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科学笔记之社会认知

之前介绍过,由于眼窝周围有锯齿形脊,因此撞击-对冲性外伤在眶额皮质处尤其突出。眶额皮质受损的个体,一般会在社会行为上存在问题,如与陌生人讨论私人话题,或无休止地谈论一些明显会让他人烦恼的事情。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就是以理解大脑功能是如何支持社会行为背后的认知认知过程的新领域
Part 1 自我觉知和自我知识
自我是非常神奇的,因为自我同时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当我们在思考自己时,自我在进行思考的同时也是我们思考的对象。此外,自我感觉部分地取决于我们知觉到的自我知识与他人的个性、欲望和想法之间存在的差异。
与自我有关的是自我参照加工。Craik和Lockhart发现,对信息进行更具有意义的加工后,记忆效果会好于只进行了肤浅加工的效果,而当信息与自我相关联时,加工可以实现最深水平的处理。例如,实验中让被试对形容词做反应,相比于形容词与另一个人关联(即印刷格式,如“这个特质描述了特朗普吗?”),当形容词与自我相关时(如“这个特质是否准确描述了你?”),被试更有可能记住单词。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与自我相关联的加工会促使记忆提升。
对于自我参照效应,有两种假设,一种认为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会自然而然地吸引我们更多的注意和投入,因此加工水平会更深;另一种假设则认为自我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认知结构,有独特的认知加工机制帮助记忆。一系列行为研究提示,判断他人与判断自己拥有某个特质其实是使用了不同的信息源,也就是说,是两个不同的判断过程:当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描述自我时,我们依赖的是概括我们自身人格特质的自我觉知;而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描述他人时,我们依赖的是生活中的各种与他人相关的事件来判断,关注的是他人表现过的与该词有关的具体事例。
为了检验自我参照中,是否参照了个人(自我的)生活事件的记忆(自传体记忆),研究使用了两个任务(被试间),其一是让被试评估形容词与自己的贴切程度,另一个是让被试定义形容词(是什么意思)。在任务完成后,让被试回想与形容词相关的经历,如果评估贴切程度的任务的被试确实有参照自传体记忆,那么回想经历的时间应该比定义形容词的被试回想要快。但结果显示,完成两个任务的被试在回想的时间上并无差异,说明判断词语与自我是否相关的任务与自传体回忆无关,验证了第二种假设,即自我参照加工与加工我们并不是很了解的有关信息涉及的是不同神经系统。实际上,对严重遗忘症病人来说,即使他们无法回忆起过去的个人事件,他们也都能够准确描述他们自己的人格(与周围人提供的判断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知道,关于自我的判断依赖于我们人格特质的概括,而对他人的判断依赖的是对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忆。
研究还发现,内侧前额叶皮质会在被试加工自我相关的词语时被激活,且内侧前额叶的扩展还会在被试被要求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情况中被激活,更具体的说,当被试被问到另一个人是否也会用某个形容词来描述该被试时,内侧前额叶皮质的相近区域被激活了。
很多自我参照效应的fMRI研究还指出,自我参照其实是大脑功能的基线模式。当大脑处于静息状态时,也就是安静休息不去思考任何事情的时候,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氧消耗也是持续进行的,这种激活状态甚至会比其他区域更高。这说明当个体在静息状态时,大脑仍然在进行许许多多的心理加工,这种心理加工相当于大脑的一种默认模式。而当个体在积极思考时,资源被调离基线区域,产生去激活的现象。内侧前额叶便是在静息状态下保有较高新陈代谢水平的区域,而当个体做自我参照判断时,发现内侧前额叶去激活较少,这意味着即使在“静息”或基线水平,我们也是长期在进行自我参照加工的,自我参照加工本身就是大脑的基线功能。(通俗理解,当我们不怎么思考时,大脑依然会在加工与自我相关的讯息)
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到过自我服务偏见,多种行为研究也表明,人们常常会有不切实际的积极自我觉知,如超过50%的人认为他们有超过平均水平的智力。不过最近的一些研究提示,一些独特的高及前额叶区域可以选择性地关注个体的积极面同时能够阻止其偏离现实太远。扣带前回的腹侧部分便是人们关注于自我有关的积极信息背后的神经区域。相比于判断与自己相关的消极形容词,当被试在判断与自己有关的积极形容词时扣带前回腹侧部分的激活尤其明显。而眶额皮质或许是帮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形成相对准确认识的区域,能够让人具备一定的洞察力以避免一些社会性错误(如说一些别人不感兴趣的话,且还滔滔不绝):眶额皮质受损的个体会表现出一些不良适应性的社交互动,如提出不礼貌的话题(事后让个体看录像,个体会为自己的表现而羞愧)。
Part 2 对他人的觉知
在婴儿期,个体就很喜欢看人的面孔,而相对于提取自传体记忆来获取的自我觉知,对他人的知觉更多的是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线索来分析的。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也叫心智化(mentalizing)便是描述我们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由于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不总是和看的见的线索是一致的,因而识别他人外在行为和内在意图之间的不一致对于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也是很重要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5-6岁时,儿童能够知道自身的心理状态与他人的是不同的(联想:三山实验、皮亚杰的“去自我中心”);在6-7岁时,儿童可以知道一个人说话的字面意思或许只是要表达的意思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意识到字面意思和真实想法是不一致的;9-11岁时,儿童就可以同时表征多个人的心理状态了,能够觉察一个人伤害了另一个人的感情。
目前探索到的与心理理论相关的神经区域主要有内侧前额叶皮质、右半球颞顶联合区颞上沟和杏仁核。
内侧前额叶皮质对于推测他人心理状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人们对他人的人格形成印象时,内侧前额叶皮质会有更强的激活:任务一是,呈现人物图片并在图片下方描述图片中人物的行为事件(如他拒绝将不用的笔借给一个需要的人),要求被试推断图片人物的人格;人物二呈现人物图片但图片下方是人格描述词,要求被试按图片呈现顺序记住与特定面孔关联的人格词。研究发现任务一的被试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虽然两个任务都要考虑他人,但任务二不需要形成对图片人物的印象),内侧前额叶皮质激活更强。
右半球颞顶联合区也会在个体加工心理状态时产生激活。为了区分内侧前额叶皮质与右半球颞顶联合区的功能差异,有两种假说被提出:
假说一认为内侧前额叶并不只局限于心理状态的加工,在很多功能中都能起作用,而右半球颞顶联合区则专门负责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有研究支持了假说一:在被试加工外表特征、内部生理状态的信息时,内侧额叶皮质也被激活了,而右半球颞顶联合区只在被试加工心理状态的条件下才被激活。
假说二认为内侧前额叶皮质支持对社会性任务的推理,但右半球颞顶联合区能够让我们将注意重新引向社会性和非社会性任务。在错误信念任务中,被试被要求看一组卡通图片,图片中呈现的大致内容是:A把物品放到了一个有盖的篮子里,随后离开;之后B把物品从篮子中拿出来放到一旁桌子的抽屉里;最后A回来。要被试回答的问题是:“A会到哪里去寻找物品?”从心理理论出发,A并不知道物品被转移了,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将注意力从自己的理解转移到A的心理状态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A时,便可以正确作答——“到篮子里找”。错误信念任务发现,个体将注意从无效信息(即自身持有的“物体在抽屉”的认识)转移,重新定向到A身上时,右半球颞顶联合区被显著激活了。
颞上沟位于颞上回下方,颞中回上方,在解释眼睛注视和心理状态的关系中有重要作用。在婴儿的第一年中,就已经发展出了共同注意,即监控别人注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注意他人的眼睛注视方向达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判断别人的注意指向,大多是通过观察他人眼睛注视的方向来完成的。研究让被试观看一个动画女人将注意投向屏幕左方的棋盘或远离棋盘的右方(通过改变动画女人眼睛的注视方向来达成),如果颞上沟只是在整合眼睛注视和心理状态时参与加工,则在研究中表现为被试看到女人注视棋盘时该区域激活;如果颞上沟参与的是眼睛注视转移,则不论女人的注视朝哪个方向转移都会被激活。结果发现,当个体注意女人眼睛注视的转移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推测时,颞上沟后部的区域激活(注意,当个体单纯地注意女人眼神转移而没有对心理状态进行推测时是没有激活的)。
杏仁核让个体遇到表情时自动关注眼部系统(见情绪一章的笔记),而孤独症(一种与社会交往不良相联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也叫自闭症)的特征之一“杏仁核较小”会导致个体难以利用眼睛注视线索来理解社会世界。此外,社会认知区域的其他损伤也是孤独症的成因。孤独症倾向于以一种非常僵硬的方式进行推理,很难领会他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表现为“心理盲”(不能恰当表征他人的心理状态)。孤独症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时,内侧前额叶和颞上沟较少激活,且当孤独症完成非自我参照任务时,内侧前额叶没有明显去激活,说明孤独症个体固执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界(内侧前额叶的静息状态是在进行自我参照加工),他们可能会持续地保持高水平的自我参照加工,表现为强烈的自我关注倾向。
Part 3自我觉知与他人觉知的汇合
模仿理论认为,心理理论是以推己及人的能力为基础的,即通过想象自己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推测人的心理。
前边提到,内侧前额叶在推测他人心理状态时有重要的作用。而后,科学家发现知觉自我和知觉一个相似的他人都会引起内侧前额叶一个相似的区域激活,准确的说,知觉自我和知觉相似者引起内侧前额叶腹侧一个亚区激活增加,而知觉不相似者的心理状态则引起内侧前额叶背侧一个区域激活增加。换句话说,当我们遇到某个不太认识但是看起来相似的人时,我们会利用自己的心理状态来理解这个人。
共情。共情是我们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受的过程。在运动一章提到,在观看动作时运动区的神经元也会激活,这部分神经元被称为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可能是我们理解他人的重要基础,我们或许是通过自己身体模仿他人内心状态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他人的心理状态(通过感知自己来理解他人)。还有些研究发现,脑岛对于体验厌恶和知觉别人是厌恶是非常重要的。Tinia Singer等人研究中还指出,经历身体疼痛和知觉他人的身体疼痛都会激活脑岛和扣带前回,共情分数较高的个体在知觉伴侣痛苦的实验中也表现出更多的脑岛和扣带前回的激活。这些都说明了富有同情心的个体的镜像神经元更活跃,使得其能够更好地知觉他人经历的痛苦。对脑损伤患者的研究也表明,躯体感觉皮质受损个体识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受损。
Part 4 社会知识
社会行为最复杂的特性便是很少有明确的准则(思考一下道德两难问题),而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提示,额叶对于我们在特定情境下考虑恰当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前额叶损伤的个体会出现应用行为,即极端依赖原型性反应来行动而无法依据具体情境做动作反应(如放着针的桌面,前额叶损伤的个体会直接拿起针扎到医生的身上,因为与针联系的动作便是“扎针”)。
眶额皮质损伤的个体在运用社会知识来理解社会交往时会产生困难。在社会失言任务中,被试被要求看一系列场景:C给A送了一个花瓶作为结婚礼物,多年后,A忘记花瓶是C送的了,恰巧来作客的C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A立马说“没事,反正这个花瓶我也不是很喜欢”。之后询问被试谁在情境中犯了社会性错误。眶额皮质损伤的个体无法根据具体情境来使用社会知识,他们能够知道C会伤心,但是同时也会觉得A有意伤害C,而不能依据情境来分析A其实是想安慰C才说出那一番话的。
眶额皮质损伤的个体还在犯社会性错误时很难意识到自己错了,因而也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馈(如羞耻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眶额皮质其实对于学习社会知识和应用社会知识到具体情境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对眶额皮质损伤的个体进行研究,发现他能够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不能够分辨哪些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是最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后续研究提出躯体标识假说,该假说认为,生理唤醒所产生的情绪对于个体作出决策是非常重要的。眶额结构支持我们学习复杂情境和与某个情境相关的躯体变化(即情绪状态)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能够让我们对与过去相似的某一情境产生相应的情绪,进而利用过去这种情绪反应与情境的联结来增加对当下情境决策的效率。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脑损伤被试需要从四副代表奖励(获得金钱)或处罚(输掉金钱)的牌中抽取,并记录其皮肤电。研究发现,健康个体在预期做出冒险的赌博(抽风险性高的牌)时皮肤电上升,而眶额皮质损伤的病人则没有这样的反应。
而后,有研究者对脊椎受伤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该类病人虽然丧失了生理反馈能力,但还是可以报告主观的情绪体验,且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也有较好的表现。该发现直接质疑了躯体标识假说,因为生理唤醒的模式对成功决策似乎并不是那么必要的。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眶额皮质损伤个体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表现不佳的原因是:眶额皮质损伤的个体无法转变策略,难以改变他们对风险牌具有潜在收益的初始知觉,也就是说,他们在意识到这些风险牌具有高收益之后无法转变认识到风险牌输掉钱的可能性也更大。眶额皮质损伤使得一个联系一旦被学会就很难被逆转。眶额皮质可能并不是通过提取躯体标识,而是通过辨认特定情境中较好的准则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选择,即之前提到的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社会知识的能力。
神经经济学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我们怎样运用社会知识来决策,整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经济学原理来理解人是如何决策的。例如,在做决策的时候,人们会受情绪左右,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不完全是利益得失的计算来决策)。损失厌恶便是其中一例,原本有50元,可以选择保持20元或将50元完全用于赌博(结果是获得50元或者是失去所有),此时个体往往会选择保持20元;但如果将表达换成“肯定失去30元,或者把50元用于赌博”,此时个体往往会选择后者。这便是肯定失去的选项诱发了负性情绪反应,使得人们关注任何可以帮助他们避免损失的选项。在脑成像研究中,发现如果个体根据金钱原则(即获益最大)来决策,眶额皮质有更多的激活;如果个体根据情绪(损失厌恶)来做决定,则杏仁核有更强的激活。
在最后通牒任务中,要被试和另一个玩家分钱(双方私底下不能够交流),但分钱方案必须得两个人都同意才能够获得金钱,否则两人一分钱都没有。在任务中,出现不公平的分配时(如玩家分80%,自己分20%),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和脑岛(脑岛常常和厌恶、生气、疼痛和悲伤有关)被激活了。负面情绪的产生虽然可能让人无法作出最理性的决策(如答应不公正的分配至少还能够得到20%,而拒绝则一分钱也没有),但可以保护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此外,合作和奖赏状态相关的脑区有伏隔核、眶额皮质、扣带前回和尾状核。
在道德决策中,我们的不同个人介入程度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性决策。如人行天桥困境,目睹一辆失控的电车冲向五个人,阻止电车的唯一办法就是将一个人从天桥上推下去阻碍电车运动;如电车困境,一辆电车即将实像五个人,可以做的是扳动路闸改变车的轨道,但是会撞上另一条路上施工的人。在前一个困境中,个体要推人下天桥,该人的死亡与自己直接相关(直接介入);而后一个困境中,只是间接导致工人死亡。个人化和非个人化的困境与不同大脑激活相关,非个人化(介入不是很直接)决策与右外侧前额叶皮质和双侧顶叶的更大激活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