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2 春秋与三传 上

2022-01-16 17:54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一章导论部分的第二节春秋与三传部分的内容。首先依次介绍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以及简要介绍。

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分为上下两部分来进行介绍。本文主要介绍春秋与左传,介绍了《春秋》的特点,以及《左传》在传授过程的情况、以及《左传》的主要内容。

  • 春秋与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春秋》而作。那么三《传》与《春秋》的关系,以及三《传》之间的关系,读《左传》者不容不知。所以我们第一篇,先讲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第一部分讲《春秋》。《春秋》据清人统计,一共是16520字。三国时候,张晏有一个说法是18000字。到南宋李焘的时候就是16520字。这之间的差别我们就不讲了,就按现在的16500多字。

       它记载着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读《左传》,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十二公的顺序,否则的话你会搞乱。从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共计一千八百余条经文。每条多者二十余字,少者一字,对,有多条一字的经文。平均每年七八十字,包括年、时、月、日,所谓的时就是季节春夏秋冬。记载如此简略的一部历史提纲,历代的研究著作真的是汗牛充栋,且被公认为是政治理论教科书。

       关键在于古代经学家们都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或者孔子修定的书。其中含有圣人垂教后世的大义,也就是圣人教育后人,应该遵循的各种各样的原则。孟子最早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董仲舒、司马迁、《公羊传》都认定了这一点,所以孔子作《春秋》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但《春秋》是不是孔子作的呢,这是到目前为止,仍然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 鲁国史书《春秋》——周历

       那么我们读一读《春秋》看,通过反复读今本《春秋》,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是用周人历法编写的编年史。所谓周人历法,是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所谓为岁首,就是把夏历的十一月,当做正月来过,这就是周历,它是用周历编写的编年史。以鲁国历代君主为序,从元年到去世,每年分四时春夏秋冬。杜预说这叫,知道这个是不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在这一点应该说记述很清楚。

  • 鲁国史书《春秋》——鲁史

       第二点是处处体现了鲁史特征,记鲁事常称“我”,《春秋》凡记鲁事,鲁国的事情往往称“我”。比如“葬我君桓公”,“齐人伐我北鄙”“我师败绩”。第二是外曰“来”内曰“如”,也就是凡周王室和其他各诸侯国,有人到鲁国来都用个“来”字。比如“祭伯来”、“武氏子来求赙”等等。凡是鲁国君臣出国都用“如”字、比如“公如齐”、“公如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等等。

       如就是往,我在很多的有关春秋学的著作,现在的点校本或者引文当中,经常发现关于这个字的错误。因为大家不理解公如就是公往,所以标点往往错,我看到好多这方面的错误。甚至包括名家,他们不知道公如就是公往。很多,因为现在“如”用作往义,在今天已经微乎其微了。还有一个词,对了,如厕。除了如厕,这个如用作往的义没有了。所以一“来”一“如”,使鲁人与周王室、或其他诸侯国的交往表现得很明确。

       第三是鲁君书“薨”称“公”,《春秋》记其他诸侯国君主去世,均书作某某公“卒”,都书作卒。比如齐桓公卒、齐桓公小白卒、齐侯小白卒、晋侯重耳卒。但是记鲁君去世以及夫人去世,均书作“薨”。《春秋》记其他诸侯国君主用爵称,公、侯、伯、子、男,宋公、齐侯、晋侯、郑伯、楚子。但称鲁国君主一律书作公,这体现着明显的内外有别。

       第四,凡鲁人参加的会盟征伐,一律书作“鲁某人会”,实际上没有鲁某,就是书“某某会”,“某某及”,或者“公会某侯”,仲孙羯会某某,都会这样把鲁人放在最前面。这四点都明确体现着《春秋》是鲁史。

  • 鲁国史书《春秋》——记载鲁事有避讳

       第三,记载鲁事有避讳。一是避耻辱,避国耻就是,比如鲁成公被迫参加晋景公的葬礼,其他诸侯没有参加者。所以《左传》解释说,鲁人辱之,故不书,讳之也。

       我们看引文的第一条,冬,葬晋景公,公送葬,诸侯莫在,鲁人辱之,故不书,讳之也。也就是说鲁国史官,因为这是一个耻辱需要避讳,所以在《春秋》中,没有记载这件事,甚至没有记载葬晋景公。

       第二,讳君主非正常死亡,君主被杀者一律书作“公薨”。就是外诸侯国君主被杀,一般书作“弑”。鲁国君主被杀,一律书作“公薨”,与记载正常死亡同辞。

       三,讳“奔”曰“孙”,孙读作逊。比如“夫人孙于齐”,“公孙于齐,次于阳州”,这是为了避讳。

       第四,讳“朝”曰“如”。各诸侯国之间的君主,如果主动往见其他国君,称作“朝”。大夫往见其他国君称作“聘”,凡其他诸侯到鲁国来者,一律书作“朝”,比如“滕侯 薛侯来朝”等等。但记载鲁国国君到其他国去,仍然书作“如”。“公如齐”、“公如晋”、“公如楚”。实际上是“朝”,但是它不用“朝”字,书作“如”,与记载正常交往同辞。

       第四 详内略外,《春秋》一共1800余条经文。记载鲁事,或者与鲁事相关者1100余条,占将近三分之二。《春秋》不记外诸侯国即位,及其他在国内的活动;不记外诸侯国夫人之事;不记外诸侯国大夫之卒;不记其他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不记外诸侯国的灾异。而这方面的内容记载了大量的鲁国这方面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大家可以看我的一篇论文,叫《春秋》说例,发表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也收入了人大复印资料,后边有我的论文集《经史散论》,那里边有,这里也有这篇文章。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春秋》是鲁国史书,应该是历代鲁国史官,记录下来的档案汇编。

  • 孔子作《春秋》

       所谓孔子作《春秋》,应该是孔子,第一次从鲁国太史那里,抄出了鲁史《春秋》,作为他所办私学的教材。做过一些历史,或者文字内涵方面的解读,这是我所理解的孔子作《春秋》。从现存内容来看,《春秋》属于当代人记当代事,看不出明显的改作,或者重修的痕迹。

       《公羊传》和《谷梁传》,所载《春秋》经文,止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这应该是孔子从鲁国太史那里,抄出《春秋》的时间。也就是说,孔子抄出鲁史《春秋》的时候,鲁史《春秋》就记载到这里。

       《左传》所载《春秋》经文,至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多出了两年多一点的经文,这两年多的经文,应该是《左传》作者,从鲁国太史那里抄出来加进去的。因为孔子作《春秋》,不会记载到自己孔丘死。那么也就是说,孔子即使利用《春秋》作教材,也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242年经历了很多代的史官,他们应该记载下了大量的内容,难道只有这16000多字,每年只记七八十个字,史官是不是太不负责了。也就是说,孔子在抄《春秋》的时候,是不是有选择地抄,那么孔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个选择里边他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孔子在抄《春秋》经文的时候,有没有改动,哪些地方做了改动,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第三,孔子把它作为教材讲过什么,对《春秋》做过哪些方面的解读,这些问题我们都不知道。所以关于孔子作《春秋》的问题,今天没有定论。如果没有更多的考古发现,比如说我们某天突然发现了,春秋时期的,鲁国原始的全部鲁史《春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这一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说关于孔子作《春秋》的问题,永远要讨论下去,并且永远没有结论,这是第一部分关于《春秋》的内容。

  • 左传——作者与成书时间

       下面我们讲《左传》。《左传》的本名应该是《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我们看第一页的引文,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按照这个说法,《左氏春秋》的作者是左丘明,这是关于左丘明作《左传》最早的历史记载。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说,左丘明受经于仲尼。这是第一次说,左丘明是孔子的弟子。到了唐代,陆淳编的《春秋》三书,代表着啖助、赵匡、陆淳三个人的意见,他作了三本书,这其中记载了赵匡的意见。赵匡首先发现,指出《论语》当中,有关于左丘明的记载。

       《论语・公冶长》说,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句话是说刻意地从语言、脸色、行为方面刻意地讨好别人,向别人献媚。左丘明认为这是耻辱,我也认为这是耻辱。又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是说心里明明对这个人有怨恨,但是表面上仍把他当成朋友,左丘明认为这是耻辱,我也认为这是丢人的事。这是孔子的意思,这里表现的是孔子以左丘明,引用左丘明的话来自重。

       那我们知道,我们引用别人的话以自重的时候,往往这个人是前辈,至少是同时期的名人。所以赵匡第一次怀疑,左丘明不应该是孔子的弟子,因为老师一般都不会,引用弟子的话自重。同时左丘明不能够“因孔子史记”而作《春秋》。因为他的年龄,孔子死的时候是73岁,那73岁之后,左丘明如果和孔子同龄或者稍早,那他就作不了《左传》。

       所以赵匡第一次提出来,《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论一出成为千古之谜,到今天我们仍然说不清《左传》的作者是谁。近人康有为认为《左传》是一部伪书,是刘歆,西汉末年的刘歆,割裂《国语》而成,此说已被否认。近代有学者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吴起,也有人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作《左传》,这个学者叫姚曼波。她发了文章也写出一本书,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我读了,但是我认为,不论是吴起说还是孔子说,都没有过硬的证据。也就是说关于《左传》的作者,至今仍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

       但是关于《左传》的成书年代,大家有了一个比较接近一致的看法。因为在判断《左传》成书年代的时候,大家普遍使用的方法是,根据《左传》所载预言,判定其成书年代。《左传》当中记载了很多预言,有的预言被验证了,有的预言没有被验证。学者们采取的方法是,根据已经验证的预言认定,这是《左传》作者看到了事情的结局,那么由此可以认为《左传》成书时间的上限。也就是《左传》作者看到了这个事件的结局,那它的成书一定晚于这个时期。那些没有实现的预言,大家认为是《左传》作者没有看到历史的结局,那这可以作为判定《左传》成书年代下限的证据。

       因此关于《左传》的成书具体时间,大家的说法仍然有些不同,但是大致上相差不是很多,以《左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成为大致认同的说法,大家共同认同的说法。这是关于《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 左传的传授——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左传》的传授,大家可以看引文。唐代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列举了《左传》自战国至西汉末的传授系统。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谊传至其孙嘉 嘉传赵人贯公,贯公传其少子长卿,长卿传京兆尹张敞及侍御史张禹。禹数为御史大夫萧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荐禹,征待诏,未及问,会病死。会病死就是值病死,这是说萧望之向朝廷推荐张禹,朝廷还没有召他觐见之前,他就病死了。

       禹传尹更始,更始传其子咸,就是尹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护授苍梧陈钦。《汉书・儒林传》云,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

       请注意,这个《春秋左氏传》是《汉书》说的,实际当中没有《春秋左氏传》。所以这个《春秋左氏传》是刘歆之后才有的称呼,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它记载的事西汉就有了,我认为这是班固给它加上的。班固称《春秋左氏传》。我认为西汉人没有称《春秋左氏传》,始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左氏》。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 左传的传授——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就是关于《左传》在西汉的传授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认为没有问题。但有人认为有问题

那就是康有为,康有为认为这一系列的传授,都是编造出来的,他完全不相信。对,就是《新学伪经考》。

       在《新学伪经考》当中,他对这一切都全盘地否定,而我们认为《左传》在西汉有传授,这一点没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 左传的传授——言《左氏》者 本之贾护刘歆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左传》在西汉时代的传授是史书,是以史书的面目出现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它不是解《春秋》的传。在西汉时代,它不是解《春秋》的传。在春秋时代、在西汉时代,解《春秋》的传是《公羊传》,后来又有了《谷梁传》。没有人把它当成解说《春秋》的传,传授只是作为史书进行传播,并且是在民间传播,没有立于学官。

       关于立于学官,其内涵有三。第一,在太学,也就是国立大学当中,设这门课程用它作为教材。第二,设专门的博士官进行讲授。请注意,博士官不是今天的博士,那时候的博士是一个官职,有博士官专门讲授这门课。第三,学成者可以做官,这就是所谓的立于学官,汉武帝所立的五经博士。

       关于春秋学立的是《公羊传》,《左传》一直不在其中。两汉期间,《左传》一直没有立于学官,也就是说,它一直没有进入官方学术,一直不是主流学术,但是在西汉年间有流传。我们也有显证,那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在记述先秦历史的时候,多用《左传》。同时司马迁在谈到《春秋》大义的时候,他用的是《公羊传》;谈到春秋史事他用《左传》。谈到《春秋》大义,他用《公羊传》。

       直到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中秘书,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刘歆非常喜欢《左传》,他认为《左氏》传《春秋》,优于《公》《谷》。比《公羊传》《谷梁传》,解《春秋》解得好多了。因此他建议,朝廷应该将《左氏春秋》,立于学官。我想是这时候,他才把《左氏春秋》,改成《春秋左氏传》。也就是说《春秋左氏传》,《左传》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从刘歆以后才定下来的,优于当时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 左传的传授——为什么没有立于学官(1)

       那么《左传》,为什么没有立于学官呢?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刘歆说《左氏》传《春秋》优于《公》《谷》,主要是从史学角度说的。《春秋》本来是历代鲁国史官记录下来的档案汇编,属于历史提纲,它只告诉人们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而没有告诉人们这些事情的起因、过程及其后果。所以没有办法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其实大家可以随便翻,可以看看课本的,《春秋》经的第一页,找到了吗。这是《春秋》隐公元年,第一页的经文包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像这样的历史你能读下去吗,是读不下去的。它完全不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因为你不知道它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是由《左传》作者写出来,这些东西就不一样了,《左氏春秋》的作者,非常熟悉春秋史事,对历史进程有非常准确的宏观把握,并且极具行文叙事的才华,文章写得非常漂亮。他利用各种收集到的史料,对春秋所载人和事作了有选择的或详或略的解说。并且补充了许多大量的《春秋》未载的人和事。

       《春秋》是鲁史,《左氏春秋》仍然是以鲁史的面目出现。它在记载鲁事的时候,仍然称“我”,说明它就是为解读鲁史《春秋》,丰富鲁史《春秋》所作的解说。有了《左氏春秋》

鲁史《春秋》才成为大致可以看懂的史书,也就是说我们拿着《左传》,去读《春秋》才能读懂。

       正如佚书桓谭《新论》所说,引文上有,《左氏传》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不能知也。思之十年,不能知也。也就是说没有《左传》,只读《春秋》,就是圣人读十年,你也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这是就《左传》对《春秋》的重要性而言。

       反过来,如果离开《春秋》,我们读《左传》仍然有很多问题不解,因为《左传》的很多经文,很多传文是根据经文来写的,如果没有经文你也难以理解。比如它对某些经文的解说,如果离开了经文,它就成了无的放矢。所以《经》和《传》必须合起来读。那么洪亮诂,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把经文、传文分开恰恰不利于我们把《春秋》经文和《左传》传文放在一起读的这种需要。如果从解说历史的角度,《左传》对《春秋》的解读,确实非常非常的漂亮,内容丰富。

  • 左传的传授——为什么没有立于学官(2)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知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呢,是因为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被汉武帝接受。那他建议的内容是什么呢,最关键的一点是儒学有利于君主统治,有利于君主统治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春秋》大一统者,是天经地义,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所谓的《春秋》大一统,是来源于《公羊传》,我们后面会讲。

       《春秋》大一统,这句话的本质是尊王,尊时王。所谓尊时王就是尊现实中的王者。那么在汉武帝时代就是尊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因此才喜欢儒家。他喜欢儒家是因为儒家提倡尊他,所以他是在这个基础上,独尊儒术的设立了五经博士,设立五经博士的目的是研究经书当中,有利于君主统治的那些内容。对《春秋》而言,就是要深刻发掘《春秋》当中的大义,能够有利于君主统治的那些大义,这是经学,不是史学。至于《春秋》所载史事的详和略,是和错无所谓,因为我要的是理论,而不是要的历史。这是汉武帝设置经学,推崇儒学的一个初衷。

       《公羊传》是专干这个事的,就是从《春秋》当中挖掘有利于君主统治的各种大义,把它说成是圣人说的,孔子说的,所以它被抬高被尊崇。整个《公羊传》的阐释,在整个西汉时代,被当成了孔子的大义,而传播、而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左传》对历史的解说,有什么价值呢。《左传》没有通过经文,挖掘《春秋》大义的内容。它只是在那里说历史,历史不重要,政治理论才重要。

       我说这就是《左传》在两汉期间,一直没有立于学官的根本原因。统治者要求的是经学不是史学,史学的成就再大也没用,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够真正理解《左传》在两汉没有立于学官,没有成为主流学术一部分的根本原因。

  • 左传的内容——春秋所载的人和事

       第四,《左传》的内容,根据我的理解,《左传》整体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作者用丰富资料说明,或补充了《春秋》所载的人和事,这是《左传》的主体部分。记事可信,文字简洁优美,且可读性极强。既是好史书,也是好文章。

       但是《左传》和《春秋》也有明显的不同点,就是在记史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因为《春秋》是当代人记当代事,最鲜明的证据是《春秋》(左传)记载某一个人,是根据历史的发展,来使用他当时的称谓。比如齐桓公,第一次出现是“公子小白”,他即位之后称“齐侯”,记载他的死亡称“齐侯小白卒”,当记载他葬的时候,书作“葬齐桓公”。这四个称谓鲜明地体现着在不同的历史进程当中他的身份,也就是说他的这些称谓,与他当时的身份是完全一致的。

       “齐桓公”只是在他死后的谥号,在他死前是没有的,但是《左传》记载齐桓公,从他第一次出现,用的就是“齐桓公”,所以我说这是典型的历史追溯者所用的称谓。它与《春秋》是当代人记当代事,体现出明显的不同。

  • 左传的内容——史评

       第二是史评,史评大致又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礼也”“非礼也”,就是《左传》作者,对他所记载的人和事,所作的一个直接评判。用他所认为的春秋时代的礼制,来评说这些人的行为是否合理,所以他说的“非礼也”,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非礼,内容相差很多,非常宽泛。

       第二部分是“君子曰”,“君子以为”,他用君子之口,对所载的人和事作的评说。第三部分是引用先贤圣哲之言。比如他引“仲尼曰”,“周内史曰”,对当时所载人和事进行评说。实际上这三种评说反映的,都是《左传》作者的认识,这是中国史书当中最早的史评,以后《史记》当中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都是对这种形式的延续。

  • 左传的内容——解经语

       第三是解经语,也就是对《春秋》经文,当中的书法问题做了一些解读,也就是杜预所归纳的新例。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说。它包括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七种,杜预认为这些都是圣人作的解释,但在《左传》当中我们看出,他都是从鲁国史官记史的角度来解说这些问题的。

       所谓书就是记载,《左传》中很多这种,这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情呢、为什么不记载那件事情呢、为什么这样记载呢、为什么用这种称谓呢。杜预一方面认定,这是孔子所作新例,其中含有圣人垂教后世的大义。但是在具体的注释当中,杜预又说不出来,圣人在这里体现了什么大义。

       所以这一点使杜预处于一种很矛盾的状态,我曾经有一篇论文,专门说这个事情,我说为什么他会这样矛盾呢。因为他是一个很好、很优秀的历史学家,但是他总以为自己是经学家,经学家就要讲《春秋》大义,就要讲孔子在《春秋》当中所作的东西,所以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很麻烦,结合不起来。最后只能理论上认为是孔子作的,这些东西是孔子的新例。但在具体注释当中,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我说杜预的这种自相矛盾,是他的经学家和史学家身份在打架,关于《左传》的内容我们就讲这些。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一章第二节春秋与三传部分的文字版上半部分关于春秋与左传的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2 春秋与三传 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