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让“史航们”和他该死的性骚扰见鬼去吧。

2023-05-11 22:35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秃头研究所Monsters(公众号)

◼️ 很显然,“史航”已经成为了一类男性的代表。在关于他的一系列骚扰和令人反感的聊天记录曝光之前,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可以替代“史航”被人们记住:比如某位吴姓男明星、比如某位著名主持人、比如被泰勒·斯威夫特起诉1美元的主持人大卫-缪勒、比如北京某所艺考机构的校长等等,或者换一个词更恰当:不知悔改的性骚扰者。


◼️ 诸如史航这类性骚扰者们有许多的共性: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社会地位和财富也同时可以带来一定的名利和权力、在绝大多数时候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认为自己颇具魅力,没有哪位女性会拒绝这样有魅力的自己、无法接受竟然会有女性认为自己对她们的青睐是性骚扰而不是一种独特的赏识、非常自以为是且油腻。


◼️ 这并不是说无权无势的男性不会对女性进行“性骚扰“,实际上这样的性骚扰更多,但相对来说其界定起来更容易,因为没有任何金钱和权力的光环,性骚扰这件事会变得赤裸且肮脏。可一旦骚扰对象是一个还算有点社会成就和声誉的男性,那么性骚扰这件事就很容易蒙上一层暧昧的光环:真的是骚扰吗?就算是骚扰了可对方可是xxx呢?真的不是你情我愿吗?真的不是女方想要出名想要资源吗?


◼️ 你看,在男权社会固有的社会分工下,男性争夺资源,女性争夺男性,如此的天经地义。就因为男性是这个社会的主导者,女性需要依附男性而存在,为此男性将女性视作玩物,调笑几句,甚至上下其手,好像也不过是些不痛不痒的小事情——过去从来没有人敢站出来公然反抗,因为很多女性深知自己反抗的并不是一个男性,而是权力,是男性构成的男性权力社会。


◼️ 所以其中一位被史航称之为“前女友“的被骚扰者小默才会在文章《关于史航的“小作文”》中写下:性骚扰,自始至终,就不是性欲的问题,而是权力的问题。权力是最强春药,能使现实中不够挺拓的人,在精神上“屹立不倒”,自鸣得意,以为风流。用极致的信息差和知识势能,砸烂我们的判断坐标, 让我们把他当成唯一的权威,以他的评价为圭臬,如果被他抛弃,则证明我们真的连被性骚扰都不配。


🕷
05/04/Thur.


性骚扰不是性欲的问题

而是权力问题。

@TuTouSuo™️ 


201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Breakers”为当年的年度人物们,并刊文表示,自2017年八月开始,一大批女性开始站出来反对来自权威男性的性骚扰,她们是演员艾什莉·贾德、优步前工程师苏珊·福勒、美国企业说客阿达玛、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和墨西哥草莓采摘工伊莎贝尔·帕斯卡。她们,以及她们身后千千万万的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MeToo运动(我也是,我也曾被骚扰过),形成了1960年代以来最高速的文化运动:女性直面骚扰,毫不畏惧的大声指控、表达愤怒、抨击权威。


之所以「打破沉默的人」在当年可以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又有如此之高的地位,还需从其过去的社会意识和之后的社会觉醒两部分说起。


性骚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被认为是一种「错误」或者「犯罪」,作为骚扰者的男性总是逍遥法外而作为被骚扰者的女性总是沉默和隐忍,其主要有几个典型缘由:

第一,在美国法律中,直到1975年“性骚扰”这个词才得到正式使用,并仅仅是确认为性别歧视的一种方式,纳入公民权利法案的保护范围,但自此之后无数开庭审理的性骚扰案件,都因为所谓的“证据不足”或者是“无法判断是否真的构成骚扰”而不了了之,女性胜诉的可能性极小,并且女性不仅无法胜诉,还可能因此丢了工作或者遭遇其他人的白眼,这是社会法律与政治环境的不友好。

第二,性骚扰作为性别关系中的一种不合理关系,其天然的依赖于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很多女性在试图指认男性行骚扰时会被直接的扣上所谓“荡妇”或者“主动勾引“的帽子,长久存在的性羞耻和荡妇羞辱也让性骚扰在社会层面上存在一座沉默的冰山。


第三,绝大多数的性骚扰都停留在“语言”或者不造成伤害的“肢体接触”层面,这意味着其伤害多为精神性的而非生理学的,这类伤害难以进行测量,也时常会被所谓的“女性脆弱、敏感“等词汇遮蔽,以至于不少遭遇了性骚扰的女性无处诉说,只能像房思琪一样自我和解,以至于从个体层面合理化了性骚扰行为;


第四,根据@缪斯夫人的统计数据,由于社会性别结构的不平等,广为关注的性骚扰多涉及有权势的男性对女性的不正当行为。例如政府雇员琼斯控诉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不当暴露身体部位并要求性行为,以及前任总统特朗普在录音中大肆吹嘘他对女性的性骚扰行为等。这类存在权力关系的性骚扰中的“骚扰”部分往往会被遮蔽在“权力”之中,被看作是“媚权”或者“权力中的身体交易”,是男权社会中男性社会资本和女性天然弱势地位的体现,以至于女性在面对性骚扰的时候需要反抗的不是一位男性,而是这个男性背后的整个权力体系和男性社会。


上述这些原因,让“性骚扰”这种行为中女性的弱势地位更加凸显,以至绝大多数女性在面对性骚扰的时候选择保持「沉默」。然而,正是这些沉默让渡了女性的权利与意识,让作为骚扰者的男性的沾沾自喜甚至变本加厉,让作为被骚扰者的女性长久的困于自我怀疑和无法言说的愤怒中。


所以「打破沉默的人」才是里程碑式的:因为管你是什么著名主持人还是企业高管,女性再也不用担心所谓的权力和个人声誉,也不再害怕荡妇羞辱和受害者有罪论——说出来,表达出来,发泄出来,这是最重要的。


而打破沉默的人也真正打破了沉默,自2017年开始,全球女性运动、性别平权运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性别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性骚扰详细法律补充都成为了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中文互联网上“xianzi和她的朋友们”以及后续数起女性反对性骚扰,反对荡妇羞辱的事件也正在撞破曾经那座沉默的冰山:就像这次史航被爆性骚扰之后,很多女性在转发「小默」的文章时都会加上自己曾经的遭遇:


就是因为性骚扰常常被权力、亲昵、信息差、暧昧、年纪小、不懂事、不要告诉其他人、别人会嘲笑你这些借口和话语所笼罩,才需要有更多的声音、更多的遭遇、更多的力量来告诉每一个可能遭遇到性骚扰的人:


你不是一个人——这是社会的错,是骚扰者的错,但绝不是你的错。


史航的骚扰事件已经发酵了近5天,证据、实锤、小作文、反驳、反转这些词也都轮番上演了一遍,无论看客们如何鼓吹后真相时代情绪操纵理性,但在史航之外,理性之外,其他所有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可能会发生的性骚扰都不应该被简单归结到「不理性」的声音中而后忽视——


因为每一个声音,都在撼动着冰山,都在打破着沉默,这些可能夹杂着情绪的个人经验表达的背后,是曾经作为弱势者的人们在对抗一种真实存在的社会强权:


“你以为来日还是你的时代吗?”小默在小作文的最后这样写。


而值得欣慰的是,无需来日,2023年也与2017年的时代截然不同,这就是打破沉默的力量。


*TuTouSuo/秃头研究所/打破沉默的人


🕷


📽 关键问题一:性骚扰的界定

🕳️ / TuTouSuo / The SilenceBreakers


在我们探讨了「公开指责性骚扰、打破沉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之后,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正视两个在性骚扰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我们大可以喊完口号,热血一把之后就此结束,但这也是今天很多女性运动被人诟病的原因:只有激情的口号,却在实际操作中处处存在阻碍。所以我想,讨论这件事本身的后真相,或者分析史航的春秋笔法,都不如切实的探讨一下「性骚扰的判定」和「女性到底要如何在性骚扰中正确保护自己」来的更重要。


史航在面对性骚扰的指控时贴出了一些聊天记录作为回应,他认为指控他骚扰的女性和他进行了比较亲昵的聊天,因此这些行为本身并不构成性骚扰,而只是陷入欲望关系中的男女正常的情感抒发——包括且不限于:「你的屁股好紧绷、好诱人、期待你的露背装」等,并表示这仅仅是「相识女性间的“风流交谈”和“门内的情调”」。


而看客们也明显的分为了两派,一部分人认为看似女性在回应,实则已经是周旋和客套了,看得出女性非常的不愿意再继续与史航进行所谓的“调情”;但也有部分人认为有所回应即调情,更何况回应中不仅没有直接的拒绝,反而也能看出一些主动性,性骚扰一说似乎真的并不成立。


我们这样想:


如果你突然遭遇了来自你的上司,或者身边还算有些话语权的人的言语调戏时会怎么办?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毫不犹豫的辱骂回去,或者立刻愤怒的表达不满——但真实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只能将愤怒掩盖在尴尬的笑容下,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回应着“不好吧,不要这样说吧,以后再说吧”而尽快逃离现场。


就像小默写自己第一次被史航在公开场合抚摸大腿后,还需要和他继续在公开场合参加活动时的尴尬:“我被硬拉到一个乒乓球桌前,观众已经到位了,摄像机也架到那了, 换一个环境如果有人冲我丢颗球我会躲开,可当时当下,我只剩挥拍的本能,好像不把每个球挡回去,就是我的失责。”


就是这样进不得退不得的表现,反而被很多人误解为了“好像女性也有那个意思啊,好像两个人只是在调情,毕竟女性也没有明确说出拒绝”。


拒绝不是要严肃的说出来才行,任何一个带有“不”的语句表达的都是拒绝——这一点望男性周知;当然也希望女性了解,在玩笑式的“不”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时,严肃的拒绝是必要的措施。不然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荡妇羞辱和所谓的调情言论依然是让性骚扰逍遥法外。


写到这边我想到我二十岁那年在做交换生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个在当地呆了很久、说起来也算是有点小小权力的学长,晚饭时就一直让那会还不太能喝的我一直一直喝酒,我拒绝后还以不给他面子为由,要求我必须喝。饭后还试图在楼梯间抱我——当时我一个激灵就蹲了下去,让他抱了个寂寞,他生气的问我:“你是不是以为我要抱你?以为我看上你了?”


我也只能尴尬的笑着:没有没有,不是不是。


那天晚上我几乎和所有的好朋友都吐槽了这件事,说我遇到了一个猥琐而油腻的男性,看起来就有些不好的企图——但我现在写到这里才意识到,在现场尽量维持表面的和谐,并在之后抨击和抗议似乎成为了一种女性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且几乎是唯一的办法。


而这也间接的引出了对于性骚扰的界定:在没有亲密契约关系的情况下,所有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语言、动作、表情、图像都是一种性骚扰——即使女性在当场没有直接的表达出不满或者抗拒,或者表达的较为含蓄,只要这些言语中存在对「性」本身的遐想,也会引发他人不必要的联想,那么这都属于性骚扰的范畴。


最后补充,今年3月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等印发了《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和《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的联合指导文件,其中第二条提到,“本制度所称的性骚扰是指,违反他人意愿,以语言、表情、动作、文字、图像、视频、语音、链接或其他任何方式使他人产生与性有关联想的不适感的行为,无论行为实施者是否具有骚扰或其他任何不当目的或意图”。这是对职场性骚扰的进一步细化,具有重要意义。


🕷


📽 关键问题二:打破沉默之后

🕳️ / TuTouSuo /  The SilenceBreakers


第二个问题也随之诞生,性骚扰界定的相对「女性自主化」也可能会带带来一定的问题——比如日本曾经因为只要女性感觉到被骚扰就需要审理涉及骚扰的男性而导致大面积的男性反对(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女性的过度敏感),或者一家饭店需要移走一幅男人对女人吹口哨的经典油画只因为女性感到不舒服时——关注过多细节已经将反性骚扰运动推入了荒谬或不相关的境地。
“由于自媒体的草根运动,广泛参与带来的细节化与夸张性将反性骚扰运动推向全民娱乐化。当越来越多的个体不论大小不分轻重控诉性骚扰时,真正的性骚扰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
在一篇探讨metoo运动的论文中,作者指出:反性骚扰与性侵害正在成为一种共识,如何将这种共识推进普通人的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社交媒体上的激情,更重要的是共识的建构与制度的有序实现。反性骚扰运动始于文化精英,提升了问题意识,但对于共识的建构以及实现共识所需要的制度反思并未有效推进。现在看来,共识与信任并没有形成——相反, 性别关系的分裂却有迹可循。
这其实也是当下平权运动、女性主义、反性骚扰等运动遇到的最大的瓶颈:的确,在人人都可以言说的互联网时代大声的控诉和诉说已经成为了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去控告和揭发性骚扰——但在控诉、揭发之外,我们不能永远依靠虚拟的社交媒体升堂来解决现实问题,而需要依靠更现实的手段和措施,来让社交媒体升堂变得再少一些。
其实可以期待的,因为我们正在思考,正在发声,正在控诉——从2017年到现在,沉默肉眼可见的被打破,而新的制度、更安全的社会,也会在沉默的冰山消融的空隙中,缓缓升起。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让“史航们”和他该死的性骚扰见鬼去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