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7.15 天背下 10 门专业课的连点成线法

2022-01-15 10:19 作者:南望山望南山  | 我要投稿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大段文字的记忆方法:怎么记,以及怎么才能不忘记,做到信手

拈来地引用。

学习是有方法的,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

一个重要前提是:考试对这段文字的要求,是记住主要观点,能够化为己用,但并不需要

一字不差地誊写在卷面上。

01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机械复述”是指直接背诵书上的原文,这也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仅仅按照

书本的叙述顺序和具体表达来记忆,时效是极其有限的。

我们在初次对知识进行主动学习时,留下的是“短时记忆”。要想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

一定要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

忆”没有容量限制,保存时间也更为长久,可以长达数年甚至终身。

“加工”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对于记忆大段文字来说,“加

工”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叙述出来。而且,加工得越精细,你的记忆效果就

越好。

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

起来。(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在记忆大段文字的时候,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之所以高效,是因为我们的语言系统、叙述

风格和表达习惯,也属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大家大概会觉得,重新组织语言去记忆,太麻烦了,很花时间,肯定还是直接背书上的原

文,速度更快。

其实不是这样。

首先,在第一次记忆的时候,如果你用的是“机械复述”,书上的内容,按照作者的逻辑

和语言系统进行表达,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这时我们记忆的东西包括知识本身,以及叙

述方式,这两块儿都很陌生。

但如果是用“精细复述”,转化为自己熟悉的语言系统,内容会变得较为口语化,而且要

求没有那么严格,我们只需要讲出大致意思就可以了,这会更容易记住。也就是说,首次

记忆也未必比直接背诵来得慢。

而且,记东西不是一次就能记住的,需要多次重复。“机械复述”的首次记忆效果并不牢

靠,在第二次、第三次记忆的时候,依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再者,书本的表述非常详实、细节丰盈,但作者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

解,而在理解之后,一般来说,提取最关键的某句话或者某几句话去记忆,就可以让我们

在考试中有很好的表现了。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跟直接背诵原文相比,“精细复

述”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更少的。

总而言之,在“机械复述”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而在“精细复述”的时

候,我们是主动去思考知识点,主动去输出。对于学习来说,“主动”这一点,是很关键

的。

02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一般来说,书本自身的表述,是超出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语言体系的,也就是说,单是

让我们去理解就已经很费功夫了,哪还能做到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表达呢?

大家可以这么做:你先去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知识点等“点”信息,而后

连“点”成“线”,把这一块的“点”信息串成有逻辑的内容。那么,该怎么串怎么连

呢?

在记住关键词和知识点之后,去记关系,是并列还是因果?是时间还是空间?有没有特定

的人物和事件?

然后合上书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把之前记下的关键词串起来。回想把关键词连

接起来的是什么?有哪些词:主语、量词、形容词等等;有哪些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

系等等。借助自己的主动回想,把细节填充进去。

我们打颗栗子:

《自控力》这本书指出:长期睡眠不足让你更容易感到压力、萌生欲望、受到诱惑。你还

会很难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

关键词是“睡眠不足”“压力”“欲望”“情绪”“注意力”,关系是因果。我们只需要

记住这 5 个关键词,然后试着把它们串起来,大家看看我的表述是这样的:

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有:增加压力、减弱自控力、情绪失控、注意力不足。

你也可以暂时停下来,试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你会发现,跟连点成线相比,直接背诵

刚才那段原文,任务的难度更大,花费的时间更多。

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只需要记住关键词,以及理解逻辑关系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把

刚才精细复述得来的内容记下来,不然的话,之后的复习,岂不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

的“机械复述”?

也就是说,每一次复习,我们都可以重新去组织语言,具体的表述可能稍有差别,但是没

有关系。事实上,每一次你都能用新的语句表达出来,恰恰说明你是真的理解了这段文

字,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

“精细复述”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并不需要特别逻辑清晰、文从字顺,只要能够把这

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大致复述出来,就可以了。

一定要串起来进行重新表述,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主动回想知识点,相当于进行

了“测试”,而“测试”带来的记忆效果是更好的。

另外,这个练习,能够帮助你在考场上更为流畅地答题。

为什么?因为你已经预先进行了对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语言表达的练习,考试答题的

时候,你能够信手拈来地化用这些内容,作为自己论点的支撑。

要知道,直接照搬书本的原文去答题,会很生硬。而如果你事先没有经过自己的梳理和练

习,在答题的时候临时组织语言,还是挺难的。所以说,连点成线的练习,不但有助于记

忆,而且有助于答题。


03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记忆大段文字的另一个诀窍,那就是记“少”不记“多”,而后

由“少”记“多”。


什么叫做记“少”?如果某一块知识点,有很多诠释性的句子,彼此补充、互相解释,那

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就可以了。当然不必非是一句话,两三句都可以,剩

下的就暂时舍弃,即使它们补充了许多其它的细节。

这么做的原因是:

其一,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教材和论著上的表达,往往过于详实、细节丰盈、内容量大,

但书本是为了帮助理解,既然要学习,那么这本书对我们而言有太多的“新知”,详实的

细节讲述肯定是必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我们全部记忆,往往提取最关键的某句话或者某几句话,就足够了。

其二,以期末论文为例,开始写作前,我们会有一个收集素材、积累论据、形成论点的准

备工作。你会觉得很多材料都有用,然后一一划线、一一扔进文档。

但真正写的时候呢?往往一整块的材料,你只提炼出一句话,用在你的论文当中。

论述题的答题,和写论文的逻辑是一致的,你并不需要背诵默写原文,只要能够提炼素

材、化为己用,就可以了。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我说要记“少”。但是,万一考试的时候发挥不出

来呢?

不用担心,其实记“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多”。

在第一遍和第二遍记忆的时候,记“少”可以缩减你的任务量和复习时间,你会熟悉得更

快,记得更牢,较为全面地覆盖书上的知识点,那么,考试的时候,你能够把主要的观点

和素材,都答出一二。

时间不足的时候,尤其需要这么做。

在基本记住了“少”之后,你就可以由“少”记“多”了。接下来,我们以从第三遍开始

记“多”为例。

比如某一段重要文字,你之前记了两个核心观点,那么,在第三遍复习的时候,核心观点

已经成为你“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个时候,如果你把这一段剩下的陌生内容,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结合记忆,效率会更高。

因为这些知识点,与之前记下的核心观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对你来说并不真正陌

生。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记“多”呢,那就相当于要记的全都是陌生知识,这个难度就

很高了。

而且,当你真正理解、巩固记忆了某一段落的核心观点,在后续记“多”的时候,你会发

现剩下的几乎不需要记了,它们表达的东西,和核心观点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是因为,一开始,这块知识点对你而言,全部是陌生的,所以你才觉得全部需要记忆。

但是熟悉之后,你就能看到它们的共通之处。那么这个时候,“少”也就不必再增多了。

我的建议是,无论时间是否充足,在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时,都先记“少”,有时间

的话,再继续记“多”。

总结

1、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

起来。

“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增强记忆,想长期记忆知识,必须经过“加工”。加工的意思

是,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对于记忆大段文字来说,“加工”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

语言叙述出来。

在“机械复述”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而在“精细复述”的时候,我们是主

动去思考知识点,主动去输出。对于学习来说,“主动”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2、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先去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知识点等“点”信息,以及

逻辑关系,而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关键词串起来,连“点”成“线”。

每一次复习,我们都可以重新去组织语言,具体的表述可能稍有差别,但是没有关系。事

实上,每一次你都能用新的语句表达出来,恰恰说明你是真的理解了这段文字,并且能够

很好地应用。

“精细复述”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并不需要特别逻辑清晰、文从字顺,只要能够把这

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大致复述出来,就可以了。

3、记忆大段文字的另一个诀窍,是记“少”不记“多”,而后由“少”记“多”。先选取

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把它变为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后再去记“多”。

当你记住了“少”之后,可能已经不需要继续记“多”了。


7.15 天背下 10 门专业课的连点成线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