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习中医的情况比较复杂
当时初三,只是觉得好奇,尤其是针灸,立竿见影,也觉得奇妙,唯觉得针灸过于疼痛,不敢轻易尝试。对于正骨来说,自己力道不足,只是学了一点推拿的皮毛。后因学业繁忙,过完一个快乐的中考暑假后,学习终止。
高中时自研《黄帝内经》,购买了多个版本,在同学之间偶又吹牛,称看过三遍,其实自己也清楚,我认识书上的字,但是书里写的什么,根本不知道,只是装作一种学识深厚,高深莫测之感。当然自己的成绩也一塌糊涂。高三时,迷于易学,尤其是梅花易数占卜,幻想某一日算准彩票数字,富甲天下。当然,这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如果都能算准,大家都去研习算卦买彩票了。
高中时期,正是计算机方兴未艾之时,此时又迷上了计算机编程。在以离家出走的胁迫下,如愿在高中毕业时获得去大城市学习编程的机会,报了某鸟的课程。第一次在大城市自己租房,久居。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上课,回家看电影。两点一线之间奔驰。
为了更好的实现梦想,大学报的是电子商务。想着电商是未来的黄金机遇,编程加电子商务,天下无敌。万万没想到,时代是踩准了,买上了车票,但是完全没赶上时代的列车。
大一开始,除了研究易学,此时因为经常混迹于贴吧,自己也有了一些心得,经常卖弄。但对于瓶颈,始终难以突破。请教贴吧其他高手,大都讳莫如深,不愿传授。如此打击之下,只得流连于网吧包宿,寄身于魔兽世界。后觉如此颓废不行,作为新时代的男儿,不能沉迷于游戏之中。于是把工会托管给朋友,自己开始转身深研中医。
都说医易相通,基础确实一样,但是两者是不同的路数。学习中医时,很多由易入医的人都踏入了一个怪圈,或者说时误区,这个误区,我也经历过。我们总是喜欢用易学的思维去定义中医,尤其是阴阳,喜欢去做一些中医的预测。这个实际上是错误的,这个问题后面再表。
古代想要学习中医并不容易,很多小孩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了师父跟前,先是要和师父上山采药,去药农药商那里收药,还要动手炮制药材,同时还要背诵中医启蒙的各类书籍,比如《药性赋》《中药四百味》《濒湖脉诀》《汤头歌诀》《雷公炮炙论》等等,一个老师一个教法,这段时间实际上是一个认药过,程也是一个长期且有枯燥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五到十年,当你差不多知道鲜药、生药、干药、炮制药的形态和种类。那么恭喜你,你就进入下一步了。
这时候,你会走到台前在堂前抓药,同时师父会给你一部书让你背诵,这套书基本上就是《黄帝内经》不会有什么出入,当你背诵完《素问》后又会给你《灵枢》,直至你把黄帝内经都背诵完,下一步不同学派就会给与不同的书,比如伤寒派肯定会给《伤寒杂病论》了、易水派肯定会给你《医学启源》《脾胃论》、温病派肯定会给你《瘟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辩》《温热经纬》这类的。同时你还要熟悉台前的各种人情世故,各类中药的用量和配比等。聪明的话这个过程大约三到五年,等到你把师父给你的书都背完。那么恭喜你,你又过了一关。
你这么孺子可教,为师我不教你点东西都说不过去了。其实,这时候其实已经淘汰了一大批人了,一部分转行去做了药工,更大一部分人则是另谋出路去了。这时候通过了前两关聪明的你,可以在师父身边跟诊了,你的日常就是抄医案、写药方、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偶尔师父让你亲自切脉感受,然后问你如何如何,怎么怎么。这个过程大约一到五年。这时候就会分入室弟子、外室弟子了。多数人在这个时候也是被打发走了,这个时候治疗一个小病小灾的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况且为师我家也养不起这么多闲人了!慢走不送嘞!当然也有真正学会师父部分衣钵可以自立门户的人。不过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外室弟子进不得内室的。如果这时候你还没走,恭喜你又过了一关,注定你是天之骄子走到最后的人!
内室弟子一般以两个人为重,一个是开山弟子,也就是大师兄,另一个就是关门弟子,也就是小师弟。他们足以继承师父全部的衣钵,也是真正走到最后的人,如果这时候师父家有个小师妹,你就有可能成为上门女婿了!还有一个人可能经历上面的全部,那就是师父的亲生儿子!很多时候中医世家就是这样一代代走过来的。最终坚持下来的可能不是大师兄更不是小师弟,就是哪也跑不了的亲生儿子。有些注重规矩的家庭,还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传男不传女。
古人学习中医的情况比较复杂,古时没有中医类学校培养中医专门人才,国家也没统一编写教材供学习之用,想学医难度是非常大的。医学知识并非某一人的发明创造,而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点点滴滴不断地积累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出少数能人来整理升华,产生并创造相应理论以指导临床诊疗,从而不断推动医术的进步与提高。
一、由于各地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气侯条件,饮食习惯,个人体质,劳动强度,卫生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于是产生了各种医学流派,出现了不同的各有特长的医术高人。
于是这些杰出的医学人才便招收徒弟,一些愿意学医的青少年就来当学徒。即古代多以徒弟拜师的形式学习中医。
二、是以自学方式学习中医。这类人文化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是也。他们或因科举落榜,或因官场失意,或因自己及家庭成员受病痛折磨,而发奋习医,往往能取得大成就。


三则是家传习医,数代人的长期积累,医术也非常有传承性。
另外,古人发现在任何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在内部功能的划分上都是一致的;(天人合一)就像外部的山水画一样,古人也认为人体身体内部也应该是一幅山水画;所以中国古代的穴位,很多都是从描述山水地势以及神灵中来的。如 涌泉;合谷;灵台;寸关....等等;而且功能在风水上也是类似;中国古代,连大地都是盘古的身体;所以把人体和山水联系在一起就不足为怪了;
因为,任何的系统都具备五样特性:1.生发(木/生)(春天).2.繁茂. (火/长)(夏天).5.回收(金/收)(秋天),6.潜藏(水/藏)(冬天)以及任何事物中的物质的本体:土地(土)(长夏);所以又把人体的流通划分为五个功能: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这也就是所谓的五藏;这个五藏是系统功能性的表述;和西医中的五脏完全不同;


还有,任何事物的成就必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部本身的功能,一个是对外部的动能;所以从五藏(人本体的功能)引申为 六腑(人体的对外部的功能,如消化食物,过滤水,传输能量等等);古人认为内外在本质上都是相互沟通的;本体的功能不好,与之相应的外在功能也不好;就像一个家庭一样,男人在外部不好,女人日子也不好过;女人在家里面过不好,也会搞得男人在外面难过;这讲的是五藏六腑;这是人的本体功能
另外古人还发现了内的功能必须要和外部的形状中间必须要有一个沟通的渠道;所以古人发明了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就是让内外所有的东西都统一沟通起来;
经过了上述种种考验,最终你继承了师父全部的衣钵,恭喜你孩子,你已经成长为了一代中医,请开山收徒吧!这是现代中医永远不能企及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残酷的学习方式,正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诞生出那么多古代的名医名家。当然我说的上述学习中医的方式只是古代学习方式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古代学习中医还有专门的官医署需要考取才能学习的方式、登贴拜师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自学成才等等。
为了深入解决中医基础问题,我花了几天时间,去了郑州市淮河路的古玩城。在哪里呆了很久,淘到了不少有用的书籍,也顺便认识了不少易友。尤其一个老板,家中藏有万卷不同版本的易学书籍,其中还有一些盗版的讲课秘籍。被我如获至宝。周末最大的乐趣就是去淘书。
在这一年间,我的知识突飞猛进。修习了各种牛鬼蛇神的书籍。比如《梅花易数》《金口诀》《大六壬》《奇门遁甲》《八门风水》《水镜神相》《麻衣神相》《皇极经世》《紫微斗数》以及很多盗版的课程书籍。什么邵伟华的,张延生的,什么梅花心易秘籍。
看的书很多,总是觉得隔了一层纸,这层纸是什么,很难说的透。东西明明都学了,就是应用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