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直接电影】历年考研真题、考点解析、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历年真题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答案解析
一、直接电影(名词解释)
“直接电影”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直接电影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使用轻型的摄影机和录音机,记录事件实际发生的状况,只用本身的声音。直接电影具有以下的特点:纪录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处于紧张状态,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艺术家不抛头露面;摄影机不介入,是旁观者;事物的真实可随时收入摄像机。代表作品有《初选》、《推销员》。
二、真实电影(名词解释)
真实电影为1960年代法国发起之一派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电影类型。1922年罗伯特·弗拉哈迪所导的影片《北方的纳奴克》有时被视为真实电影的始祖。该片除了影像和后制加上的配乐外,就只有少量的插卡作为辅助,这与真实电影让影像自己说话的立场符合。但是《北方的纳奴克》缺乏对白并不是由于某种立场,而是当时的摄影技术还无法做到现场收音。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导演可以介入拍摄过程,这是“真实电影”有别于“直接电影”的最重要因素。

三、直接电影的艺术特点(简答、论述题)
一、旁观的美学
直接电影捕捉已经发生的事实,通过摄影机眼睛对世界进行探究,导演的创作意图被隐藏在被旁观的画面,保持着一种理性的旁观者的姿态,最大限度的表现事物的真实。比如电影《大卫》,就是用摄影机记录了一个年轻的吸毒犯在戒毒所中心戒毒的故事,完全是以一种客的立场展示出来,避免破坏拍摄对象的自然倾向。这种旁观的美学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与心灵,在赤裸裸的客观事物下,进行思考与审视,更具有摄人心魂的力量。
二、视听同步技术
由于五六十年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得视听同步技术得以广泛运用,这是记录电影在技术上最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正是由于这种视听同步的技术,摆脱了以往记录电影的失真和遥远感,使之呈现出的画面更加具有空间感和时间感,例如罗伯特.特鲁执导的《初选》,影片记录跟踪了美国威斯康星州两位参加初选的候选人在最后阶段角逐的过程。摄影机始终跟随着这些政治人物运动,由视听同步带来的真实感与紧张感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也极大的吸引了观众的兴趣。
三、“沉默”的媒体
直接电影运用的是“苍蝇式的观察”,且不使用旁白解说也不使用拜访访谈等,使得摄影机和摄影机背后的工作者们完全是陷入沉默的状态,比如怀斯曼在《疯人院》中,短线了波士顿郊外一所监狱是精神病院的情景。导演直接将摄影机对准病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但这种“沉默”并不是冷漠,反而是体现了导演对非制度化精神健康的支持,以及隐喻了对国家和公民关系的疏离,体现了导演的社会责任感
四、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之间的区别(简答题)
1.“直接电影”的纪录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处于紧张状态,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鲁什式的“真实电影”纪录片人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
2.“直接电影”艺术家不希望抛头露面,主张从事物的外部小心翼翼地、不事惊扰地去接近客观的真实,即“墙壁上的苍蝇”、“旁观”的美学,“真实电影”艺术家则公开参加到影片中去,大胆地从人的内部去发掘、去唤醒其思维和情感的主观的真实,即“在场”的美学;
3.“直接电影”艺术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观者的角色,“真实电影”艺术家起到的是挑动者的作用;
4.“直接电影”作者认为事物的真实随时可以收入摄影机,“真实电影”是以人为的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这个论点为依据的;
5.关键在于对“纪录”与“虚构”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认为纪录电影应该是对现实的纯粹纪录,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实,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手法;后者则认为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地纪录现实,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