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学姐不靠颜值靠实力,无GRE申到哈佛

申请背景:
本科:浙江大学 英语专业
申请方向:教育心理学
GPA:3.7/4.0
托福:109
GRE:考得一般,赶上疫情很多学校的GRE optional所以基本上都没交
科研:校内实验室
文章:两篇较水期刊的一作文章
推荐信:一封校内实验室教授的,一封UCLA暑校老师的,一封实习上司的
申请结果:(都是硕士)
Harvard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UCL Early Years Education
UCLA Human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y
申请季落幕了,我在GPA和托福平庸的情况下拿到了哈佛、ucl、ucla、nyu等学校的offer,和牛津的面试offer。(没有通过牛津面试主要是因为牛津剑桥的项目都是很科研型导向的,招的基本就是想要读博的人,所以社科同学要求要有分析统计基础,修过相关课程等,而我恰好还木有)虽说肯定有一部分是运气的因素,但还是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申请心得。第一部分是“打地基”,第二部分是“垒高楼”。
打地基指的是我们的三维成绩,即GPA、托福和GRE。我的三维对于前十学校来说都不算是高的,所以在我看来,三维分数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高于学校的平均录取分数即可,为了绝对的高分浪费很多时间是得不偿失的。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我也因为自己的GPA不够高而困扰,打算通过这一年的重修来补救。好在这时我加入了世毕盟,老师在全面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并不建议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刷GPA上 ,而是建议我在科研和实习上多下点功夫,与其弥补自己的短处,不如将自己的长处变得更“长”。从结果来看,这个策略是非常有效的。而较为丰富的科研和实习经历也为我的ps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我能够在ps中充分展示。
第二部分是垒高楼,也就是寻找个人定位,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人设。这部分有三点心得,首先,整个申请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保持好心态,要敢于投递好学校。常有同学会因为不自信而不敢投递自己领域最好的学校,从而错失良机,申请结果出来时发现平时不如自己的同学拿到比自己更好申请结果。在这一点上世毕盟的老师很成熟,一般会推同学一把,建议投递一些彩票院校,降低同学的不自信感。在申请期间我问了好多人他们的心态,后来发现即使是申请到前十学校的,大部分同学申请季一样会焦虑,都很正常。这个时候可以多和培训师交流,我觉得我的焦虑很大一部分都是世毕盟的老师帮我缓解的。他会告诉我别的同学大概进行到哪一步了,也有一些人和你进度差不多,大家都焦虑的,你不用过度担心等等。知道大家都很焦虑时,自己的紧张情绪其实也会相应得到缓解的。(这也是心理学上缓解焦虑的一个方法)
其次,文书和简历要贴合我们申请的小方向,切忌贪多,不是内容写得长就是有效的。比如我申请的小方向是早期教育方向,那么我写在婴儿实验室做研究和在早教机构实习就是有效的内容,但是我并没有把在XDF做高中同学助教这件事写到文书和简历中,因为它们的出现并没有帮助我构造出自己热爱早期教育事业并且笃定一生为之奋斗的形象。尽管站在教育类申请的角度看,那一份实习也是教育相关的,但并没有那么有说服力。在这时,越focus的越有说服力。(其实也是说,在确定好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时,越早focus到一个小的方向并不断深耕,就越好)
最后,文书要先打动自己,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塑造成“不可或缺”的候选人。每个人努力发掘的话,都一定会找到自己超越常人的一个亮点,有些甚至是优于招生官的。比如对于中国同学来说,做过几年心理学实验的同学就可能会接触到比外国招生官更多的被试,这就是优势。抓住自己“能带来什么”,可以让我们在申请中占据优势。
收获哈佛的录取我可以说是非常满意了,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当然少不了对我提供过帮助的人们,尤其是世毕盟的老师们长期以来的的鼓励与指导,如果不是有他们的从旁协助,我真的无法想象自己如何挺过申请季。最后,祝福大家,功不唐捐,都可以收获心仪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