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实用主义形而上学,作为我选择相信的哲学

2023-06-17 23:39 作者:Deer_Lexi  | 我要投稿

本专栏文章基于UP主沐暖阿啦的笔记摘抄整理,希望感兴趣的各位可以点赞收藏投币支持一下TA~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671594?spm_id_from=333.999.0.0

听课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671594?spm_id_from=333.999.0.0

 

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继承了宗教的所要探讨的问题,都是要找到一个能够涵盖所有的这些现象世界中不变的。但,它和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能用一种情绪、用一种意志、用一种命令来让你相信,它必须要通过一种说道理的方式论证的方式。哲学思潮的更迭是基于时代背景、社会氛围、文化兴趣、论证方式的改变的,因此有必要去探讨社会文化背景。

哲学就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追问知识,追问认识何以可能,启发思考而非记忆知识。哲学不能满足于提出不同观点,而要能思想清晰,意义从何而来;逻辑合理的论证出来,展示何以得出的过程。

哲学家,他不是因为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分辨什么时候别人是在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分辨模糊)来充当文化的守护神,而是一种博学的善于对话的,能够比别人眼界更开阔的这样一种形象,是对话的参与者,他的形象是进行创作而不是去发现,朝向诗人的方向而不是数学家的方向。

爱智慧就是把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根深蒂固的看问题的方式,换一个角度(alternative)来看问题,即意识到还有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心灵获得自由和解放,人不再偏执。

对于二元对立的批判

随着我们人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够满足于生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充满了偶然的世界当中,生活在这样世界里的人们心灵上没有安宁感。所以这时候必须要寻找的一种方式和环境构成一种稳定的和谐,就有一种确定性。不变的东西比变的东西更高贵,用不变的东西来说明变的东西,这就所谓的二元论,一个是普遍的,一个是特殊的,一个是不变,一个变化的。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实际上是把经验当作割开我们和自然的一个屏障、中界面,一个表象性的东西,所以自然一定是在经验外面,经验人关于自然的一种认知、方式。

确定性,原本是我们为了生活而去寻找这东西,但是传统哲学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把这样一种寻找本身,把结果当作了一个前提,即我们生活是为了寻找。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发表颠覆了这种思维方式,因为进化论告诉物种都是在变化当中产生出来。变是基本的,第一位的真实的存在,它恰恰是在变化当中成为自己的,要通过变化来得到说明的,得到解释的。

很早的时候,精神和实践、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就开始分裂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认为知高于行,因为是知的确定性是可以囊括一切的。(整个宇宙都是我的世界,还有什么可怕的,一种一劳永逸的确定性,获得平静。)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国家开始分化成不同的阶层。把那些艺术的部分全部交给工匠们去做,而劳作总是辛苦的,所以随着我们对阶层的贬低,同时,我们也贬低了实践。所以,这两种方式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上下的关系。

类似的,主观客观不是本体论上的第一级概念。主观客观是一种功能概念,是关系概念,是第二级的概念,是我们用来处理第一级的东西纯粹经验所用的两个概念。经验它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主观和客观之间不存在隔开他们的鸿沟,只看在生活中他们与哪些其他的经验组合,不存在主观如何符合客观的问题。从世界本身的结构而言,主观和客观不存在分离。

杜威认为,本体论最真实的就是生活之流,之后所有的都是处理它的手段,二级概念。当背景不同的时候,显现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处理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然而理智主义把认知的方式当作处理世界的本来方式,于是把认知方式下的认知对象当作世界本来的面貌。实际上,生活是第一位的,因为处理生活的手段不同,不同的对象向我们敞现。

杜威认为,直接实在的是生活,是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我们对于对象的享有、占有、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不是数量化的,同时也是美的带来欢欣的。当这样一种第一级的真实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采取一种反思态度把其处理为对象。到底是什么目的,以及目的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方式处理对象。于是就有了认知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哲学的方式来处理对象。第一级的存在是前反思的生活之流,出现问题后我们会以某种方式去介入它,这时候它便会呈现出作为一种认知对象或宗教对象等等出现。

实用主义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常常把基于流动的经验反思的产物,把哲学家们认为应该是的东西当做实际的琐事,即把第二级的理论的结果当作比要解释的对象更具有实在性的实在。传统哲学把经验看做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记录,面向过去;杜威看来,预见和筹划才是人类活动的特征,是人的一种面向未来的,面向可能性的一种活动或选择。

实用主义因此有了一种形而上的含义,强调后果的学说,使我们重视未来。而且重视未来,使我们获得一种世界概念,就是它的演化尚未完成,用詹姆斯的话说,它仍然处于创造中,所以成长中。在某种程度上,它仍然是可塑的。”世界,对于传统哲学家来说,它是固定的东西;对于实用主义来说,我们的参与使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使世界成为世界。

彻底的经验主义是真正的把你直接看到的东西原原本本的描述出来,既不要把里面的东西是拿走,也不要把不是里面东西从外面加上去。彻底的经验主义应该承认关系本身就是经验的一部分。纯粹经验叫意识流,在没有动用一种概念,一种反思,陷入进去之前,实际上面直接所面对的其实是流变的、是不停息的、流变的东西。我们直接把握到的是流动的经验。

应该从经验出发,我们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世界之外,我们实际上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和环境进行一种交互作用,这是所有哲学思考理论思考的一个出发点。所以杜威有的时候说,经验这个概念跟生活这个概念是一个同类词。

在经验当中,能经验的活动,和能经验的过程,是合而一体的。经验是人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交流,一种主动的要素和被动要素的统一。这个世界是一个动态的,随着各位不断介入深入它,它不断的向你展现它的内在。在我们没有经验之前,自然实际上是一个混沌的一切都在潜在的东西,随着经验的介入,自然向我们呈现出来它,经验越深入,自然敞开的这样一种透明度就越大,深度和广度就越大,它的意义就越丰富,所以,自然在经验当中向我们呈现。

经验是一种做的过程,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统一,一个是被做的对象what(澄清意义与真理观),一个是做的方式how(实用主义认识论)。

实用主义澄清意义与真理观

澄清意义的重要性(Def,WHAT):意义问题先于真假问题,不澄清意义就无从判断真假。为了确定一个理智概念的意义,人们应该设想有什么样的实际后果,可理解为必然地来自于那个概念地争执,这些后果的总和构成了那个概念的实际意义。你能够说出的实际效果的全部,不多于它,等于它。高度抽象的概念不一定对应客观实在,但要和可观察的事物产生逻辑链条,从而去把握它。

尼采提出,“假如真理不能够对我们人类有任何帮助,为什么我们有义务要去寻找真理?”实用主义关注的是真理是怎么样成为真的而被我们所接受。传统符合论的讨论是关于真理的本质主义,实用主义的讨论是真理发生学。从实用主义的真理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实际上,真理的接受过程才是我们能够谈论。

实在是怎么能够被我们符合或者对应?符合只能是一种引导。假如说一个观念或者思想,能够引导我到这样实在的周围,能够跟这些经验能够相互协调,中间不发生断裂,能够顺利的把我从这里引导到另外一处,从而使他们能够连接起来。如果它能有样一种功效,我就说它是符合实在的。

当我们说判断思想是真的时候,我们只是就它在当下能够起到种引导作用而言,我们把它接受为真的,我们随时准备修正它。而且当我们说判断在一点上是真的时候,不意味着它的其他的方面同样是真的,只能说在就一点上面,他是真的。所谓的真理,一定是在语境下的,如果脱离了语境,所谓的一般的真理、普遍的真理,它和假的回答没有根本的不同。

实用主义哲学家都不大用真理这个概念,都会更倾向于用“有根据的可断言性”(variants)。其中可断言行是指,我们对新的东西的接受一定都跟我们原来已有的东西具有某一种衔接关系,衔接的大小难易决定了我们对它接受的一种难易,越是新颖的东西,接受的越困难。

实用主义认识论

用探究(inquiry)取代认识。我们之所以把认识论当作哲学的使命,跟把人的视觉隐喻的放大分不开。我们实际上更应该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是“触觉” ,比如盲人摸象,我们通过不断摸索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用触觉取代视觉,不是用眼睛去认识,是用行动去探究。

哲学应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探究的活动,从盲人一样不定的状态进展到稳定状态,即摆脱怀疑前进到信念的确立。哲学的功能不是认识而是探究,探究就是从怀疑走向信念。

放大的怀疑可以导致焦躁,进而带来心理上、生命状态上的焦虑不安,此时会不知道意义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怎么跟环境打交道,在怀疑的状态下没有建立行动的规则习惯。信念的三重特性:它是我们所意识到的某种东西;它平息了怀疑的焦虑;它包含着在我们的本性中建立起一种行动的规则,或简言之,建立起一种习惯。

确立信念的四种方法:1. 固执方式(tenacity)2. 权威方式(authority)

3. 先验方式/理性方式(prior method)

依照于直观的、自明的原则出发。缺陷在于,把个人趣味性的东西当作前提,依然没有摆脱固执的局限、内涵。这种自明的往往是一批人,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不是强加的,而是从本性出发的,但根本上来说还是没有摆脱前两种方法的不足,因为依然把自己认知中的东西当作了客观上的东西。找到一种,即不取决于你,也不取决于我,也不取决于权威,从外面找到一个东西对我们形成制约。没有能力把直观和推论的东西区别开的。直观受制于背景。

4. 科学方式(实在——真——信念,循环系统。暂且我们先接受下来。)

科学以客观的、外在于你我的事实制约为前提和标准,由外在的恒久性来决定。显著特点有:包含一种自我修正的美德,承认错误的可能,并且坚定地认为只有坚定地采取这种办法才能纠正错误。达到的见解摆脱了任意武断,暴力专横,以及周围事件影响,是真正客观的。通过控制和引导将不确定的情景(situation)转换为其组成成分在特征和关系上具有确定性的情境,也就是以及将前一种情境中的要素转换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探究的过程(五个步骤)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l 第一步:感到困难,锻炼的开始——“流”的停滞。

l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困难的所在及其指定。

l 第三步:可能的解决,即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案,这时候理论就出来了。

l 第四步:用演绎的方法发挥意象中所含之意。

l 第五步:观察和实验。把这种假说拿到经验当中去加以操作,通过这样一种实验来检验哪一种理论,哪一种方法是可取的,哪些不可取。

不要害怕犯错误,要勇敢的去实践。詹姆斯在他的书里面曾经说过的,有两种人,一种人他等着客观的证据,一切都是可靠的,然后他再去行动,他不会犯错误,但是这种人可能是苍白的,可能他也得不到真理。还有一种人,他可能不一定所有的证据,所谓客观的证据都到齐了,然后他才来做出判断。他必须要勇敢的去实践,勇敢的面对生活,他可能犯错误,但是在不断的这样一种错误当中,他纠正的自己。他的世界比前面一个要无限的丰富。罗蒂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其他:实用主义对于语言哲学的启迪

知识的客观性无法得到保证,当我们谈论知识,我们在谈论彼此间交换的语言、认识。人们只能把握语言表达的思想、概念、命题。“每一思想就是一个符号,而生命是思想的系列,把这两个事实联系起来。”语言的公共性,语言的内在结构构成了知识客观性的基础(不是我们拥有语言,而是语言拥有我们,我们在语言表达的思想中)。语言系统不是揭示世界的工具,概念系统就是构造世界的一部分。概念就是世界的分类系统,概念的使用决定了世界的事实和对象的呈现。工具不仅仅是达到的手段,而是直接参与了“是什么”塑造。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同样一句话,年长的人和年轻的人说出来背后完全不一样?)

第一,传统的认识论被解释学取代。认识论追求的是与外在的实在相对应;解释学是借用了加达默尔的概念,是以对话取代对应,在文化语言共同体的对话中形成共识。

第二,协同性取代了客观性。原来的客观性是建立在主客对应的基础上,由事件来决定的;现在的客观性是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是在我们人与人对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见一致。原来说这个想法是客观的时候,是它和外在的相对应的,说主观是内在的想法跟外在的对应没有关系;现在的主观客观是指正常和不正常,跟说什么话有关系而不是是否对应。

第三,弱理性取代了强理性。强理性是认为我们人有一种能力,能够穿透表面达到“真”(大写的实在)。现在罗蒂认为,这样一种强理性,带有一种强制性的事情,当你说我把握到了一种真理之光,我把握了的一个大写的实在的时候,听起来是有一种暴君的口气的,形成了一种专制、暴力。弱理性,类似于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reason而是reasonableness,在特定的语境下的讲道理,善于倾听,用说服而不是用压制的方式让人同意你。

实用主义形而上学,作为我选择相信的哲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