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梦话:人生的诗》:1 从弗洛伊德、阿德勒说起
声明:梦话不需要太多逻辑。
我有一个朋友,他似乎会时不时地自言自语一些梦话。我自己觉着还挺好玩的,便记录如下:
“是否~每一场美梦~醒来都很爽~”
“嗯?是谁在唱歌?这不是《雅俗共赏》的歌词吗?”
“你好呀。我是谁?这是个好问题。”
“......”
“......好吧,如果你是问我的名字的话,就暂且叫我‘江湖’吧。”
“呃......还行。江湖你好。我叫散人。”
江湖:“你好。”
散人:“......所以您到底是谁呢?您......是许嵩的粉丝吗?”
江湖:“是的!许嵩NB!”
散人:“OK。啊同~道~中~人啊!我也是!我自称是‘嵩学’二级学者!”
江:“哈哈,大家本来都是同道中人。你说你自称是‘嵩学’二级学者,那你觉得,许嵩NB在哪里呢?”
散:“以我对许嵩的音乐、社交平台言论(博客、微博等)、访谈记录、出过的书(《海上灵光》)以及‘网络传说’等的认识,我猜测,以下仅仅是随便猜测:许嵩之所以‘弃医从乐’走上音乐之路(许嵩是从安徽医科大学毕业),与他早年好像失恋过不无关系。一开始,在大学期间,他好像只是翻唱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以抒发情绪,于是逐渐越发对音乐感兴趣,在课余时间,他自学了——或许也跟当时的一些伙伴一起——音乐理论、音乐制作技术等,从重新编曲当时的流行歌、串烧周杰伦的歌曲等,到跟伙伴合作做歌,再到自己创作、发专辑,就是这样凭着热爱自然而然一路走到现在。顺便,他今年还首登了春晚。有意思的是,从他的专辑来看,第一张到现在的第八张,似乎在单张专辑中‘失恋歌曲’的数目占比呈现了逐渐减小的趋势。或许可以这样简化地说,一开始他只是单纯抒发自己的‘悲痛’(当然,也有张扬个性、‘耍酷’的成分,在他早年的一些说唱作品中展现尤突出),也正是这样的真实与纯粹赢得了他第一批粉丝的共鸣,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了事业,成为了一名成熟的艺术家。除了‘失恋金曲’非常优秀地代当时(以及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表达了古典的爱情理想似乎难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完美实现的‘时代的创痛’,他的很多其他作品也以各种方式和角度,揭示时代问题,表达个人观点,传递真善美,而且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容易传唱’的同时值得反复推敲、细细品味,丰满而深刻,‘什么酒都能酿’。总而言之,那‘痛苦’于是便有了意义。许嵩在我心目中,是个英雄。”
江:“哈哈哈,果然是很有研究啊。你刚才提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你的观点,许嵩之走到今天,某种程度上是‘化悲痛为力量’的自然结果、必然结果。据说,查尔斯·狄更斯的第一份工作是往涂料罐上贴标签,也正是他初恋的失败在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之后,让他因此创作出世界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及其他一系列作品。这很有弗洛伊德的味道。”
散:“哦吼?怎么说?”
江:“我看过一个视频,是ytber‘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发布的,标题是《過去可以被改變的真正原因,被討厭的勇氣》。”
散:“啥?过去可以被改变??这跟弗洛伊德又有什么关系?”
江:是这样的。“心理学三巨头”分别是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他是“三大宗师”之首。而今天重点介绍的阿德勒,他于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与弗洛伊德共事。共事几年后,由于观点分歧而分道扬镳。他自创学派,名为“个体心理学派”,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在关于“心理创伤”的问题上,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弗洛伊德提出了“原因论(或因果论)”,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论”。
原因论认为,一个人有什么坏习惯或者什么性格特点,全都跟TA的成长环境、童年、原生家庭等有关系;而一个人当前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就是由于过去的某些痛苦经历所造成的。所以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必须追根溯源,回想到那些痛苦经历,并一遍遍回想那些经历的前因后果,努力想办法解开这个结,抚平伤痛,这样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
散:合理啊。不是有这么句话嘛:“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不过到底“幸”还是“不幸”,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那阿德勒怎么说?
江:目的论认为,一个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非由过去的什么经历引发,而是因为这个人现在的某种内在目的。举例,某人以前某次出门被人打了,后来常年社恐不想出门,这就是有一个心理疾病。按照原因论,此人社恐是因过去被打,要让TA一遍遍地直面过去的恐惧以至于不再恐惧(“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才能解决社恐。然而目的论认为,此人社恐与TA的被打经历并无关系,TA不出门只是TA不想出门,而被打经历只是TA用来实现TA不出门的目的的借口、挡箭牌。比如可能他人听TA找来的过去被打过的“理由”,觉得合理,这样TA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找工作不上班啦,之类的。
所以阿德勒认为,所谓“心理创伤”根本就不存在,人是不会因为过去而影响到现在的。
散:emmm......好像也有些道理,但是这是不是有点极端了呢?......你继续。
江:原因论与目的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原因论认为,人的过去决定了现在,就如“宿命”一般,许嵩有词:“染指江湖结悲局/无人逃得过宿命”——《天龙八部之宿敌》。
散:那我是不得离你远点?
江:哈哈哈哈,不用。你看目的论就认为,人的现在是由现在的目的所决定的。而这个目的可能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就是说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的这个目的,但是你的大脑已经开始“帮”你找理由了,那大脑它上哪儿找呢——记忆呗。于是你便成功地实现了“合理化”,你自己都以为是因为过去的那个原因造成了现在的结果。所以“治疗”的方法是,改变你现在的目的,而非寻找过去的“源头”。所以不用离我远点,我又没做错什么(手动滑稽)。
散:草。
江:所以说,你的现在决定现在。
《与神对话》中说:“一个最深的秘密就是:生命并非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你并不是在发现你自己,而是在重新创造你自己。所以,别汲汲于发现你是谁,而该汲汲于决定你想做谁。”
而事实上,你的现在也决定过去。
散:你在逗我?
江:举个例子:有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好像挺“傻”的,上学的时候连个小板凳都做不好,所以经常被同学、老师嘲笑。如果爱因斯坦后来真的成了一个“傻子”,那这经历便是“心理创伤”;然而爱因斯坦后来成了我们所知的了不得的人物,大家对他那段经历的评价便会是——这是“天才的特质”。
散:草。但是你这个例子只是在说,人们对同一段历史的评价,会因结果不同而不同。
江:嗯。不过其实,有这么一个逻辑,如果你的过去真的发生了改变,其实你无法知道。因为当你现在创造了一个新的自己,同时也就创造了一个新的过去,而在现在的角度看,你的过去一定是那个“新的过去”,而非“旧的过去”或者别的过去,因为对于现在的你,那“新的过去”是唯一讲得通的过去,或者说,你创造新的现在的同时创造了新的所谓的记忆。
散:草。彳亍。
江:所以说,你过去的“痛苦”也是你自己创造的。
散:???过分了吧,照你这么说,恋爱被分手是自己创造的?父母逼迫填报不喜欢的高考志愿是自己创造的?那父母也是自己创造的???不是我父母生了我,而是我“生”了我父母??????
江:毕竟如何缘故,且听下回分解。不过我可以提前告诉你:是的、是的、是的、是的。
散:??????????
你可得给我好好掰扯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