马甲,但是生在医药世家里的小李,医学buff叠满了,幼年时的小李经常跟着父亲上山采药,久而久之小李从小就认识了大量的植物名字,小李父亲见自家孩子对这些这么感兴趣,便扔给了他一大堆相关书籍,并偶尔抽空教教他,没多久,小李时珍就对书中的内容滚瓜烂熟了,果然,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老师,在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下,幼年时的李时珍对药理便有了自己的理解,加上爷爷、父亲都是医生,小李可以说是博览医书,学识渊源,等到李时珍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不让他接触医书了,小李很困惑,表示不理解,父亲表示我也很无辜,要怪就怪士农工商这个传统等级观念,作为医者,他们在民间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名望很高,但是作为工匠,他们在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社会里却是不入流的工人,小李父亲不想自家孩子又走上自己的老路,就鼓励小李走仕途,被迫放弃医学爱好的小李,无奈拿起了手中的八股文章横看竖看就是看不进去脑子里,比不上山上那一株株草药来得实在。

嘉靖11年(1532年),14岁的小李来到黄州府应试,考中了秀才,李时珍的父亲表示,今年能考成秀才,明年就能考成状元,被父亲灌了一碗鸡汤的李时珍只能继续埋头苦读,不料,小李三次去武昌考试都没有考中,拿着成绩单的小李内心窃喜,对着父亲说,爹,你看不是我不想考,实在是咱不是这块料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我一定继承您和爷爷的衣钵,将医术发扬光大,李时珍父亲无奈,只好让自家孩子追随自己的心愿。嘉靖20年(1541年),23岁的小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医术,治病救人,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沉淀,小李行医治病的名声也逐渐兴盛,李时珍不仅医术高明,更是有一颗大爱之心,李时珍治病救人,不看对方身份,不管贫穷还是富裕,他都一视同仁,更甚者他还不收穷人的医药费,简直是配享太庙,嘉靖30年(1551年),33岁的李时珍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的儿子的病,由此医名大显,更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政,监管良医所事务,嘉靖35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当时后宫的一位娘娘生了重病,看着日渐凋零的爱妃,世宗皇帝急了,正好听到李时珍医术高明,便想着让他来治一治,治好了重重有赏,治不好,那就是懂得都懂,怀着忐忑的心,李时珍来到了皇宫,由于古代都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来诊断病情的,所以不知道真实情况的李时珍顿时犯愁了,依靠着宫女的口述和娘娘的症状,李时珍当即就推断出娘娘是屁股上边长了痈疽,也就是脓疮,这病只要用小刀刺破再开点药就行了,可是愁的是,这可是后宫娘娘,男女有别不说,这还是皇上的宠妃,一时就把李时珍给整emo了,李时珍夜里睡不着,白天吃不下,终于在一张太师椅上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宫女儿在太师椅上撒满面粉,让娘娘不穿衣服时坐上去,由此李时珍根据椅子上的痕迹推断出了脓疮的位置,便在相应的位置专门定制了一把小刀,等娘娘再坐上去的时候,小刀自然就会把脓疮给刺破,脓疮一破再喝上几服药,娘娘的病自然也就好了,嘉靖帝被李时珍的奇法医术折服,当即就赏赐了他,并且让他留下来在太医院任职,就这样小李进入了体制内,成为皇宫的在编人员,不过在太医院待了没几年的小李便辞职回家了,众人表示不理解,这多好的工作,你咋说不要就不要,李时珍说伴君如伴虎,这福气给你要不要?让李时珍失望的不仅是在君王旁的忐忑不安,更是一心只想求仙问道的皇帝和药材不分、医术浅薄的太医,失望的李时珍回到了家乡,想到太医院的太医药材不分,加上之前的药草典籍记载和现在有所出入,李时珍便想编撰一本新的全面的医药典籍,嘉靖31年(1552年),李时珍开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李时珍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历时27年,在太医院工作过的李时珍经常出入太医院药房和御药房,由此得以看到许多藏书典籍和药物标本,这为他编写《本草纲目》打下了重要基础,不过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让李时珍最头疼的就是药名,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情况,比如说这两株药草都叫一个名字,但是医书记载的却是另一种草药,又或者是医书上记载的这个药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那样,就像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的医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但宋代马志却认为他像大草并责备陶弘景老糊涂了,根本就不认识远志,一边整理一边吐槽的小李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于是他默默收拾行囊开始远行,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悬崖峭壁,哪里有药材,哪里就有李时珍。

嘉靖44年(1565年),47岁的李时珍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等大半个中国,此时的李时珍已经从小李变成了老李,而《本草纲目》的编撰不知不觉也历时了12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时珍更像是神农一样亲自去品尝那些药草植物,好几次差点植物中毒,一命呜呼。在编写《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从一代名医变成落魄的流浪汉,一路上没有舒适温暖的居所,有的是风餐露宿和漂泊不定。万历6年(1578年),经过27年的心血耗费,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而此时的李时珍已经61岁了,从不惑之年到如今的花甲之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耗费了自己一辈子的时间和心血,我们很难得知在日复一日的20多年里,他是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去完成这项艰难庞杂的工程,只能从作品里的字里行间中看到一代名医的胸怀大义。

《本草纲目》的出世在明代小说四起的社会并没有荡起多大的波澜,他没有《水浒传》的荡气回肠,没有《西游记》的光怪陆离,更没有《金瓶梅》的世俗情欲,有的只是一株株枯燥的药草和一串串晦涩的文字,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李时珍又前后不停修改,共计40年,对于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本草纲目》,李时珍是自豪的,却也是焦虑的,《本草纲目》的出世并没有引起当下的关注,彼时的老李风尘仆仆找到了出版界的宠儿王世贞,老李见老王,两眼泪汪汪,李时珍在王世贞面前诉说自己编写《本草纲目》的初衷和艰辛,希望王世贞能给自己这部作品打打榜加点人气,王世贞感动哭了,连忙答应李时珍放心,放心老李,宣传我是专业的,你就等着看明天的文坛热搜榜吧,老李是一顿感激,屁颠屁颠就回了老家,可是王世贞后边运气不好,一直没来得及给《本草纲目》发声明,李时珍这一等就是10年,万历21年(1593年),怀着无数遗憾的李时珍去世了,而在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万历25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金陵正式刊行,所以,历史的遗憾是什么呢?是李时珍尝遍百草,只为铸就一部药典,是耗时四十年,生命垂危,仍心系弘扬中医药,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李时珍没有明朝皇帝那么多篇幅,没有于谦、海瑞那么多描述,有的是以一身医术治天下之患的大义和凛然,在中医逐渐落寞,西医日渐盛行的当下,我不知道什么是医书了,李时珍倾尽一生,只为给后世留下一份谁都不能替代的遗产,可是它凋零在那些不见光日的角落,落寞在那些高楼林立的小巷,为众人抱薪者,不可冻毙于风雪。纵观李时珍的一生,他用一生诠释年少的爱好,到暮年的坚守,医术的施展,中医的传承,医典的编撰,这些在李时珍70多年的时日里始终如一。

一口气看完李时珍,大明神农,中华药圣,倾尽一生点亮中医的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