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论笔记一: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2023-08-08 08:34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第一章.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一. 简易介绍。

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20世纪西方的哲学桂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许多的思想受到了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席美尔(《货币哲学》)的影响,早期比较重要的作品包括《现代戏剧发展史》与《心灵的形式》。中期,他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马克思主义,写出了《小说理论》(与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诞生》并称为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的典范作品)等作品。十月革命爆发后,卢卡奇加入了共产党,随后前往苏联参加共产党大会。1923年,卢卡奇写出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也因此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

除此以外的重要著作还包括《审美特性》《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等等文章。

卢卡奇的观点之所以如此被人重视,是因为他几乎与马克思提出了同样的概念,“物化”(马克思用“异化”)(这里不讨论这两个词的区别)。想要理解卢卡奇的观点,必须要从“物化”入手,而物化必须了解马克思的“异化”,以及韦伯和席美尔两人。

二. 物化批判与总体性辩证法。

1.理论资源

①马克思与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指的是,商品成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极端崇拜的东西,即从一个为人所用的事务转化为了一个反过来控制人的事务。人通过商品来定义自己,而非用自己定义自己。这即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概念(黑格尔也提出了“异化”的概念,所用词为“对象化”,其为展现个体价值的一种方式,并且对其所持的是肯定态度。马克思认为“异化”确实是一种对象化,但是“异化”产生了一种异己性的力量,反而会反向的操控主体)。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尤其体现在其所指出的“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的异化。其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劳动者,不再拥有其所产生的产品的所有权。而正是因为劳动产品的属于权的转移,导致了第二个异化,即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的行为不再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方式,而是带来无力感与挫败感的事务(“劳动者只有在实行动物的本能时,才觉得自己像人。而在实行人的本能时,反而觉得自己像动物”)。第三个异化即是劳动与劳动者的异化,或者说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因为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不是肯定而是否定,进而导致对于人的本质的迷茫与不肯定,成为人不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第四个异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个有机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会最终转向经由商品,货币的连接形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人的功能性链接的,而非通过情感连接的。

②席美尔与货币

席美尔指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货币来标明价值。货币成为了物品的本质价值,成为了社会的支配者。

③马克思·韦伯

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大的牢笼,是通过机械式的高度精密的合理性计算。一切不能被计算纳入的东西均会被取消掉。

2.物化批判的两个维度

①理性批判

现代社会的根本特点:商品形式的普遍化。简单而言,即社会是一个物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价值与价值的交换。物化社会的产生来自于劳动分工,劳动者无法感受到自身劳动的全貌,只能感知到最为直观的东西,自身仅是资本主义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进而导致劳动者的机械化,原子化。劳动无法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当然,卢卡奇也意识到这是历史发展中的某个环节,但并不认为这是最终阶段。

劳动分工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结果——劳动对象被分解,以及劳动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区别。因为质是不可量化不可计算的,会被摒弃在资本主义的体系之外。但同时表面上,这种重量轻质又遵循着一个相当理性的规则,迫使人承认其合理性,最终使得人的意志本身也被此物化了,导致劳动者无法被意识到自己被剥削,甚至还会自己加剧自己的异化。人的具体性,可感性,真实性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了物质性。

②历史哲学

卢卡奇认为,异化的突破点在于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在量方面被压的最深,在质的方面也就被抽的最空。但同时,无产阶级需要一种总体性原则来克服无产阶级个体的局限性,即总体性辩证法。它要求无产阶级跳出自己的眼前的片段化的现实,而去整体的关照眼前的社会形态,从而意识到物化的现实。

因此,他提出,审美的思维,最重要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卢卡奇认为,所谓的艺术品,不应该反应社会生活的某个片段,而应该反应社会的本质,即社会总体性的规律,而非社会的局部现象。当然,艺术作品可以选取片段,但必须从片段深入到总体。(卢卡奇早期非常反感卡夫卡的作品,认为卡夫卡的作品不够深入。以《变形记》为例,卢卡奇认为卡夫卡忽略了人为什么会变成甲虫的原因,从而失去了其深刻性,仅仅是反应了现实生活的某个片段。当然这个说法是有待商榷的)

三.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1.现实主义理论基础:反映论

卢卡奇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而巫术的本质是模仿。模仿一方面是对于现实的一种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人的感情。这两点构成了艺术的本质要素。而这两部分都需要遵循总体性原则。(也因此卢卡奇非常喜欢托尔斯泰,尤其是他的《战争与和平》)

2.现实主义理论核心:典型论

典型一词最早来源于柏拉图,柏拉图所指的典型通常指的是一种“理念”。理念是一种极端抽象的事务。卢卡奇的典型论中的典型,是物体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熟悉的陌生人)。可以强调共性,但不可以脸谱化(即失去了角色的个性),不能用局部代替整体。

3.理论原则:总体性

艺术作品不仅要反应社会现实,还要反应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卢卡奇对形式主义(如席勒)(文艺作品必须要围绕日常生活,并且对日常生活持否定态度,因为只有在否定过程中才能得到超越)和自然主义(如左拉)(如实的去复原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大加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卢卡奇过于强调了所谓了总体性,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艺术的多样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先锋艺术。对此需要进行思考与保留。

四.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均承认要反映现实,这并非立场的纠纷,而是在于如何反映,用什么反应上出现了争端。卢卡奇认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点就是要呈现人民性,而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大多太多主观或者太过客观,以至于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卢卡奇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太过主观(意识流)和太过客观(自然主义)的都不可取。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是反应现实总体性,揭示社会总体性发展规律的。相较之下,表现主义往往是碎片化的,放弃了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揭示,极度的简单无聊。而现实主义的价值在于其对典型的创造与对现实的参与性和介入性。与之不同,现代主义对于现实即是冷眼旁观式的,并且完全是一个个人性的存在,忽略了社会下个人的丰富性。

当然,这仅仅是卢卡奇的一家之言,不少现代主义学者对其进行反驳。后期,各方学者也持有者自己的观点,陆续加入这场论述中,讨论愈发壮大,逐渐形成了颇具思想价值的争论。然而尚未有人对这段争论的过程做出总结梳理。


西方文论笔记一: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