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有余 补不足《晋书》乞物行惠
乞物行惠 损有余补不足 《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 ,贵重当时。 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 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 裴曰:“ 损有余,补不足, 天之道也。” 【今译】 梁王司马肜(司马懿第三个儿子),和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个儿子),两位都是当朝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近亲,国之近属,在当时可说是位尊权重,显赫盛极一时(贵重当时)。(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魏,成为晋朝开国皇帝) 裴楷担任晋武帝司马炎的中书令,裴令公请求梁王、赵王二位王爷从其封地每年拨出几百万租税钱(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二国,指两位侯王的封地),来救济自家的贫苦亲戚。 (以恤中表之贫者,恤:救助、赈济。 中表:指中表亲,父亲的兄弟姐妹之子为外兄弟,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为内兄弟,内为中,外为表,故统称中表)。 有人讥笑裴楷说(或讥之曰):“为什么向人乞讨钱财(何以乞物),拿别人的钱财来施行恩惠呢(行惠)?”(乞物行惠) 裴楷回答说:“从多余的拿出一些来补不足的(损有余,补不足),此乃自然法则,这是天道呀。” 损有余以补不足 《晋书·裴楷传》 【原文】 楷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 尝营别宅,其从兄衍见而悦之,即以宅与衍。 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 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今译】 裴楷是西晋大臣裴秀的从弟,他性情宽厚(楷性宽厚),与什么人都合得来(与物无忤)。 不主张俭素,他有个习惯,就是每逢去了荣华富贵之家做客时(每游荣贵),常常顺手把一些珍宝玩物拿走(辄取其珍玩),然后把它送给那些没有珍宝玩物的人。 即便是车马、器具、服饰(虽车马器服),他也常常是一夜之间,尽短的时间内(宿昔之间),就转手,送给了穷乏的人(便以施诸穷乏)。 曾经在别处营建了一套宅院(尝营别宅),他的堂兄裴衍见了很喜欢(其从兄衍见而悦之),裴楷就把这套宅院送给了裴衍(即以宅与衍)。 梁王司马肜、赵王司马伦(梁、赵二王),与皇室关系密切,是国君的近亲(国之近属),他们都是当时的富豪之家,地位显赫(贵重当时)。 裴楷就请求梁王、赵王每年从他们两封国拿出租钱数百万(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然后他又把这些钱散发给亲戚朋友(以散亲族)。 对裴楷的这种做法,别人曾讥笑过,裴楷说:“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把那些富豪之家的多余之物拿出来,填补别人的不足,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不在乎别人的诋毁,做自己想做的事(安于毁誉其行己任),都是这类情况(率皆此类也)。” 【赏析】 《老子》:“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过满的就减少一些,不够满的就补足一些。自然的法则就是减去有余的,并补上不足的。 但人世的作风是减损不足的,取来给多余的。 谁能把有余的拿出来供应不足的人?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做到吧! 老子体认到人世的作风,正好和自然法则完全相反,所以才造成天下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使富者更富,穷者恒穷,是有违自然平衡与和谐的作为。 本文中裴楷援引《老子》中“损有余,补不足”,是他坚信自己实践的是“天之道”,别人讥笑他,是因为那些人只懂得依靠“人之道”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