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委大院》央视首,播看农村农业发展的曲折探索

最近,电视剧《县委大院》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收获很高关注度,相关话题引发热议。这部作品首次聚焦县委大院工作、生活,逼真呈现县域治理涉及的方方面面,让观众看得过瘾且深受启发。
剧好看,首先源于真实。主体人物是县委大院里的领导干部,细节呈现的是县域复杂的政治生态。临危受命的县长、初入职场的“小白”、八面玲珑的企业家、表达诉求的群众,鲜活立体的基层群像,交织着矛盾冲突,增添了烟火气、可看性。办公室整齐的档案柜、公务员稳重的穿搭,会议室席卡和水杯的摆放方式,还原了县委大院的真实面貌。从棚户区改造调度会到水源地保护项目推进会,电视剧生动呈现了基层工作的“文山会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制作真实、剧情写实、人物务实,使全剧“不悬浮”、质感满满,观众代入感强。
电视剧背后也反映了一些基层治理的问题和难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摩擦权舍,教育医疗改革的破釜沉舟,农村农业发展的曲折探索......
结合笔者的生活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农村农业发展的的确确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言之痛:
一、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涌入城市和县城。昔日热闹的农村变得寂静起来,再有没有喧嚣的景象。农村就像一个垂暮的老人,已经渐渐地失去了活力。
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一、大量的土地闲置撂荒。由于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撂荒多、闲置多,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空巢留守现象突出。外出务工的多是年青劳动力,在家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空巢留守现象十分突出。三、存在社会治安隐患。大量的人员外出,有部分户常是一把锁子看门,偷盗等事时有发生。四、产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需要有眼光、有知识、有技术的人,而留在家中的多是老人,思维不够开阔,对于产业发展有心无力。
二、农民老龄化加剧。
出现农民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农业日渐失去竞争力和吸引力。 中国绝大部分农村仍然沿袭着传统耕作方式,虽然国家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 :农业税 免了,粮价也高了,但人多地少,增收潜力十分有限,辛辛苦苦干上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二三个月的收入。 种田可以让农民温饱,但无法让农民致富。大多数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老年人劳动力有限,只得耕种少量的农田和庄稼地,除此之外,独居的孤寡老人基本无力耕种土地。随着老年人去世,年轻人又不愿待在农村,农村发展前景渺茫。
三、农村建设缺乏规划。
现有村落格局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原来村民住房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简单地履行一个报批手续,建多大面积、建什么式样房屋没有规划,没有专门部门管,加上每家农户的经济实力不一样,一旦房子建好以后就无法改变。此外,农村乱搭乱建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因素导致村庄建设格局较为混乱,地下管网线等基础设施无法规范铺设,加大了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
小编认为要解决农村问题,使农村重新焕发活力,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差距。二、大力培育富民产业,解决农民的钱袋子问题,使农民在家也能获得与外出务工相当的收入。三、盘活农村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加农民收入。无农不稳,解决好农村问题,让农村重新焕发生机,才能更好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说到底,影视剧是一面镜子,人们看剧也是在关照内心、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县委大院》里,不仅有中国之治的基层实践图景,也有个体在新时代努力奋斗、实现理想、从“小我”到“大我”的感人故事。借由这部电视剧,更多人把目光投向县域,拓展和深化了普通人对县域治理的认识和理解。有理由相信,在基层干群同心协力下,县域治理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县域改革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