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的哲学……》:生平与工作.斯宾诺莎之争及其后果

2023-08-03 01:45 作者:海鸟_SurgeSwallow  | 我要投稿

【机翻】《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的哲学:论体系与自由的矛盾》:生平与工作.斯宾诺莎之争及其后果(1780-9 年).P20-23



斯宾诺莎之争及其后果(1780-9 年)


1780 年代,雅各比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首次登上了哲学舞台。雅各比的突破虽然是无意的,但就其思想内涵而言,其基础也并不令人惊讶。他接连发表了两部重要著作,这两部著作都具有开创性,其影响力不亚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5 年,雅各比出版了《致摩西-门德尔松先生的信:关于斯宾诺莎的学说》(1789 年出版了第二版增订本),1787 年又出版了对话录《大卫-休谟论信仰》,或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内容而言,这两篇,或者说三篇文章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序列。


事情要从 1780 年雅各比在沃尔芬比特尔拜访莱辛说起。雅各比与莱辛相处融洽,莱辛是雅各比小说的长期崇拜者。他们就斯宾诺莎展开了引人入胜的热烈讨论,莱辛对这位哲学家表示支持,而雅各比则对他既支持又反对。这次相遇被视为现代思想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对话之一,它开启了所谓的斯宾诺莎文艺复兴,并奠定了斯宾诺莎作为哲学史上经典人物的声誉。然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雅各比于 1783 年向门德尔松寄去了一份谈话记录,以继续追问门德尔松是否知道他刚刚去世的朋友莱辛实际上是一位 "斯宾诺莎主义者"。这段最初的接触所产生的书信往来的写作思路非常奇特,但也是所谓斯宾诺莎之争的症状特征之一。


最初关于莱辛是否是斯宾诺莎主义者的问题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即斯宾诺莎学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它是否允许有足够大的解释学余地来进行不那么激进的解释(门德尔松)或完全不激进的解释(雅各比)。这个问题引起了雅各比和门德尔松之间的严重对立。他们的冲突围绕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展开,这部作品在此之前一直被诽谤为无神论和宿命论,并被压制在官方哲学话语之外,其利害关系不亚于理性本身的构成、范围和有效性。请注意,这场辩论绝非学术性的。恰恰相反,它的核心是在 1800 年前后形成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即莱因哈特-科塞勒克(Reinhart Koselleck)令人难忘地称之为 "Sattelzeit "10 的分水岭时期。


当雅各比公开他与门德尔松的争论,揭露莱辛的斯宾诺莎主义以及他断言 "正统的神性概念不再适合我"(Spin: JWA 1,1, 16; MPW 187)这一轰动性消息时,他发起了一场辩论,几乎整个时代的知识界都将参与其中。首先做出反应的是柏林正统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站在门德尔松一边,指责雅各比是启蒙运动的敌人。他们甚至坚称雅各比对门德尔松在 1786 年的早逝负有一定责任,并呼吁哥尼斯堡的康德就此事发表声明,康德最终发表了声明(1786 年;《在思考中确定方向意味着什么》)11。


1786 年夏天,雅各比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伦敦之行,回到伦敦后,他制定了与大卫-休谟对话的计划,希望借此澄清自己的观点。柏林圈子指责雅各比的立场 "宣扬天主教,诋毁用理性探究来证明宗教真理的做法"(DH: JWA 2,1, 18; MPW 263),针对这一指责,雅各比打算证明,正如他在《斯宾诺莎书信集》中与门德尔松的争论中所做的那样,所谓的启蒙主义或宗教虔信主义决不是核心问题。此时,雅各比决定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 年第一版)引入分析,从而使这场争论的复杂性和哲学意义变得更加明显。为了反对唯心主义,他引用了 "坚定的现实主义"[entschiedener Realismus]这一概念,并在题为《论超验唯心主义》(On Transcendental Idealism)的补编中将其论点推向了高潮。


在此背景下,1790 年后出现的对雅各比的回应显然是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必须将其理解为德国哲学和文学的后康德时代的一部分。出生在 17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年轻一代哲学家,包括费希特、黑格尔、荷尔德林、谢林和诺瓦利斯等人,现在登上了舞台。这些思想家对柏林人陈旧的关注点兴趣不大,当然也不关心他们对非理性主义和信条主义的指责,这些指责甚至在很久很久以后还在继续针对雅可比,就好像是默认的一样,而且丝毫没有反思它们在这一群体的特殊正统观念中的起源。对于新一代来说,康德和雅可比的理性批判显然已将门德尔松的理性主义流放到了无法挽回的过去。与此相反,雅各比在《斯宾诺莎书信集》中既支持斯宾诺莎又反对斯宾诺莎的立场,彻底重构了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整体框架。用费希特的话说,雅各比现在被视为 "与康德同时出现的哲学改革者 "13。


第三组反应出现在 17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某些方面是所有反应中最奇特的。它包括雅各比的朋友和最亲密的熟人的反应,其中包括歌德、赫尔德、拉瓦特、哈曼和克劳狄乌斯。其中一些反应可以在《斯宾诺莎书信集》所引起的大量私人信件中找到,但它们也以出版的形式出现,例如赫尔德的《上帝》(1787/1800),雅各比在 1789 年版《斯宾诺莎书信集》的补编四和五中对该书做出了极具批评性的回应。虽然所有这些人物都站在雅可比一边反对柏林圈,但他们在实质问题上却与雅可比意见相左,尽管理由各不相同。歌德和赫尔德根本无法理解雅各比反对斯宾诺莎的理由;而哈曼和克劳狄乌斯则无法理解雅各比为什么会为斯宾诺莎辩护,或者他为什么一开始就决定参与这场辩论。尽管歌德和赫尔德的确以自己的方式为斯宾诺莎的复兴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意识到《斯宾诺莎书信集》真正的爆炸性力量,这一点从克劳狄乌斯为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重要著作之一起名为 "斯宾诺莎小册子"(Spinozabüchlein)也可以看出。


注释


10.Reinhart Koselleck,“导言”,见《基本历史术语》。《德国政治史词典》,奥托·布鲁纳、维尔纳·康兹和莱因哈特·科塞莱克编,第1卷(斯图加特:克莱特-科塔出版社,1979年),第十五卷。


11 见雅各比通信评注中的文件集 JBW II,5, 699-727。


12 从这个角度看,将雅各比的思想划分为早期和晚期阶段的做法并不罕见,但事实证明这种划分是站不住脚的。雅各比认为,他只是在晚年才找到了积极的理性概念,这种划分似乎源于他对大卫-休谟的回顾性评论的错误倒推,该评论收录在《1815 年作者哲学作品集》的导言中。斯宾诺莎书信补编七》实际上是雅各比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但在学术界受到的关注普遍太少。遗憾的是,雅各比作品的标准英译本只收录了节选部分。


13 J. G. 费希特,"就最新哲学的实际本质向大众提出一份清晰的报告: 强迫读者理解的尝试",译者:约翰-博特曼和威廉-瑞德。John Bottermann 和 William Rasch 译,载于《德国理想主义哲学》: 费希特、雅可比和谢林》,恩斯特-贝勒(Ernst Behler)编辑。Ernst Behler (New York: Continuum, 1987), 47 (修订译文).


🦉

“……他们甚至坚称雅各比对门德尔松在 1786 年的早逝负有一定责任……”,是指雅可比最后一次书信交往后打算将书信编辑成《论斯宾诺莎的学说》这一书信集并附上回复,但门德尔松还没见到书信集出版就去世了,没能见到回复,顺便一提莱辛也是在与雅各比会面后没多久就去世了。(179年7月5日二人首次见面;1781年2月15日莱辛去世)


“……他引用了 "坚定的现实主义"[entschiedener Realismus]这一概念,并在题为《论超验唯心主义》(On Transcendental Idealism)的补编中将其论点推向了高潮。……”这篇《论超验唯心主义》的出处没有注释,《书信集》里也没找到,盲猜《作品全集》里应该有吧(见缩写页:JWA


《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的哲学……》:生平与工作.斯宾诺莎之争及其后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