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山记02】005信佞臣尽毁诗书 筑阿房大兴土木『《前汉演义》复述』
00、山喦
今天是2022年1月29日,紫金历腊月二十七日。今天家里已经蒸好了包子、花馍。按照习惯,明天家里就该做炸货了。非常期待,最喜欢吃炸鱼、炸肉、炸麻叶了!
今天继续更新蔡东藩先生的《前汉演义》,书接上回CV15038312,本篇是第5章回,主要讲的是祖龙搞事和修仙的故事。本篇概要如下:
①秦始皇下令修建九云直道,和渭南阿房宫,可惜这两个项目工程量太大,直至秦亡也没有竣工。
②秦始皇将大秦精锐布到北方驱逐匈奴,又抽调商人、赘婿、逃犯组建军队开边南越,后兵发五十万谪戍岭南。
③秦始皇采纳李斯谏言,发布《挟书令》,销毁民间藏书,废禁私学,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④秦始皇再被方士忽悠,再常住宫殿的甬道中布设遮挡,使外人无法窥视其行踪。并且为了彻底杜绝行踪消息的泄露,将可能泄露其梁山宫行踪的侍从全部处死,从而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01、九云直道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共和628年),蒙恬奉秦始皇命,北逐匈奴,收取河套地区后,渡河向北直至阴山,占领高阙、阳山等地。再向北就是沙碛之地,蒙恬乃止,命人修筑亭障,徙人据守。奏报秦始皇后,秦始皇下令蒙恬留守上郡,统治塞外,永镇匈奴!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共和630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命令蒙恬修建九云直道,即从九原到云阳开辟直达驰道。可惜此段直道所经地段皆是山地,层岭叠嶂,深谷瀠洄,地形极为复杂,因此直到蒙恬被杀、秦朝灭亡,这条直道也没有修建成功。
02、南征五岭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共和628年),北事已定,秦始皇又将目光移向了南边。秦始皇下令,征召逃犯、赘婿、商人组成大军进攻南蛮。由于岭南此时还处于蒙昧状态,此时南蛮还被视为野人。因此即使他们的对手仅是秦国拼凑出来的乌合之众,但对南蛮来说也属于降维打击,因此很快秦军就平定了岭南,后秦始皇在此置桂林、南海、象郡。而南征秦军就地留驻,后不断增调,最多时有五十万人谪戍岭南。
【山喦】岭南即如今的两粤之地,旧称南越,因在五岭南面,因此叫做岭南。而五岭分别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
【山喦】关于为什么是赘婿、商人与逃犯并列。这是因为秦始皇沿用商鞅之法,讲究耕战立国。商鞅变法中有一条法令【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大意是商人(事末利)和不务正业的穷人(怠而贫者)都要重罚。而赘婿的产生就是因为男方贫穷才选择入赘到家境殷实的女方家,因此赘婿就被划归到“怠而贫者”的范畴。反倒是“怠而贫者”这个罪名太模糊,现实中较难以界定;而赘婿的界定就极为明确了。因此商人和赘婿就成了秦国的重点打击对象,和逃犯是一个地位。汉朝沿用秦制,因此汉朝的商人地位和赘婿地位也很低。
03、旧事重提
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共和629年)正月,秦始皇过生日,文武百官给秦始皇贺寿,本来是个高兴的日子,秦始皇兴致很高,与每位大臣一一畅饮不说,兴致到了还和会大臣们商业互吹一番。可偏偏秦博士中有个齐人,名为淳于越。此人不知是哪根筋不对了,竟然在寿宴上重提分封诸侯之事,而使用的论据还是商周之旧事。共和621年,大秦朝堂上经过大讨论,对此事已有定论,并且郡县制已推行数年,其优点已经彰显出来。可偏偏这个淳于越要跑出来恶心人。
原来是此次贺寿时,郡县派大臣仆射周青臣贺寿时,其祝辞中有一句“陛下以诸侯为郡县,战斗不生,人人乐业,将来千世万世,传将下去,还有甚么后虑?”本来秦始皇听了,是很高兴的。可偏偏这个淳于越就不高兴了,于是老调重弹,又将当年的陈词滥调拿出来现眼,诚心在寿宴上给秦始皇添堵。幸亏李斯站起来,其也不谈郡县与分封之间优劣,毕竟事实胜于雄辩,这事已有定论,根本没必要多费唇舌。李斯选择直接对淳于越这些愚儒开火,说这些人看似读书不少,其实完全是食古不化,却还偏偏喜欢以古非今。李斯的反击极为漂亮,甚合帝心,秦始皇又起余兴,满饮三大觥(gong1)后才离席散会。
04、焚燔挟书
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共和629年),寿宴之事看似告一段落,但宴会之后,李斯还嫌不够力度,竟连夜起草了关于废禁民间私学的建议。此时的李斯已经官至丞相,位高权重,说话办事自然颇有分量。等到上朝时李斯立刻上书进谏秦始皇。秦始皇闻之大喜,立刻批准,于是就有了后世著名的《挟书律》,其主要内容有:
①废禁私学。
②史书非秦纪皆烧之。
③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④有敢偶语诗书,弃市。
⑤以古非今者族。
⑥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⑦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⑧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挟书律》颁布之后,大量的民间藏书遭到销毁。除了少量残本躲过浩劫,也就剩一些当时尚未面世的秘藏幸免于难,例如孔氏复壁所藏之书,以及汲郡魏襄公墓葬中的晋魏史书。
不过此时秦朝的皇家藏书室还是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藏书,只可惜楚霸王火焚咸阳,这些国府藏书也大都随火而去。另外当时秦博士家可以合法藏书,但可惜,大秦只设置了七十个博士职位,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文化传承,但可惜人少力孤。以秦博士伏生为例,倾尽一生,舍生忘死,即使已九十多岁高龄仍不忘传书,但就算如此,其最后也只能为后世留下二十八篇今文《尚书》(CV11509714)。
05、阿房之名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共和630年),秦始皇嫌弃自己在咸阳的宫殿太小太少,欲再次扩建,但如今咸阳人口太多,拆迁难度太大。于是决定继续在渭南上林苑大兴土木。
此次工程极为庞大,秦始皇首先想要将渭南和渭北的宫殿群连接起来,这就需要在渭水上修筑桥梁,而此处渭水宽约二百八十步,而秦始皇要求此桥不能只是小桥,必须要能够通马车,这就要求此桥至少要有六丈宽,以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仅这座跨河大桥就不知要修多长时间。并且还要以此桥为依托,联通上当年(共和622年)在渭南修建的极庙直通骊山甬道,以及甘泉前殿直通咸阳宫甬道,这样秦始皇就可以坐马车从咸阳宫直通骊山及渭水南北,中间都不需要停歇。但仅这条甬道的工程量就已经极大了!
之后就是渭南的宫殿群,首先要修建一个前殿,即过了渭河大桥后,进入渭南宫殿群需要经过的前殿,此前殿仅殿门就要求要能过车马,就可以想象此前殿之巨,相传前殿规模,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分作上下两层,四面统有回廊,廊下可驱驰高车驷马。过前殿后可通过甬道直达骊山。然后在骊山之巅要再立一阙,做为整个宫殿群的最南端。为了新建这渭南宫殿群,秦始皇征召刑徒七十余万,分别从北端前殿及南端骊山这两端向中间建设。
最后就是整个渭南宫殿群的主体,根据图纸估算,整个工程至少要有几百座宫殿,工程量实在太大,至秦亡时,也仅完工半数,其中南北两端的建筑群是彻底完工,而当时其他完工宫殿则大多尚欠缺装潢。其中南端骊山侧是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的建筑群。而北侧以前殿为中心的建筑群,尚未定名,后世命名此前殿为阿房宫,取四阿旁广之意。秦始皇本意是等到工程彻底完工后,再逐宫命名,可惜秦到灭亡也没有完工,因此后世就以阿房宫命名前殿,也以阿房宫指代这整个建筑群。
06、秦宫之数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共和630年),此时秦朝的宫殿数量就已经很多了,仅关中地区就有宫殿三百余座,而其他地区则有宫殿四百余座。后为显示皇威广被,帝德无涯,秦始皇命人至东海上朐界中,立石为表,署名东门,以作为秦宫之东门。而为了增加咸阳附近秦宫建筑群的人气,秦始皇恩准有功的役夫携家眷在骊邑和云阳定居,并免十年徭役。后总计在迁住骊邑三万户,迁住云阳五万户。
07、陆地真仙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共和630年),秦始皇又想起了长生之事,于是再次招来方士卢生,直接摊牌,问:“你们都说有仙人,但我为什么见不到?你们都说有仙草,为什么我找不到?”然后卢生就开始一顿忽悠,胡诌了一些陆地真仙的癖好,例如,真仙不喜欢在人前显圣,因此秦始皇若想遇到真仙,就必须不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后秦始皇居住的宫室,不要让其他人知晓,微行出入,只有如此真仙才有可能现身一见。
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之后秦始皇不再自称朕,而是自称真人,以引真仙驾临。并下令咸阳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秦始皇所居之宫观,全部添建上左右遮蔽的甬道,这样秦始皇再去哪座宫室,外人就都看不到了。另外每个妃嫔的住处备齐御用之物,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而无需临时从外界调取,从而避免被人查知行踪。
08、喋血梁山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共和630年),秦始皇畅游梁山宫,俯视山景,忽见一队人马,经过山下。只见这队人马车骑众多,武夫前呵,皂吏后随,当中坐着一位宽袍大袖的人员,前呼后拥,且座驾极为华丽。秦始皇不悦,问是何人座驾,如此排场?左右探查后回报,是丞相李斯的人马。秦始皇怒笑到:“现在丞相出行,也都这么威风了?”
事后有知情人将此事告知李斯,李斯惊惧,立刻大肆削减车从。不久,秦始皇再次看到李斯车马,见变化巨大,立刻意识到有猫腻,说明自己身边有人曾给李斯通风报信。秦始皇大怒,立刻审问当天游梁山宫的随从人员,但无人承认。秦始皇暴怒,本着宁杀错无放过的原则,下令处死了当天随行的所有知情侍从。至此,秦始皇的左右侍从再无人敢多言嚼舌,更无人敢向外臣透露秦始皇的任何信息。自是后,群臣均无法知晓秦始皇的行踪,只能是在议事时,才能在咸阳宫见到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