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说翠羽黄衫霍青桐之生平篇(一)从张骞通西域谈起

2023-08-14 23:31 作者:京剧西北妖  | 我要投稿

    对中国历史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张骞通西域”这一段开创东西交流的历史。这一条起自中国西安,途经甘肃、新疆、帕米尔高原,直抵西方波斯、罗马的长廊,原先因为政治因素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通道,却造就了人类经济的发展,也成了今日西方世界探究神秘东方重点之一的丝绸之路。     早在秦汉时期,西域地方已经形成三十六个小国散布其间,最多时甚至还曾达到五十余国之数目。当时匈奴势力强大,经常骚扰中国北部边境,西域诸小国也多成为匈奴的附庸。     张骞,汉中(陕西省南郑县)人,武帝即位初年,担任郎中的官职。当时汉朝为了彻底解决北方的祸患,决定终止与匈奴和亲的关系,准备结交盟国,共同对付匈奴。听说原来居住在河西一带的大月氏国,因受到匈奴的迫害而远徙中亚,两国之间存在着深仇大怨。武帝企图运用这种巧妙的国际关系,于是通令全国,招募勇敢果决的志士前往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挺身而出,应募为使节,掌握了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展开他个人多采多姿的冒险生涯,也展开了汉朝经通西域的序幕。     建元三年,张骞奉命向西域出发,当时西域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匈奴的势力范围,而且汉朝对于西域地方,几乎是一无所知,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张骞不怕任何的艰难,勇敢地率领一百多名壮士,迈向完全陌生的世界。这对于一向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件超乎想象的事。     张骞的使节团一出汉界,才到达陇西,就被匈奴所俘掳。张骞毫不畏惧地表明自己是汉朝的使者,一时间匈奴也没有将他置于死地,不过,他还是被留下来拘留了十年多,后来在某个机会里才趁机脱逃,继续西行,取道天山北路,经大宛、康居等国,终于抵达大月氏。由于大月氏最近得妫水(阿姆河)北岸地区,土地肥沃、生活优裕,已无意再对匈奴复仇,张骞所负的外交任务遂告失败。怀着失望之情,踏上归途,没想到又遭匈奴发觉,再度被扣留了一年多;后来趁着单于去世,匈奴内乱的时候,逃回中国,元朔三年,终于归抵长安,奉使时间前后长达十三年之久。张骞出国时,使节团有一百多人,返国时,只剩下他和同伴一人而已。     汉武帝得知张骞平安回来,非常惊喜,立刻召见,并详细询问西行的经过。张骞虽然没有达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但是对于西域各国的武力、人口、风俗、民情、交通、物产等,有着相当的了解,便将所见所闻向武帝详细报告,这是汉朝首次获得直接而明确的西域数据。张骞并建议朝廷考虑与乌孙、大宛、康居等国通使结盟,同时开辟西南地区,和身毒(印度)、大夏等国沟通。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日后武帝经通西北的各项措施,显然是以张骞的报告为蓝本。元朔六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北伐匈奴,因为张骞曾在匈奴居住十多年,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于是以校尉的身分随同出征,随时提供适当的建议,果然不负所望,战争获得胜利,张骞也因功被封为博望侯。过了二年,他再度奉命追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哪知其中有一支部队竟被匈奴包围,张骞虽然率兵赶到,解除了危机,但是汉军却有四千多人牺牲了,最后张骞也因为行军迟缓的罪名,被除去博望侯的爵位。     历尽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功名,旦夕之间又化为乌有,张骞的心里难免失落,可是,他并不因此而怀忧丧志,仍然一心一意想要有一番作为。后来为了封锁匈奴,扩大经通西域的绩效,武帝有意联结西域大国乌孙,于是张骞获得了第二度出使西域的机会。元狩四年,张骞以中郎将的官职,率领副使、将士三百余人,携带大批的牛羊及金银珠宝等,再次西行,由于规模庞大、声势雄壮,充分反映出汉朝国威的成长。当时河西地区已成为汉朝的直属郡县,张骞所率领的使节团很顺利地抵达西域。     匈奴对汉虽然不再构成威胁,但是在西域地区仍然有极大的影响力,匈奴的骑兵就经常在天山南北麓一带出没。西域各国虽然肯定汉朝的强国地位,但由于相距太过遥远,对于汉朝与匈奴之间,采取两不得罪的态度。张骞抵达乌孙,虽然表达出结盟的诚意,乌孙国王却没有明确的回应;张骞只得派遣副使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所得到的结果也大致一样,联合西域以制匈奴的外交使命仍告落空。张骞返国时,乌孙只派遣使者数十人,随行报聘,表示对汉朝的感谢。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西抵达安息,也就是今日的伊朗。中外学者均认为张骞出使西域是丝路开通的历史标志,且其亲身经历丰富了以往对西域各国的认识与了解。之后汉武帝为了经营西域,设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与武威),筑长城直达罗布泊,设西域都护府,直接管理西域各邦国。     西汉末年,国势衰弱,无力控制西域,西域分裂为五十余国。王莽篡汉,废除西域诸国王号,西域诸国不满,与中国断绝。西域与中国的交通,再度因匈奴的兴起而中断。东汉初年,西域诸国不堪匈奴压迫,要求汉室恢复设置西域都护,但光武帝刘秀以国力薄弱加以拒绝。明帝时,东汉国力逐渐恢复,窦固为了对付北匈奴,屯田于伊吾卢(新疆哈密),断匈奴右臂,并派部将班超出使西域,以恢复汉室的声威。     到了明帝时,班超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先抵鄯善,杀匈奴使者,鄯善王慑服;继而降于阗,并协助疏勒复国,复置西域都护。章帝时,匈奴及其附从焉耆(新疆焉耆)等国攻杀西域都护,西域又乱,班超得疏勒、于阗等国支持,战胜莎车等国,打通西域南道。和帝时,窦宪大破北匈奴,一向依仗匈奴的龟兹等国,亦向班超请降,汉派班超为西域都护。后来班超又发兵攻破焉耆,于是西域五十余国皆与中国通使,并纳质内属。     东汉这两次出兵车师,打开通往西域的门户,在定远侯班超与其子班勇的努力耕耘下,西域始终在东汉的势力范围内,使匈奴无法越雷池一步,班勇所写的《西域记》是跟随其父班超出使西域的亲身见闻,全部收入在《后汉书》内,与《史记》的〈大宛列传〉、《汉书》的〈西域记〉同是了解西域的宝贵文献。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时代,丝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隋炀帝是个好大喜功、骄横奢侈的皇帝,对西域奇珍异宝十分好奇,曾派遣婓矩经营对西域的商务贸易事宜,婓矩努力扩展外贸,鼓励商旅到长安与洛阳,一时西域商人、使节、冒险家在丝路上来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秦汉时的匈奴此时成为唐朝北方大患的突厥,控制西域地区。唐太宗平定突厥之后,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吐谷浑叩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在高昌(今吐鲁番)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后迁府于龟兹(今库车)。武则天当政之时,复于庭州设立北庭大都护府,以行使大唐政令。大唐的盛世,使得东西方的往来更为频繁,中西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也都臻于空前的鼎盛。     唐末,回鹘人因避乱而大举迁移到天山南北麓。西夏宋代时期,回鹘虽先后在新疆的高昌、喀什及和田建立了三个地方政权,但均臣服于中原的宋、辽政权。元代自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便入蒙古版图,并设立行尚书省及行中书省,管辖天山南北麓的军政要务。明代初期,新疆还在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后代手中,但不久因内斗分裂,各自割据抗衡,但均向明朝臣服。新疆东部则为明朝设立的哈密卫直接管辖。     清朝康熙年间,新疆北路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大汗噶尔丹叛乱。为争取回人支持,迁喀什地区察合台汗之后裔诸王于伊犁,改立伊斯兰教白山派教主为汗。和卓木遂掌新疆南路政教两权。     高阳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二》一书中引用林惠祥《中国民族史》〈第十章•突厥系〉指出:“明代新疆南路各城之王仍为察合台汗后裔,然其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之后裔由于帖木儿帝国之崇信伊斯兰教而东来,至其都城撒马尔干,后于明中叶复移居于喀什噶尔。     和卓木二子,长名加利宴,次名伊撤克,亦皆得人民之信仰。长开白山宗,次开黑山宗。其后教主之权竟逐渐取察合台后王而代之,自此以后伊斯兰教即称为回教,而回族遂兼有种族上及宗教上二特性。     清康熙时准噶尔汗噶尔丹率兵入喀什噶尔,立回教白山派教主巴克为汗,而迁去察合台后裔于伊犁,于是和卓木之裔遂兼握政教两权。至乾隆时准噶尔部阿睦撤纳叛清,回教主大小和卓木遂乘机率回族抗清谋独立,然卒败死,回部卒归清统治,时乾隆二十四年。”     乾隆十九年,准噶尔部意欲叛变,并出兵将两和卓驱出喀什。回部大、小和卓木于是求助于满清。乾隆以兆惠为定边右将军帮助和卓讨平叛军,平定伊犁。大、小和卓木也因此得以还回喀什。乾隆二十、二十一年间,朝廷先后派班弟、兆惠等人率兵至新疆讨平叛变首徒达瓦奇、阿睦尔撒纳等;继之,下令派遣官兵驻防伊犁,由奉天省十三城所住的锡伯族人中挑选一千零八户派驻伊犁驻防。该部官兵到达伊犁后,驻防于伊犁河南岸一带地方,分配土地,编入八旗之中,设领队大臣、总管佐领等办理旗务并兼理防守边界之事。翌年,由于喀什噶尔军事紧急,锡伯、索伦两部中派骑兵一千援助南疆,越过喀拉库尔达阪兼程前进,与大军会合后充任先锋,奋勇作战,将匪首霍集占之兵击败,尾追杀戮,至阿富汗西北巴达山中,将匪户口全行俘获。据传,此役俘获香妃进京。     乾隆皇帝平定了沙俄撑腰下的准噶尔部贵族傀儡政权的叛乱及地方上的大小叛变,重新统一新疆。公元一七五九年改西域为新疆,意指“新的疆域”。一七六二年又在新疆设置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

说翠羽黄衫霍青桐之生平篇(一)从张骞通西域谈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