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38—敏于事而慎于言
师: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网上查到的解释是这样的,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才是好学了。我觉得这句话解释得有些矛盾。矛盾在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跟好学没有必然联系。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并不能说明好学。
师:那你认为正确得解释应该是怎样得呢?
生:我还没想好。
师:其他人认为解释是怎样的?
生:跟他讲的差不多。
师:好吧,我来讲一下吧。这里食无求饱正确的断句和理解应该是这样的,食无求,饱也,这里的食并不是简单的指食物,而是人的一切欲望。食无求,饱也,食无求,不是不追求食物,而是不过分追求一切欲望,就会很满足,饱就是满足的意思。

我们这里岔开讲一下我在吃饭上的一点经验给大家参考参考,如果你们想有更多精力学习,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话,最好“食无求饱”。也就是你早上也好,中午也好,就不要吃得太多,太饱,七八分就够了,晚上甚至可以不吃,这样你的精力就会很旺盛,很容易集中到学习上,不容易犯困。
我就是这样做的,不仅可以把吃饭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学习,而且可以做很多事情,效率很高。吃饱了,反而容易犯困,没有什么精神。
具体的原因呢,我讲两点吧,首先人吃饱了,大量的氧气和血液会流向胃里,帮助我们消化,消化食物需要耗能量的。这个时候你大脑里面氧气减少,容易犯困,学习不容易集中,所以很多时候吃饱了,就喜欢休息一下。
其次人吃饱了,大脑就会认为,已经没有生存危机了,不用随时待命工作了,自然就懈怠了。你们看看动物世界里面,狮子豹子每次捕捉到食物吃饱后,就懒洋洋的在那里晒太阳,睡觉。在饥饿捕捉食物的时候它们精力是最集中的,行动也是最敏捷的。
动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尤其是初高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内容繁重的学生,可以按照我说的做,可能刚开始不习惯,因为你一日三餐固定吃惯了,胃已经慢慢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了,不好好吃饭,反而容易出问题。尤其是你们父母生怕你们饿着了,硬要你们吃饭。我是反着做的,我从来没有什么胃病,什么样的东西都能吃,白米饭,干馒头,没有菜我也可以吃下去,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以下咽。
刚开始觉得不适应,觉得难受的话,吃点花生米,或者喝点无糖饮料就可以了,这样来骗过你的大脑,后面慢慢适应了,就完全不吃了。一年半载后,你就可以自动控制自己的饮食,想吃就吃,不吃就不吃,调节能力就会变得很强。你会感受到很多自由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精力也很充沛。这样在学习上去追上别人,或者碾压别人就容易得多。

言归正传,我们接着讲后面的,居无求安,正确的断句和理解应该是这样居无求,安也。这里居不是指居住,而是指生存环境,安是指安定,内心平静。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做事方面敏捷说话评论方面小心翼翼,这个跟孔子讲的君子敏于行而纳于言,是同样的意思,真正的君子是注重于行动的,在表达方面反而有点木讷,总感觉自己有些地方没做好。这也就是行胜于言,孔子让大家多实践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毛主席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取名分别为李敏和李纳,也就是来源于孔子的这句话。
同样我们之前也讲过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们要习其相,而不是性其相,谈论事物的特性是很容易的,但真正去实践,落实到行动中却是无比复杂的。这些都是孔子说的,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
后面就有道而正焉,就,《说文解字》里面高也,趋向高地而居住,这里是努力的趋近于。正就是纠正和匡正的意思。
最后整句话理解,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首先第一步不要贪求于自己欲望和外在的物质条件。只要放下了对它们的执念,自然就会获得满足内心的安住。然后下一步,就要勇敢的在当下的实践中去不断的反复的验证自己的本自具足。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在事上练,而不是空想空谈。最后要做的,那就是事不断参照圣人之道,也就是良知的标准,去校对和纠正自己,不断的让自己归于中正。以上这三点,你都做到了,那你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