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生活?面对生活?勇于生活?

在某个电视剧的采访视频中,导演提到他们在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以求使电视剧最终效果更加可信。由于城市里的老房屋都被拆除,所以剧组在室内搭建了占地面积巨大的街道场景,同时对于其中出现的各种服饰、物件都有考究,保证和对应时代相吻合。同时演员也做足了功课,对角色表演把握到位。
对于他们的种种努力与成功不必多说,但我注意的是他提到了一点,就是“真正的生活”、“面对生活,勇于生活”。
“我觉得这些态度,都看到了这些人的人性,看到了很多中国观众都能看到自己家人过去的一些影子,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其实我们在宣扬的东西,其实还是面对生活,勇于生活。”
对于他的发言,其实没有太多新东西可说,大概可以套用之前关于电影现实那个视频的说法,难道还有虚假的生活、躲避生活以及畏于生活吗?一旦我们将形容词和动词换成反义词,那么生活就开始变得敏感起来,生活在这里显然内涵了伦理取向,而不是那个我们不能拒绝不断涌来的时间之流。
就第一句而言,电视剧表现了真实的生活,这些生活是引起观众们回忆,产生共鸣的东西。那这难道意味着不能引发共鸣的所谓虚假的生活存在?生活如果是人们所经历的种种,那怎么还能是虚假的呢?
而在第二句,面对生活、勇于生活更加令人迷惑了,又是勇于又是面对的,他已经预设了生活是令人恐惧的,令人畏手畏脚的,这也是国内对“现实主义”的常规理解,好像“揭露”一些黑暗的、苦痛的事情就是“现实主义”,或者说失去了这些,“现实主义”就无法与其他主义形成差异。
再从方位上看,“面对”意味着“生活”是朝向我的对象,因此我能够侧开身子朝向他处,那么这样的“生活”也不是必然的。同时他号召大家勇于生活,这意味着作为动词的生活是人的行为,就好像勇于探索一样,可是我们不正在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吗?如果还需要勇于,那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建立在非生活的条件上,实际上这与前一点是相同的,他所指的生活不是人生命的必然。
那么回到第一句,真实的生活指什么?如果把进度条往前拨一点,导演提到了演员表演生离死别时候全情投入,旁白提到剧中的人不断地面对失去,却又始终坚持。事情变得很明显了,也就是在他们看来悲伤的令人畏惧的才是真实的生活,而其他都是虚假的。
在这里生活与死直接关联起来,甚至成为了死的威胁,丧失的痛苦与忧郁,与其说勇于生活,不如说敬畏死亡。可是死亡无人知晓,对于任何感性体验而言死亡都是未知且无法探查的,我们只能在文化中将它作为概念去理解,我们能够经历他人的死亡,却无法经历自己的死亡。
这样理解,面对生活变成了面对死亡的迫近,勇于生活变成勇于步向死亡,而且这死亡必然是他人的,就像前面所说人从来没有体验自己死亡,只有体验他人死亡,那么死亡一方面是对自身未来的设想,将自己作为一个死去的他人来考虑,失去生气任人摆弄的物体,这意味着自我丧失,另一方面是涉及对他人死亡的态度,一个意义的失去带来的漏洞,但这失去意味着什么又因人而异。
因此,我想说明的是任何影视都不能宣称自己是如何的真实,它们的存在依据从来不是建立在相似性上,而是其作为一个实例存在这本身是现实的,当它们承认自身的虚构性时,它们才能成为真实的。
同样,生活不会有任何固定样貌或格式的,那是个人的经历,我们也许会被他人的故事所感动,但那并不代表我们曾经经历同样的故事,跨越不同生活内容的恰恰是众人共享的非我的观念。
普遍的生活不会有任何的内容规定,任何内容概括都会将另外一些东西排除出去,使其成为非生活,可是那不能拒绝的转瞬即逝的生活难道有其反义词吗?