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自己!过去10年,已走过3D打印行业最艰难的时刻
2022年,你挺过来了吗?如果还没有换行业,请继续坚持。在3D打印的10年中,我们都曾走过弯路,甚至差点进死胡同,但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2023年开局,请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有方向才能有信念。
“艰难度日”才走到了现在
2012年被称为“3D打印元年”,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3D打印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很多人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进入行业,开始自己的冒险之旅。无论是从Reprap开源项目走出来的桌面FDM
3D打印机,还是从高校科研产业化的SLA、SLM等工业3D打印机。在这个时期,大家都是满怀热情地从设备端入局,他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在随后的几年,不断有新人入局,但鉴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想要一路走下去,必须采取行动谋求差异化发展。
在桌面级3D打印领域,品牌出海是一根救命草,也是一剂良药。跑出来了复志科技、创想三维、纵维立方等一批3D打印领头羊企业。活下来,再开拓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而早期定位于国内市场,只埋头苦干的企业,大部分已经消失殆尽。
在工业级3D打印领域,SLM
金属3D打印厂商背靠军工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包括铂力特,华曙高科这些上市企业前期都是通过服务获得营收,后来有了应用再开始卖设备。SLA
光固化3D打印厂商离不开手板厂的支持。包括联泰,中瑞等老牌企业都是早期把设备卖到手板厂,发展到后来他们把设备,材料,服务一起做,形成了产业闭环。
“最接地气”将更容易成功
3D打印是工具,一种制造技术。必须用它来服务于其他行业,把应用端开发起来才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点,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要实现却非常难,这是一件从无到有的事情。
举几个例子,鞋业是一个几千亿的大市场,3D打印能从这里能分杯羹也能养出好几家上市企业。但真正做出一双量产鞋却并不容易,无论是设备,软件,材料还是工艺都需要一气呵成,才能保证较高的良品率。这一细分领域,苏州博理,北京清锋在鞋类市场的开拓已经初见成效,过去一年都各生产了二、三十万双3D打印鞋。
再比如隐形牙套,2021年,时代天使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正畸第一股”。时代天使在无锡新建的创美基地,年产能约为1亿个隐形矫治器,对应患者约100万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3D打印应用案例,虽然媒体没有过多宣传它的技术来自于3D打印,但正是因为这一技术已经被成熟应用,才不需要过多宣传。
“新老交替”带来了新希望
3D打印走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随着新一批3D打印企业的入局,我们似乎离目标又近了一步。这里有3款桌面级3D打印机新品值得一提,分别是安克创新的AnkerMake
M5 3D打印机,拓竹科技的Bambu Lab X1 3D打印机,魔芯科技的KOKONI SOTA
3D打印机。这些机器都标有“速度快”、“多颜色”、“智能化”等标签。
这些已成为2.0时代FDM 3D打印机的标配,10年过去了,也迎来了3D打印的一个分水岭。过去的“老式”3D打印机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想要赢得客户,必须进行迭代升级,需要彻底的创新,而非简单地打补丁。
“查漏补缺”站稳脚跟走路
在中国3D打印的版图中,已经有非常多不错的设备厂商,材料厂商,而软件和后处理这两大块却依然相对薄弱。软件方面,在工业3D打印领域,Magics是从业人员必备的软件,用的比较多的智能自动化软件是Oqton的Manufacturing
OS。在桌面3D打印领域,FDM 3D打印机常用的软件是Cura,PrusaSlicer,LCD/DLP
3D打印机常用的软件是CHITUBOX。这其中,只有CHITUBOX是国产软件。
后处理方面,在此前整理的 2022年全球10家专业3D打印后处理公司 中,只有东莞德为(DYEWIN)一家来自中国,其他包括比较知名的AMT、DyeMansion、AM Solutions都是国外企业。
想要3D打印走地更稳,还是有必要呼吁国内企业在软件及后处理上面下功夫。
3D打印未来可期,10年过去了,2023,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